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砚秋:演员,常要对镜去病
▼
1950年底,程砚秋开始总结京剧基本功即“四功五法”的经验时写道:先人所留下的这份遗产等于宝藏,取之无穷,用之不尽。它宜于高身量,宜于矮,宜于胖子,也宜于瘦子。
戏剧艺术,不外唱、做、念、打。西皮要柔软,二黄要刚强,南梆子要婉转,反二黄要凄凉。原则如此,还要看剧情词句的意思而定唱法与腔调,反二黄,如《宇宙锋》的唱法与《文姬归汉》《六月雪》就不同。
手眼身法步,即手法、眼法、身法、步法。手分指法,眼随指法。身法有“八要”,是起、落、进、退、反侧、收纵、横起、顺落。进步身段低;退步身段高;侧身段看左;反身段看右。《荒山泪》,后一疯的步法,有蹈步、卧步、上寸步、垫(殿)步、碎步、过步、剪步、缓步、慢步、快步、溜滑步、蹉步;赶丫环,黄瓜架,高抬,自然圆场。眼法,有媚、醉、笑、庄重正视。衬托之哭必须声高,与叫板哭不同,如《二进宫》;向内白如《桑园会》《汾河湾》,必须提高,因对话之人离的远的原故。
练声,一至十,因中国字与外国不同故(方体字),逐句按字练声。
演员有在不知不觉中染上好多毛病的,必须要时时注意,常要对镜去病,若不留心,病根一深,就染上各种难改之病,想再治就不容易了。如陈丽芳犯了数病,今日就很难改掉。弯腿蹲身、头颈强、端肩、硬腰板、脚步慌张、死脸不分喜怒哀怨。
1、弯腿,一切退转皆不灵活,走时定有膝拱动褥子,殊不雅观,行动时,定有起伏之病。
2、头颈强,对于唱念缺少美的感觉。脖子微微摇动,帮助姿态的可以传神。
3、端肩,则觉脖子短,台下观之不美,更谈不到气逸神飞了。
4、腰硬,全身不轻灵,根本三节、六合,就用不上了。
5、腰软,并不是指下腰背翻筋斗所用之腰而言,就是脊骨下一节,与鹞子翻身完全不同。
6、台步不宜过快,忙则全身动摇,冠带散乱,应归步法内再详言。
7、死脸子。凡演戏,面目表情时,必须分出喜、怒、忧、思、悲、恐、惊,若是死脸子,观众看他定是泥娃娃。以上的毛病,要随时对镜自照,有无此病,有则改之。锣在昆曲中用时很少。二黄因在草台表演,为刺激观众以振作精神,并代替小锣,就多用。现在更变本加厉,所谓进军鼓退兵锣,现更乱摘,愈显嘈杂了。
水袖功,有抖袖、打、甩、掸、前十字、后十字、双飞势,左右单背剑、双背剑、扬、掸、翻、抖、甩、打、摆、云、搭;左右掸打、左右掸甩;翻水袖是(曲破)舞,是宋代的一种舞蹈,很重要的姿势。双环式加云手、左右云手下式、左右翻、云手掸裙双抖袖、左右斜飞连环穿、双回袖、左行倒步行云袖、风摆荷卧式、双飞云、蹲身平云斜飞寻找式。一个戏,有一个戏的水袖配合。
程砚秋《文姬归汉》
唱、念、身段,要有刚柔,配合喜、怒、疯狂;喜如英台念“瞻今朝随我愿,困鸟出笼任蹁跹”,柔而慢,要媚;刚而肃,要硬,如《三击掌》。
手眼身法步者,应配合“三节”。什么是“三节”?即梢节、中节和根节,胸是梢节,横隔膜为中节,丹田为根节,所谓上三节、中三节、下三节。中三节,用于唱法上。还有“六合”,即外三合、内三合。手肘、腰胯、腿足——手为下节,肘为中节,肩是根节;胯为稍节,膝为中节,脚为根节;头稍节,腰中节,足根节。外三合者,即手与足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内三合者,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
一切道具,包括翎子、宝剑、甩发、水袖、唱法均宜圆,均系圆形。
练声一至十,因中国字与外国不同之故,方体字逐句按字练声。(编者按:本文为程砚秋的艺术经验总结提纲,未发表,直至1959年3月始由北京宝文堂书店正式出版了《戏曲表演的四功五法》小册子)。(本文选自《程砚秋戏剧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