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戌六君子刑场赴死,百姓为何欢呼雀跃?鲁迅一句话说出了本质

严格来讲,这六位君子是绝对正义形象的存在。

就当时的形势而言,他们是报效祖国,忠于皇权,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实是民族之先驱。作为资产阶级改良派,这是他们的一次尝试,事实证明了这条路走不通。

看似遗憾的背后,实则有着相当大的积极意义。民众的思想启蒙就此开始,促使更多人投身于救国救民。勇气可嘉,精神可贵,永远是值得赞扬的一点。

从他们本身的角度来讲,付出生命似乎是意料之中的事,正如谭嗣同所说: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牺牲个人利益,拯救整个王朝,他想用生命来唤醒沉睡的民众。当它们被押到刑场的时候,不但没有得到群众们的理解和同情,反而最终在群众的欢呼声中结束了生命。

看到这里不禁疑惑,一群正义之士大义凛然,围观群众为何会这般?先生一句话揭露本质。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的统治者为载淳,不过他没有任何实权,全部都是由老佛爷一手操纵。当时朝廷已经腐败不堪,在意识到这种情况后,朝廷上出现了一些优秀大臣,试图挽救大清国运。

其中包括以康有为为首的维新派,他本人根本不具备起码的政治素养,很大程度上成为运动失败的关键点。当时朝廷上还有另外一群人,即以李鸿章、张之洞等人为首的洋务派

如果事先把想法告诉这些人,我认为成功的可能性必然会大很多。康有为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始终想要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结果被现实狠狠地上了一课。

换个角度去看,维新派领袖若是另一个比较务实头脑的人,情况是不是会有很大不同?难以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不善于分析不同政治派系的诉求和矛盾,说白了他们只是造势

退一步再讲,人家慈禧掌握着大权根本都没有图强之意,你却在这对着光绪帝喊来喊去,政治上他个人又不能拍板,有用吗?你给个剧本他看一看,然后脑补一下,恩,就这样。

因为过于年轻,这确实是自身方面的不足,但维新派是否该想其他出路?就是在一条道路上磕。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一点:康有为并非智者,让他主张这次运动失败或许是必然之事

说到底,戊戌变法根本实行不了。首先他触动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必然需要一个人来出面压场,你们靠谁,光绪帝?再者,他们不仅惹怒了慈禧,还表示要杀了她,这能成功吗?

失败告终

掏心窝讲,只要你喊出了这个口号,这场运动成功不成功,你们几个人都得完

如果你没有成功,慈禧必然要除掉你们几个;如果你成功了,接下来的统治者不会担忧吗?后者或许是件好事,毕竟维护了大多数人的利益,但六位君子恰恰成为了前者。

能够开始这项运动,证明这六个人不是吃干饭的,最初在光绪帝的帮助下,他们得到了军机大臣袁某凯的支持。作为一个朝廷的领军人物,力量自然不容小觑。

谁曾想没有把别人讨好,最终导致别人叛变,投靠了慈禧太后。辛辛苦苦张罗了几个月,所有人就这样被慈禧这样一锅端了。光绪帝更是被几个太监带走的,这得多惨……

从这我们也能看出一点,光绪帝在晚清就是“顶包”人物。别人想怎么来就怎么来,一句话就能将你解决掉。老老实实坐在皇帝位置上吃喝玩乐,其他事情和你均无关

维新派的六个人慷慨走向刑场,他们相信运动虽然失败,但未来必定会实现。除了梁启超和康有为外,所有人都没有逃跑,如果可以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群众的觉醒,这也是一种成功。

慈禧没有给他们过多的生还时间,在一系列东西准备完之后,将它们全部押到了当地一个菜市场门口。许多人拍手称快,甚至大喊“杀得好”……

根本原因

在群众看来,这是一群“妖怪”,搞得我们整个清朝霍乱不堪。加上维新派运动的失败,所有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自然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为他们求情。

从六位君子的角度出发,他们的初心或许是好的,可现实往往不遂人愿。他们没有错,错的是这场运动的失败……

对于这样的情况,无数后人都曾做过分析,近代文学巨人鲁迅说了这样一句话:

先觉的人,历来都被阴险的小人,昏庸的群众排挤、压迫、放逐、杀戮,中国人格外凶。

你们是先觉者,这个既定的事实谁也无法改变,可群众只看自己得到的是什么。正是这样的初衷,才让先生有了弃医从文的打算,拯救国人的精神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无能的光绪帝加上昏庸的旁观者,他们从踏上这条维新的道路开始,或许就注定了自己的失败。我无法理解这六位君子们当时看到这种情况后是何种心情……

归根结底,晚清时期的平民已经被封建思想压迫的麻木。但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因素,正是晚清统治者的腐败。

写在最后

这次小小的举动埋下了意志的种子,从戊戌变法失败后,越来越多的人投入到拯救神州大地的进程中。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康有为等维新派人物代表,不过是几位过客罢了。

如果说我看得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上”,能够有今天如此幸福的生活,正是无数先人血与肉的尝试,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珍惜。

最后,感谢伟大的祖国。

我是溯古君,感谢您的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