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河曲,邀你走近她!
河曲之美,在水。那是一条被中国人称为“母亲河”的长河,发源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北麓,九曲黄河自内蒙古河口镇急转南下进入山西,滚滚河水奔腾不息,流经河曲遇见宛若一颗绿色宝石的娘娘滩——这里是黄河上唯一有人居住的小岛,故有“天下黄河第一滩”的美誉。滩上风光秀美,景色宜人,两侧河面开阔,水流平缓,民居农舍在葱绿间若隐若现,别有一番韵味。
在河曲,最热闹的时候除了春节便是中元节,当地人又称“河灯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人们便用五色蜡纸制作河灯,到禹王庙祭祀河神,然后将点亮的河灯置于黄河之上,以寄托对故人的哀思和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关于这一节日最早的记载可见于明万历《河曲县志》:“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知县李邦彦率众祭奠大禹,放河灯。”月圆之夜,点点星光洒落河上,一盏盏河灯顺着黄河主航道成群结队地向前漂移,很快就随波而去,化作忽明忽暗的柔光,仿佛暗夜里的星辰,渐渐融入漆黑的夜。
河曲之美,在山。河曲位于黄土高原东部边缘,地势东高西低,境内丘陵起伏,放眼望去,塬梁沟峁纵横交错,盘山道路蜿蜒曲折。正如明代无名氏的《过河曲》一诗曰:“山路崎岖沟涧多,此心兢业畏蹉跎。玉蹄铁勒高低步,白雪黄沙上下坡。”
登高远眺,饱经沧桑的明长城犹如一条巨龙,横亘在黄河沿岸、崖头峰巅,在艳阳下闪烁着不朽的光芒。河曲位于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也是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汇地带,东临偏关、五寨,南接岢岚、保德,西北与陕西省府谷县、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隔黄河相望,自古号称“陕东重镇”“晋右严疆”,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河曲长城作为长城沿线上的一个重要节点,在明代起着捍卫山西、屏藩京师的重要防御作用。从山巅到谷底,从河滩到险隘,跌宕起伏的河曲长城见证了古代王朝波澜壮阔的兴衰史,在今天有着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
河曲之美,在人。据明代《山西通志》载:“河曲民性朴实,俗尚俭啬,不喜华靡,耕牧为业,词讼颇简。”“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长达四百余年的漫长岁月里,无数河曲人背井离乡到口外谋生,这便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走西口”。“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一曲《走西口》,唱出了河曲人挑战命运时的坚定、开拓新环境时的无畏。“走西口”是一部辛酸的移民史,也是一部艰苦奋斗的创业史,期间虽充满坎坷,但勤劳智慧的河曲人还是闯出了一片新天地,与其他山西人一同开启晋商“海内最富”的辉煌时代,促进了内蒙古中西部地区与内陆的交流,进一步增进了蒙汉之间的民族感情。
本期编辑:赵菁
忻州日报新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