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评」范美俊 | 石鲁山水画三帧简评
石鲁先生
石鲁(1919-1982),四川仁寿人,原名冯亚珩,因敬重石涛和鲁迅,遂更名。早年就学于成都东方美专、华西协和大学。曾从事版画创作后专攻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皆擅,早期画风写实,后期劲健奇崛,《转战陕北》《东方欲晓》为其名作。曾任中国美协常务理事、陕西美协主席,与赵望云等为长安画派开派人物。→
整理编辑_《闻是文化》
文章来源_《书法报·书画天地》
石鲁 高山仰止(中国画) 1959年
“一手伸向传统,一手伸向生活”是长安画派重要理念,石鲁长在四川而工作在陕西,擅画陕甘宁地区的风土人情,特别是那种遍地暖黄、雄浑苍凉的黄土高坡。这幅《高山仰止》,以突兀的仰视,去表现黄土高坡高高耸立的一角而且占画面绝大部分,坡顶仅有农夫带牛垦地作点景,竟无一草一树。全画为真实劳动场景,有着所见即所得的近距离仰望的刺激视觉效果,绝非传统山水那种退得老远的悠游远观。土黄赭石等暖色与墨的运用,较准确表现出黄土的颜色质地。
在近现代画家中,石鲁的艺术个性明显且历尽坎坷。其不袭前人的创作被骂“野怪乱黑”,他以打油诗反驳:
人骂我野我更野,搜尽平凡创奇迹。
人责我怪我何怪,不屑为奴偏自裁。
人谓我乱不为乱,无法之法法更严。
人笑我黑不太黑,黑到惊心动魂魄。
野怪乱黑何足论,你有嘴舌我有心。
生活为我出新意,我为生活传精神。
石鲁 黄河两岸渡春秋(之一),中国画,纸本水墨
这幅《黄河两岸渡春秋》,是石鲁其较为常见的西北风情绘画,所绘场景为黄河摆渡。黄河两岸的交通多有不便,在近些年才得以改观。在过去,摆渡主要是靠羊皮筏子,头扎白羊肚毛巾满脸黝黑的艄公也相当辛劳。当然,表现黄河摆渡的题材在油画、国画甚至版画等画种中并不罕见,著名者如杜健、刘文西、杨晓阳、谢冰毅……
不过,该画确实让人耳目一新,构图就颇具构成意味。画家没有选择从河中央“两岸青山相对出”的视角加以表现,也未画夹岸两壁及植被,而选择了从此岸远距离俯看彼岸的角度,还特地选择了大河呈s型的转弯之处。该画的水与天几乎空白,左上角天空的空白处用长题形成一块浅灰色,以打破画面的简单和沉闷。右侧的黄河岸边,绘摆渡小船一艘,稍下的河面用极淡的清墨涂抹,暗示这是从天上而来的黄河之水,因此有着不着一笔而满纸江湖的简洁空灵。技法方面,用自由杂乱的短线勾皴坡岸,再用淡墨略染分出阴阳,显得迅捷率意。从题款看,该画系赠送门生郑夏(砚生),自然也就画得相当轻松。
石鲁 家家都在花丛中(中国画) 纸本设色,94×69cm,1962年,中国美术馆藏
1962年11月,时年43岁的石鲁应陶铸之邀,到广东新会参加全国部分省市美协工作会议。这幅《家家都在花丛中》为会议期间所作,是一批南方景致写生中的一幅,有着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景象的象征与叙事。
我的老家在四川隆昌,与石鲁的老家仁寿相距不远。作为长在川南丘陵的四川人,看惯了北温带常绿阔叶林的绿荫,但到了花团锦簇南粤之地还是很震撼。前些年我第一次去三亚,看到椰子树、大王棕等热带植物,物象差异的视觉刺激自不待言,也点燃了我创作大海与椰子树为主的新山水画的热情。想必该画也有着画家地域转换后的新奇,绘绿树浓荫下的白墙黑瓦院落一角,南方雨水多故而屋顶的斜度较大,而植物有芭蕉、棕榈、榕树和开满红花的凤凰树,近处的木瓜树还挂着果,一派和煦旖旎、花果飘香的亚热带南国风光!当然,这与石鲁惯常表现的苍凉浑厚的西北风貌大异,多年前在画册上翻到这张画时我就大为惊讶。
该画笔墨粗放,物象以缓长线条勾勒稍加皴擦再适当染色,树干苍厚有骨,新房整洁挺拔。这种现代风貌,自是“四王”等套路性臆造的残山剩水、草舍茅屋无法比拟。不过,也因为写实,有人揭发其画上的新房有一座是厕所,为其扣上“逐臭之夫”大帽。十年浩劫期间,这位创造性的画家因各种上纲上线备受迫害乃至精神失常,“文革”结束后才平反。在该作的木版水印作品上,他曾题诗放怀:
重理花枝格外红,绝豸除害感华功;
更见东南西北美,家家都在花丛中。
范美俊给同学们教授书法技法
范美俊:美术理论家,美术评论家,中国美协会员,中国书协会员,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