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1962年的老电影《李双双》——意识形态丝毫抹杀不了它的成功

《李双双》是上海电影制片厂于1962年摄制的喜剧故事片,以淳朴农村的主题,宣扬大家积极加入生产的主旋律,开创了农村喜剧的先河。

论起来,那个年代的国产电影,不是打鬼子就是打国军,天天战火纷飞,有这样一部朴实美好的平民喜剧,真心算难得了。

影片的制作背景相当不易,演员也选得相当棒。男女主角背对背赌气的样子非常传神——我觉得这个海报设计得特别来劲儿,好看!

1962年《李双双》公映时,三年饥荒刚刚结束,但在电影里你看不到农民们有丝毫忍饥挨饿的迹象,影片中是青山绿水,处处和平与稳定,大家都心情愉快,干劲充足,连天空也是那般晴朗明媚。

这是六十年代初的中国农村,农耕文化浓厚,充满泥土气息。朴素自然的风格,让电影也活泼起来。

电影用轻喜剧的形式展现农村景象,一件件琐碎的小事,通过李双双这个人物串联得十分流畅。

李双双在剧中第一次与人发生争吵,就为了生产队的几块木板,因为对方”拿的是集体的东西“,她不顾人家脸面难看,坚决不退让。

丈夫孙喜旺斥责她:“你凭什么管人家的事?”

李双双斩钉截铁且理直气壮地回答:“就凭我是公社社员!”

这话听着很感慨,所谓“集体主义”,这种特二气的思想早被时代淘汰,但无论在哪个时代,像李双双这样站在理性的角度处理问题,这样公平公正的人就是很好的管理层,于整个大队的发展也是有益的。并且此处的镜头语言真的很棒,值得五星。

李双双这个女性形象太值得深究了!张瑞芳扮演的李双双,善良勤劳,热情泼辣,爱笑爱吵,快人快语,有很明显的女性主义,毫不拐弯抹角,主动要求走出家庭参加集体劳动——李双双见到水利工地劳动力不足,自发地和几个妇女去工地。她带着妇女修渠这件事,很让男人们惊叹。

为什么这么拼命?就为表现这部中国农村片中那个干劲冲天的时代,一个把农村妇女从繁重的家务事里解放出来,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国家的集体生活中去的时代。

和她形成对比的是仲星火扮演的孙喜旺,虽是剧中的配角,但这个演员对于整个剧情的发展起的作用却相当重要。据说导演鲁韧就是看中了仲星火身上“傻、大、黑、粗”的质朴气质,在这部轻喜剧电影中,可以说,所有的喜剧情节都由孙喜旺一力承担。

事实证明,长得真喜庆的仲星火老师才是这部影片真正的主角,他的演技几近出神入化!

我很喜欢电影中一些很有意思的细节:

喜旺下工回家,发现家门上一把锁。门上有粉笔写的几个字:?在老地方,?在四婶家,你回家先把火打开。

用拙稚的画代替的地方,表示李双双有不会写的字。

既然交待他捅开火,接下来自然也包括:锅添上,面条擀擀……

很有情味的留言,但孙喜旺却拒绝配合。

李双双在水渠忙完,回到家,只见喜旺伸腿坐在炕上,纹丝不动。李双双只得亲自动手。

为什么不干活?因为喜旺认为这并不是一件小事:“我不能开这个头,我要替你做饭,将来还要我替你洗尿布呢。”

李双双的“农家活”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我还清楚记得里面的擀面条。

——李双双走近灶边,揭开锅盖,倒水、取面团、揉面、擀面、切面,这一系列动作熟练自然,干净利落,令人啧啧称赞。

我最喜欢仲星火和张瑞芳互相吐槽的片段——影片很大一部分的喜剧效果,来自于她与丈夫孙喜旺的性格反差,李双双性格火辣直爽,乐于助人,坚持公大于私、集体大于个人的原则,而喜旺私虑重重、胆小怯懦、生怕惹事生非。在生活中,就发生了一次次的碰撞与思想沟通。

夫妻二人的第一次冲突,就发生在做饭上——李双双在外面热心肠,回家怎么吵架也还要做面条给丈夫和孩子吃。但听着喜旺的冷嘲热讽,李双双忍不住了,丢下案板,坐在门槛上哭起来。

喜旺见状来了劲,他自己弄了两瓣蒜,故意捣得山响——这段拍摄绘声绘色,很接地气。电影讲究的就是从日常小事慢慢生发出人物性格,那细节的运用,推拉摇移镜头的使用,让影片很有滋味。

李双双和喜旺打了起来,她一脚把丈夫踹倒在地的情节,男主怂爆了……这段表演浑然一体,极具感染力。

说也奇了,明明是部提高思想觉悟的电影,但是完全可以看成喜剧片,看下来欢笑不断……愉快,明朗,新鲜,这就是……轻喜剧!

李双双不仅勇于挑战男人的活儿,还乐于参加对公共事务的讨论,敢于将自己的意见写出来贴在公告栏里。这种大胆的行为,包括后来帮助桂英追求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都有一定的妇女解放的意味。

“妻管严”或许在现实中遭人诟病,置于文学作品中却是畅通无阻,这部电影的亮点就亮在男弱女强,以前看这电影时,总认为做丈夫的喜旺很窝囊。但在每个时代都有无数个孙喜旺,只有特定的时期才能生出一个李双双,所以看这样的老片真是有种久违的温暖。

电影艺术地再现一个已然远去的“记工分”人民公社集体生产的年代。

在评选“记分员”的过程中,主要讲述了老百姓之间不痛不痒的小矛盾,主要以温婉的“批评”为主,不涉及沉重的政治、社会讽刺。整体呈现出的还是60年代人民公社集体劳作积极、昂扬的生活面貌。

除了公社生活,仍然以家庭生活为主—— 一亩三分地和老婆孩子热炕头,满是中国民间生活的喜乐和可爱。

喜旺给自己和熟人记了人情分,在这个问题上,双双有着男人一般的刚毅和勇气,眼神充满着中国妇女的睿智机敏和勤奋独立。而喜旺则显得有些像女人的小家子气。这种性别的错位,颠覆了传统,使整个电影的生活画面丰富而充实,也使人物,尤其是喜旺的形象鲜活起来。

“你说,人什么时候才能没有私心呢?”

按说,要求人不能有一点私心,这不符合人性,但那年代真就有这样的人——电影较为真实地还原了当时的思想境界,李双双一心为公,甚至有点“轴”的性格,是展示“公大于私”的固定模板,她去公社检举自己丈夫记分不公的行为,已经类似于家庭举报等文(格)行为的雏形。

但是整体过程仍然是流畅自然的,明明无数次被剧中的台词雷到,但那些红专台词听起来也没觉得很尬。现在再看这种爱管闲事的人,其实很善良,很热情,甚至是真的热爱革命!李双双按主流影评的介绍,就是一个拥有崭新时代精神的优秀农村妇女。

李双双的意见被领导采纳,荣升为妇女队的队长,这一消息令喜旺这些男人不安。

这就叫:革命女性的崛起与男性主体的焦虑吧。

总是笑咪咪的,不谈政事总是很欢乐的喜旺遇上事了,他也有性子一 一不高兴就卷包袱离家出走,萌到极点。

喜旺一使性子,令女强人李双双居然也哭起来。

这一幕太真实了——电影不是盲目激化男女矛盾来做戏,而是在两个人物个体性都非常强的前提下,表达其情感和理智方面的冲突与和解。

两位演员演得真太好了,质朴温暖又让人喜悦,最后他们总是互相原谅,这比什么什么主义高得不知哪里去了,台词那么有趣那么生活化,不用看表演,都能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农村气息,令人欢笑和感动。

虽然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但总算压下来了。

在“看戏”这场戏中戏的表演中,仲星火的表演是最为出色的,虽没有脱离时代典型氛围对于形象的渲染,然而典型中不失个性。这个符号化的人物在他的演绎下,人情味十足。

但是问题并没有完——村庄即是一个完整可控的社会主义空间,李双双坚决不同意给副村长发救济款,她要主持公道。

凭良心说,李双双的表现确实是无私无畏,令人钦佩。可是这一段同时也说明,不靠制约,靠觉悟的体制,一定是自上而下地开始腐坏。

一定要承认:现实中的广大农民首先考虑的还是自己家庭的基本存活,不可能都是有着“伟大的阶级觉悟”的信仰标兵。这种制度对于执政者的品格要求太高了!

所以,当喜旺因李双双多管闲事得罪人而离家出走,她再次一改强悍形象,脆弱地伏在炕上痛哭。

紧要关头,党的代表——村支书来了。

立竿见影,李双双立刻就被劝好了——追求解放,这种解放是所有的事情,无论好坏对错,都跟着党走的解放,是踩在党这个巨大的肩膀上,以党为基准、以党为靠山的解放。

包括李双双的意见能得到肯定,还是靠决策人——老支书的贤明。

李双双打起精神,去安慰鼓励生产滞后的大凤,否则就没法服人。

讲真,这个时期的电影,道理讲得都很好,都很有道理,都讲得无法反驳,但是就是看得心里不得劲儿,可能就是因为,人活着,要是没私心,那活着多没意思啊。

这部电影和65年以后的电影故事架构有些类似,区别在于:一个强调阶级斗争势不两立,而另一个却用轻喜剧的形式简单化解,当然,前期的电影更贴近生活,片中还有年轻人谈恋爱,桂英和二春的感情。

那个时代的爱情,也是建立在农村劳动集体生产基础中,并受到劳动的限制和影响。

泼辣直爽的李双双,坚持讲原则,跟随制度的前提下,又看重情义,关爱他人。

听完桂英的心里话,她决心“管闲事”,坚决与自私现象作斗争。所以挺身而出,将桂英和来自城里的小王的这场相亲给搅黄了。

所以李双双的人设在现实中其实也并不讨喜,是个爱给自己找麻烦的热心肠。

但是她敢做敢当,敢于坚持原则,同时,疼爱孩子,对丈夫体贴入微。须知,直率正义正是中国女性的原生态品质啊。

男女平等,女性也能顶半边天,这才是真正的女权主义啊。

再看喜旺装横耍脾气,可就算离家出走,也没有动真格的或者真拿压倒老婆较真当回事。装两天自己又要回去,旁人也都要劝他回去。

当喜旺终于回家,我们都能看出来剧本的脉络清晰,三次吵架、主线和支线都很突出。

最重要的是喜旺,他的变化轨迹才是片子最想传递的意识形态重点——从因为老婆不计个人利益、为公家卖力而发脾气,到希望人人都丢掉私心,这个转折是略微有些刻意的。

——你们年轻人是先恋爱后结婚,我和你嫂子是先结婚后恋爱。

随着喜旺由最初的立场不坚定到逐渐转变、思想觉悟得到提高,与李双双的爱情也得到了稳固。金桥副村长等人逐渐转变,认识到错误,影片终于完成了政治话语的表达。

故事讲得清楚明白,当真是大众艺术。

最大遗憾似乎还是在于主题的陈旧性,向时代的意识形态上靠拢。但是也不必说什么意识形态太浓这种没营养的话了,从第五代横空出世之前,中国哪一个年代的影片不是让电影紧跟意识形态的?

《李双双》这部电影,剧中美好的幸福生活或许只可以作为一个乌托邦的美梦,在60年代是不会有的,就算在当今,那样的农村生活,那样的李双双,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只可以存在在银幕里。但是,单就电影本身而言,它活泼生动,因着它浓厚的生活气息流传,至今仍有人愿意一览——意识形态抹杀不了它的成功。追求女性解放却沦为政治运动的工具也好,人性乌托邦也罢,都不能抹杀这部电影的艺术魅力!

最后,再次附上傲娇的男女主角的海报,向已逝去的老一辈艺术家的情怀致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