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很羡慕那些在人际关系中能够“保持高傲”的人,他们的字典里没有下意识的讨好、没有不敢提出拒绝的“小心翼翼”。是什么让他们如此放松而恣意人生?
ta 看起来脾气很好,从来不和别人发生冲突,不管你跟ta 提什么要求,哪怕 ta 很不乐意,也会勉强着点头说好。但 ta 真的如此包容,对什么事情都坦然接受吗?其实也不是,更多时候 ta 只是在委屈自己。日剧《风平浪静的闲暇》中的女主角大岛凪就是这样一个人。因为男朋友喜欢长直发,她就费尽心机把自己的一头蓬松自然卷打理成他喜欢的样子;在公司里面,因为怕同事们对她有不好的评价,怕被讨厌,所以她特别懂得察言观色,经常是同事的一个眼神,她就忙不迭地道歉,然后主动背锅。怕失业,她就特地表现得很积极,扛下一堆本不属于自己份内的工作,在公司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这一切换来什么结果呢?她被男友当众羞辱,说她是“小气的女人”;在同事眼里,她就是一个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工具人。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大岛凪要这样卑微?她这样一个与人为善的好姑娘,为什么总要看别人的脸色过活呢?其实,可能大岛凪自己也没意识到,她被自己敏感的内心所操控。普通人虽然也会担心别人是否对自己有不好的看法,想尽力留下好印象,但不会用委曲求全的方式去换取别人的好评。毕竟我们无法得到所有人的认可,即便被某些人所讨厌,也并非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她很害怕自己不合群,害怕和别人起冲突,更害怕被别人讨厌,也因此,她压抑着自己真实的想法,努力在他人面前扮演着好人形象。但这种努力,既无法让她换来尊重和认可,也无法填充她内心的不安全感黑洞。在人际关系里总是敏感多疑,忍不住讨好他人,本质上都是不安全感在作祟。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安全需求是比生理需求更高一级的需求。安全感来自于安全需求,是对可能出现的对身体或心理的危险或风险的预感,以及个体在应对处事时的有力或无力感,主要表现为确定感和可控感。也就是说,当我们觉得外在的环境不够安全,或者如大岛凪一样,在关系中过度关注他人的看法,担心自己不被认可,关系无法如自己预期发展,就会表现为安全感缺失。人在低安全感的情况下,很难和他人建立平等、稳定的关系。曾经见过一个女生,外在虽然表现得很豪放,但是一旦和她走近,她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表现得小心翼翼。她最常说的话是:怎么啦?我是不是说错话了?你是不是讨厌我了?有时候因为工作忙拒绝了她的邀约,她就会表现得很受伤,还得跟她反复强调,不是因为不想见面才拒绝。也因此,她身边总是很少朋友。但这也形成了一个怪圈:大家越是不愿意走近她,她越是会在关系里表现得敏感多疑,导致更多的人远离她。如果你问,那要怎么才能提升安全感,在关系里能够坦然相处,而不是总患得患失呢?它不是你赚了更多的钱,变得更优秀更漂亮,或者完成了一项多么难的目标就能填补的。想要拥有稳稳的安全感,活在平和、自信的状态里,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真实的安全感水平,以及为何它会是处于这样的状态,知道了根源才能找到方法去提升。但有些人会把自己伪装起来,假装自己内心很强大,很有安全感,但实际上,在生活的细节里,她的不安全感时不时就会发作,把 ta 推向不安、焦虑的状态里。比如有的人嘴上说着“我很相信你”,好像对一切都很放心,但实际上他内心却总在猜测别人会不会做出不利于自己的事。
为什么在没有威胁的情况下, 我们仍然会感到不安全?
缺乏安全感的人即使是在非常安全的环境中,也可能会感觉焦虑和恐惧。
只有很少一部分人在幼年时,从养育者那里得到“无论当下多么艰难,但最终情况不仅会好转起来,还会朝着有利自己的方向发展”的信念,这种希望和信念从未被灌输过。
由此,我们幼年时并未在关系中获得安全感,成年后,当我们身处人际关系时,不自觉地担忧周围人的批评,恐惧他人的看法,变成我们的一种自然而然的反应。
感到安全感意味着在人际中要有信心,要放弃自我怀疑。这意味着每天早晨醒来,深知自己是活在安全的空间中并且拥有安全感带来的稳稳幸福。
拥有安全感是心理治疗或者是任何其它自我探索、自我成长手段的最终目标之一。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