《慈母情深》教学思考

《慈母情深》是五上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教学之前,需要让学生了解这个单元究竟要干什么?

读单元导读页会让我们明白,这个单元是讲“父母之爱”,学习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作者在场景和细节中蕴含情感的表达方式。

《慈母情深》选自梁晓声的小说《母亲》,尽管这是自传体性质很浓厚的小说,但是小说就是小说,还是要遵从三要素的。

这篇课文的表达方式,无疑是独特的。特别突出的是场景描写。初读课文的时候,你一定为这样的文字而惊叹:

空间非常低矮,低矮得使人感到压抑。不足二百平米的厂房,四壁潮湿颓败。七八十台破缝纫机一行行排列着,七八十个都不算年轻的女人忙碌在自己的缝纫机旁。因为光线昏暗,每个女人的头上方都吊着一只灯泡。正是酷暑炎夏,窗不能开,七八十个女人的身体和七八十只灯泡所散发的热量,使我感到犹如身在蒸笼。

整个段落都在写压抑。灯泡,缝纫机,永远不抬头的忙碌的女工。围绕一个词,一句话来展开一个段落,描写一个场景,这是从三年级就开始训练的内容。可是你会发现,好的作者可以把这点做到极致,这个永远都需要训练。那些反复出现的数字,一遍一遍在强调着那个可怕的环境,一遍一遍暗示着“母亲”生存的困境。

更怕的是这个场景还是有声的——

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你找谁?”一个老头对我大声嚷。

“找我妈!”

“你妈是谁?”

我大声说出了母亲的名字。

“那儿!”

老头儿朝最里边的一个角落一指。

对话极其简短,能关注到的就是大声,互嚷,回到上面的工作环境,想象着七八十台缝纫机的轰鸣,这样的环境对理解母亲的人物形象极其有帮助。人物和环境是不可分的。人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长的。小说的人物和环境的要素是互相成就的,这些道理一下子就明白了。

接着是母亲的形象。这个形象在文章也是反复出现的。

特写——背

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

特写——眼睛

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双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特写——手

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

每一次当作者细细描绘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极有画面感。好像一个聪慧的导演将镜头拉近,拉近,近到仅仅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你就明白了人物的内心。这是一个怎样的女人?在那样的自然灾害的条件下,在吃不饱肚子的时候,她觉得最重要的是孩子爱读书。

这样感受,人物形象也就鲜活了。

这一课,还有一个人也避不开,那就是作者。

同样如此,在一次又一次的简短认识中,他也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吃不饱的时候,他想的是读书;即使心存内疚,也放不下读书;所以后来,

他成为了作家……

写到这儿的时候,我们从小说中,回到了现实。

我想说的是,生活对人的创作多么重要!

所以,

我不太同意昨天那位老师的教学设计。

好书推荐:《被压迫者教育学》

推荐理由:读一读前言,也会有思考。谁能想到前言有90页呢?哈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