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水清 鸟飞回——聚焦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
【专家视角】周妍 等: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典型案例 |
在内蒙古有一处湖泊,曾经碧波千里,芦苇摇曳,享有“塞外明珠”的美称,它就是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是我国第八大淡水湖,也是黄河流域最大的功能性湿地,在荒漠半荒漠地区实属罕见。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过度开垦、过度放牧、围湖造田、矿山开采,加上污水大量排放,流域内沙漠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严峻,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损坏严重、退化趋势明显,作为重要生态屏障的功能不断下降。
通过加大生态修复、综合治理、保护开发工作力度,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成效显著,流域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每年夏季吸引大批游客前来游玩。
乌梁素海是鸟的世界、鱼的乐园,有近200多种鸟类和20多种鱼类繁衍生息。在海堤施工中随处可观赏到很多鸿雁、白鹭等候鸟,营造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氛围。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两级政府,在持续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基础上,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生物多样性有效提升。
生态威胁严重 勠力治理修复
乌梁素海流域地处内蒙古西部巴彦淖尔市境内,西连乌兰布和沙漠,南临黄河,东部毗邻乌拉山国家森林公园,北部与阴山山脉和乌拉特草原相接,包含河套平原的广大地区,流域总面积约1.63万平方公里,处于国家“两屏三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中“北方防沙带”的关键地区,承担着调节黄河水量、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区域气候等重要功能,是黄河生态安全的“自然之肾”。同时,流域腹地的河套灌区是中国三大灌区之一和重要的商品粮油生产基地,是引领国家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重点区域。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前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后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后
乌梁素海流域既是黄河中上游最大的农业用水区,更是最大的自然净化区。乌梁素海曾经接纳河套灌区90%以上的农田灌溉退水、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20世纪80年代以来水质日益恶化,生态功能逐步退化,对黄河水生态安全造成严重威胁。2005年~2014年,湖区水质一直徘徊在劣五类,其中2008年乌梁素海水污染达到顶峰,湖区一度暴发大面积“黄藻”。
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两级政府,在持续推进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的基础上,推动农牧业转型发展。2014年,巴彦淖尔市被列入国家首批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2018年,内蒙古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纳入国家第三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工程总投资57.46亿元,其中中央财政奖补资金20亿元。
河套灌区水系治理前
治理后的河套灌区水系生态保护网
治理后的河套灌区农田
撬动社会资本 区分类别施行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根据流域内不同的自然地理单元和主导生态系统类型,分成乌兰布和沙漠、河套灌区农田、乌拉山、阿拉奔草原、环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乌梁素海水域6个生态保护修复单元,针对各单元主要生态问题,在消除不当人类资源开发利用活动、切断点源污染的基础上,将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治理与绿色高质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创新投融资模式,强化社会资本合作。
在乌兰布和沙漠,针对沙区生态系统脆弱、土地沙化极易反弹、防沙带屏障还不牢固等问题,实施草方格沙障固沙等防沙治沙和水土保持工程,并开展产业治沙,防止沙漠东进。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工程
针对河套灌区农业面源污染、耕地土壤盐碱化加剧等问题,实施排干沟污泥疏浚等工程,同时开展农田控药、控水、控膜,实施盐碱地综合治理。针对乌拉山矿山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开展地质环境、地质灾害整治和植被恢复。
乌拉山北麓铁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程——黄土窑治理区工程现场
针对阿拉奔草原退化加速甚至沙化、水土流失等问题,采取撒播草籽、围栏封育、禁牧等措施。针对环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功能退化问题,在湖滨带建设水源涵养林,对生态脆弱的固定、半固定沙丘进行撒播草籽、围栏封育,建设鸟类繁殖保护区,实施湖区河口自然湿地修复与人工湿地构建工程。
处在乌拉山和乌梁素海之间的湖滨带生态拦污工程
阿拉奔草原治理前
阿拉奔草原治理后
阿拉奔草原治理后
针对乌梁素海内源污染严重、水面萎缩等问题,加大生态补水力度,增加湖区库容,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同时开展芦苇、沉水植物收割及资源化利用,开展湖区立体化养殖等。
乌梁素海底泥原位修复试验示范工程——水草收割工程现场
乌梁素海湖区湿地治理及水道疏浚工程——河道清淤工程现场
乌梁素海底泥原位修复试验示范工程景观
乌梁素海流域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四季分明,水土光热组合条件得天独厚,绿色农牧业资源优势极大。长期以来,该地农畜产品品牌小、散、乱,“河套”名声在外却没有得到很好利用。
为此,当地以品牌建设为引领,全力建设河套全域绿色有机高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服务输出基地,创建并全面打响“天赋河套”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生态旅游和生态水产养殖。
同时,项目创新设立专项产业基金,采用“设计—建设—投资—运营—移交”模式具体实施,通过“项目收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收益”方式实现资金自平衡,进而引入社会资金,组建项目公司,实现市场化运作。专项基金首期规模45.2亿元。
生态功能趋好 经济价值提升
经过多年生态治理与修复,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明显,生物多样性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截至2020年底,依托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该流域已完成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面积4万余亩,有效遏制了沙漠东侵,阻挡了泥沙流入黄河侵蚀河套平原。受损山体得到了修复,矿山地形地貌景观恢复了60%以上。项目区内河道水动力、水循环水质持续改善。
乌拉山治理后
2019年,乌梁素海整体水质达到V类,栖息鸟类的物种和数量明显增多,目前共有鱼类20多种,鸟类260多种600多万只。其中,疣鼻天鹅的数量从2000年的200余只增加到现在的近千只。
“天赋河套”品牌也开启了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近年来,“天赋河套”品牌授权的12家企业53款产品实现溢价25%以上,带动巴彦淖尔市优质农产品整体溢价10%以上,河套优质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2019年,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064元,同比增长10.7%。
依托“天赋河套”品牌影响,巴彦淖尔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核心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10家,引领形成以各龙头企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产值达105亿元。试点实施带动了区域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促进区域生态、经济价值提升,逐步构建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格局。
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围绕“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要素,对流域内1.63万平方公里范围实施全流域、系统化治理,形成“一带(环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一网(河套灌区水系网)、四区(乌兰布和沙漠、乌梁素海、阿拉奔草原、乌拉山)”的生态安全格局,优化了自然生态系统要素的空间结构,提升了重要生态要素的生态功能。
巴彦淖尔已从河湖污染防治保障人类健康的生态文明建设1.0时代,进入流域多要素系统治理提升生态功能的生态文明建设2.0时代,并积极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3.0时代发展。
多目标共治理 便于推广复制
提出8条准则,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充分体现了这些特征。
乌拉特前旗乌拉山南北麓林业生态修复工程
聚焦多目标,基于不同层面和尺度进行系统规划和设计,形成了多功能生态风貌。乌梁素海项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全要素、全地域治理,兼顾流域内生产、生活和生态多重目标,实现了区域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协同促进。夯实了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要素稳定性,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
乌梁素海东岸荒漠化草原生态修复示范工程
采取综合措施,形成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格局。乌梁素海项目实施不仅设计了技术方案,而且充分考虑了经济可行性与管理制度合理性,创新投融资机制与实施模式,吸引了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参与,提升生态修复实力,实现资源资本化、生态产业化、治理长效化的治理目标。
此外,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推动建立黄河流域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生态保护和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交流协作机制,开启共抓黄河生态大保护、携手现代农业大发展的新征程。
乌梁素海海堤综合整治工程景观
开展生态监测与风险防控,以跨学科专业和知识为支撑,便于交流复制和推广。乌梁素海项目开展了生态环境物联网、传输网络和大数据平台建设,动态监测流域各生态要素的状态,建立生态风险管控体系,为流域生态保护修复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项目遵循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等相关理论思想,根据流域特点因地制宜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成为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流域治理的典范,探索出的经验与模式为类似区域提供了借鉴。
(本文图片由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市绿色产业统筹发展办公室提供)
文章来源:中国自然资源报
作者:周妍 张丽佳 张骁 王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