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作为汉语成员之一,虽然通俗易懂,低调内敛,但其同样包罗万象,其中有讲民俗民风的、修身齐家的、生活经验的等等。时至今日,俗语依旧指导着我们的生活,就比如这句俗语“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那么这句俗语到底是啥道理呢?在我国的民俗文化当中,各种神灵层出不穷。这些“神灵”看似贴近生活,却又“触不可及”,所以人们对于这些惩恶扬善、无所不能的神灵充满了敬畏,但是这些神灵却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在人间,并保护人们。而在民俗神话当中,狮子和老虎都有其独特的“地位”。这句“狮子守大门,老虎坐中堂”,其讲述的就是传统建筑的一种装饰风格。以我国古代建筑物为例,很多达官贵人的府邸、地方衙门、宫廷之门前,都会有石狮的存在,其具有四方朝服、威震寰宇、镇邪驱魅的作用,更象征着权势与尊荣。
在古代大户人家中,在迎客的厅堂之内大多都会挂“猛虎上山”或“猛虎下山”图,以此来诠释自己的地位与尊贵之意。
那么在很多人眼中,狮子和老虎都是王者!为何“狮子”只能沦落为守门,而“老虎”却高高端坐厅堂之上呢?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狮子本是外来物种,在中原地区并没有,可以说是“远道而来”。是张骞出使西域后,打通了与西域各国的贸易通道,后来西域使臣安息国,给汉章帝送来了这份大礼“狮子”。其容貌在《后汉书·西域传》有云:“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师子、符拨。符拨形似麟而无角”。而在民俗传统文化当中,国人认为狮子在形体上接近上古神话故事中的神兽“狻猊”,《穆天子传》中曾曰:“名兽使足走千里,狻猊、野马走五百里”,晋郭璞注曰“狻猊,狮子。亦食虎豹”。另外《尔雅·释兽》中也有记载:“狻猊如彪猫,食虎豹”郭璞注:“即狮子也,出西域”。另外,狮子在古印度有着特殊的地位,它不仅仅是“王权”的象征,更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兽”,所以这两项都体现出狮子的至高无上的地位。直至唐宋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并且“佛法传道”日益昌盛,狮子被视为狻猊形象的化身,更加被人们认识!如地藏菩萨坐骑谛听、文殊菩萨坐骑青狮等。但是在中国古代的神话当中,早有龙凤为首、四灵为伴的瑞兽系统中,狮子虽然在佛教文化中以狻猊形象视人,但终究是外来“殊方异物”。而且在狮子传入民间后,狮子成了戏耍、逗乐的工具,耍狮子的人舞彩球、逗狮子的奔走、打滚,其神性却基本上荡然无存。但是我国传统民俗文化又是包容的,所以狮子又以狻猊的形象传入家宅之内,成为镇宅、辟邪、安家的神兽。老虎是中国土生土长的猛兽,且其头上有花纹,非常像汉字中的“王”,所以老虎也被称为百兽之王。在《风俗通义·祀典》曾这样描述老虎:“虎者,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所以这虎也具有驱鬼魅、定家宅的祥瑞之用。权利和地位:虎符调令。古代军队之中,统领军队的将军,都会被帝皇赋予调兵遣将的权利,而“虎符”正是权利和地位的象征。
瑞兽排位: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各种祥瑞之兽中,白虎是仅次于象征着皇权的龙的生物。毕竟龙这种生物“神龙见首不见尾”,现实中老虎却能和龙相比较,足以说明老虎地位的高崇!
龙虎斗。民间还有“龙虎相争,必有一伤”的说法。历史上曾有这么一出记载,苏轼在《游白水》中写道:“潜鳞有饿蛟,掉尾取渴虎”,这是蛟与虎的争斗,虽然虎失败了,但是其敢和龙争斗的勇气十分令人倾佩!
另外,老虎多以凶猛,威严示人,且并不是常见之物,难降伏!而以前的达官贵人、坐山为王的人,都喜欢在太师椅上铺一块虎皮或者墙上挂一块虎皮,就是为了现实自己的权利和威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