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金灭辽的十万宋军,为何不堪一击?

北宋末年,长期受契丹人压迫的女真族人崛起于白山黑水之间,接着便以摧枯拉朽之势向辽朝发起了全面进攻。已经和辽朝弭兵修好一百余年的北宋统治集团,为了从辽朝手中夺取燕云十六州之地、于重和元年(1118年)遣使从海路赴金,商议联合灭辽事宜。

此后,金宋使臣频繁接触,至宣和二年(1120年),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决定联合出兵攻辽,金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取辽南京析津府,辽亡之后,宋将原给辽之岁币转纳于金国,金同意将燕云十六州之地归还给宋朝。

宣和四年(1122年),金军接连攻克辽中京、上京,兵峰直指南京,而辽朝主力被歼灭,余部溃不成军,甚至在金军的追击下,辽天祚帝一路向西遁逃躲到山沟里去了。在南京的辽朝官员在奚王和耶律大石的率领下,拥戴亲王耶律淳为帝,勉强支撑着残局。

眼看着金军进展神速,并且已经开始进攻与宋朝接壤的辽朝西京道之时,宋朝君臣极度震惊,加之残余的辽军看起来很容易对付,为了抢夺胜利果实,1122年春末,宋朝用最快的速度征集了一支10万的大军,由种师道、辛兴宗率领,在五月兵分两路攻辽。

可惜的是,种师道、辛兴宗在白沟、范村分别被辽将耶律达实、萧干等击败。十月,宋廷又命刘延庆率兵十万出雄州,再次发起进攻,结果在白沟再次被辽将萧干击败,退兵闭垒不出。倒是此前投降宋军的辽将郭药师率六千骑兵趁燕京空虚杀入了燕京,在燕京城里烧杀抢掠了一番,但由于刘延庆的部队没有能及时跟进,又被辽人赶了出来。而驻营在卢沟的刘延庆却被断粮道,仓皇逃走。至此,宋军攻辽之战损兵折将,以失败告终。

单以王朝的武力值论,宋朝属于非常弱的,无论怎么排,在中原王朝当中,都是倒数前三之列,倘若与正常的辽军对阵,输了也不算丢脸。但是,此番与宋军接战的辽军非但数量处于绝对的劣势,并且其中的主力都是从难民募集的、连饭都吃不饱,严重营养不良的“瘦军”,这样的对手都打不赢,必然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翻看宋朝的历史,便会发现在几乎同一个时间段内,宋军却在另外两个战场上有着不俗的表现。

第一个战场,是西部边境与西夏进行的横山战役。

横山在陕西省北部,与草梁山相连,直接宁夏境内的山脉,横亘千余里,既是两国的边境线,又是战略要地,故而两国为此展开了长达80年的争夺,最终,政和四年(1114年),宋军在童贯、种师道的率领下,在古骨龙大败西夏军,宣和元年(1119年),攻克横山,西夏失去屏障面临亡国之危,西夏崇宗向宋朝表示臣服,宋朝获胜。

横山战役,宋军属于主动攻击的一方,而防御方西夏在与辽军的多次交锋中胜多败少,由此可见,宋军的战斗力并不弱。

第二个战场,江南平定方腊起义。

宣和二年(1120年)十月,方腊在浙江、安徽一带率众起义,自称圣公,建元永乐,声势浩大,十一月攻占青溪,十二月攻占睦、歙二州,南面攻克衢州,杀死郡守彭汝方;北面横扫新城、桐庐、富阳各县,进占杭州。

宋徽宗派童贯、谭稹为宣抚制置使,率禁军及秦、晋二地蕃、汉兵共十五万前往东南镇压,经过将近一年半的战斗,在宣和四年二月(1122年)正月,将起义镇压下去。

方腊率领的农民军虽然战斗力不算强,但是属于典型的本土作战,熟悉地形又是防御方,但是在童贯率领的宋军面前,几乎没有胜绩,由此可见,这支宋军的战斗力还是说得过去的。

从上面两个几乎在同一时间线上发生的战役中不难发现,宋军战斗力或许比不上正处在巅峰状态的金军,但比起日薄西山的辽军来说,最起码也应该是不相上下的,但是却偏偏被辽军的残兵败将以摧枯拉朽之势击败,唯一的可能性是,此宋军非彼宋军!

上面连续三场战役,宋军的总指挥官都是童贯,但是从时间上推测,平定西夏的军队即刻撤军,全速南下,才能赶上镇压方腊起义,但无论如何不可能来得及北上攻辽,故而北上攻辽的军队不太可能是跟随他征战西夏、平定江南的百战精锐,更大的可能性应该是草草征集、仓促成军的新军,在没有经过任何战争考验和训练的情况下,被送上战场,焉有不败之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