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严寒,注意预防脑梗塞
脑梗塞,又称缺血性脑卒中,中医称为"中风"、"卒中",属"中风症"范畴,它是指由于供应脑的血管粥样硬化等病变引起管腔狭窄,闭塞或狭窄而形成血栓、使脑组织局部供血动脉血流减少或中断,引起该血管供血区的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脑软化。脑梗塞常常伴有一系列相应的神经系统临床症状和体征,约占全部脑卒中的80%,脑梗塞的发生是高血压、心脏病、脑动脉硬化、肥胖等多种危险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与人体微循环障碍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脑梗塞发病的先兆通常表现出以下几点:一侧面部或上、下肢突然感到麻木,软弱无力,嘴歪,流口水;突然出现说话困难或听不懂别人的话;突然感到眩晕,摇晃不定;短暂的意识不清或嗜睡;不明原因的性格改变,记忆力减退等。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出现前面的发病先兆,在生命体征及心脏疾病有无等一般内科检查基础上,经过头部CT扫描鉴别排除脑岀血和蛛网膜下腔岀血,那么就基本确诊脑梗塞,此时应立即采取治疗。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案为溶栓、脱水、降压、降低血液黏度与血小板聚集程度、改善血液高凝状态、改善脑循环保护脑细胞等,因而常用的方法是防治脑水肿、溶栓疗法、抗凝血疗法、改善脑部血液循环、外科手术治疗、高压氧治疗以及恢复期治疗。而我国对于脑梗塞数千年的临床实践,使中医治疗脑梗塞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中医药与针灸在治疔急性脑梗塞时也表现出较好的疗效。
中医认为脑梗塞的病因病机有以下几种:
1、 浊毒内蕴
脑梗塞在气血内虚的基础上,受到嗜食厚味、烟酒、劳倦内伤和忧思恼怒等因素的刺激,引起患者出现气血逆乱和脏腑阴阳失调现象,直冲犯脑,形成脑脉闭阻。患者中风后会出现痰毒、瘀毒和热毒等现象,会对形体造成破坏,对脑络造成损伤。毒邪会对患者的脉络造成损伤,经络拘挛瘀闭,气血渗灌失常,造成脑神失养,神机失守,形成神昏闭厥,半身不遂。
2、 外风诱发
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中,主要的理论为"内虚邪中",主张外风可致病,其受在经络,甚至会传受脏腑。中风发病由外风因素参与造成,上呼吸道感染是脑卒中发病的一项重要的危险因素。
3、 肾虚血瘀
肾虚血瘀患者因为肾虚痰瘀内生,阻于脑络,而造成患者出现猝然昏倒和半身不遂等症状。肾气虚弱、五脏之气化乏源、元气不足等因素,会造成气虚无力行血而瘀阻。瘀为有形之邪,会造成患者脑中气血不顺的现象,因为气不顺则风生,这是风自内生的道理。
4、 痰瘀水饮阻于脑络
脾肾不能敷化津液,津聚为痰,痰湿或者化火伤阴,或者阻滞气机,会造成患者气血升降失常;或者患者痰火上扰,从阳化热,很容易与风邪裹挟游离,上扰络脉而造成中风神昏。有专家认为造成中风邪实的主要病机为痰瘀闭阻脑络,贯穿于整个疾病。脉管具有"壅遏营气,令无所避",一旦患者血行停滞,即留而为瘀;患者瘀血内阻,因为津液的停聚,会内生疾浊。痰和瘀血互相结合,阻遏气机,郁而化热,患者脑脉会闭阻。因为气血不能补充营养脑髓,会造成患者出现神识不清、偏身麻木和半身不遂等症状。
总之,脑梗塞疾病的发生,与虚、风痰、毒和火等因素密切相关,主要为肝肾阴虚,加上其他病理因素相互作用后发病。
脑梗塞是影响中老年人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该病病程较长,一旦发生脑梗塞,或多或少带有肢体麻木、瘫痪、言语障碍、智力减退等后遗症,该后遗症将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因此,在预防方面,大家应该格外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