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莱雅和三一重工数字化转型,成功就“翻身”,不成功就“翻船”

2008年至2019年,中国数字经济平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0%。

全球范围内,中国数字经济规模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8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为31万亿元,位居世界第二。

数字化转型成功的企业,各有千秋,总体来看,体现了以下四个特点:

一、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供需资源聚合;

二、充分开发和利用流动的数据价值;

三、拥抱创新,以创新驱动技术赋能;

四、打通全价值链,开展深度运营。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案例:

案例一:欧莱雅

首先,欧莱雅将来自阿里巴巴的美妆线上浏览、消费、支付、反馈等信息,与品牌自身的精准用户信息、运营数据,以及每日从三万多网站抓取的品牌反馈大数据,互相结合,夯实洞察基础。

其次,欧莱雅分析研究上述消费者的基本属性、兴趣爱好、社交行为、网购行为、线下交易等,获取360度全方位消费者洞察。

经过消费者洞察,进行精准广告和产品投放,使购买转化率提高了3倍。

案例二:三一重工

三一集团董事长梁稳根说出了那句对整个集团影响深远的名言:面对工程机械和制造业数字化,三一集团要么“翻船”要么“翻身”——不能实现数字化升级肯定就“翻船”,转型升级成功就会“翻身”变得更加强大。

这次转型,简称“三个三”:

五年内实现从1000亿 到3000亿的销售收入的跨越;

将现有近3万人规模的产业工人团队缩减至3000人;

将目前不到5000的研发、工程师团队扩增到3万人;

彻底将三一集团从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成为一个知识密集型的企业。

三一怎么做的呢?

首先,抓思想。梁稳根亲自筛选价值高、有内涵的文章、书籍、知识经验进行分享,集团的各个体系也都积极地开展自主学习,成为学习型组织。在每周、每月的例会上,还要求高管脱稿发言,并且随时可能问高管一些数字化转型的问题。

其次,定预算。董事长亲自牵头为每一个事业部、子公司设定数字化预算, 不仅要求他们“全部花完”,还对资金是否花到刀刃上有要求——所有的投入必须能够在最长5年内收回投资成本。数字化转型方面的投资已经上百亿。

第三,建组织。大幅增加数字化人才数量,提升BP&IT(业务流程与IT部)地位,要求各个职能总部、各个事业部都要成立智能本部,都要有一个负责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中心。

第四,抓落地。数字化落地到每一个细节。比如,客户可以直接在APP上反馈自己的意见,营销部会将这些数据传递给研发人员;通过连接近50万台客户设备后,设备的整体运行工况、故障对应下的工况特征、设备的健康情况、操作手的驾驶行为等详情都会以数据的形式反馈回来,给研发提供最真实的场景数据。

投入百亿进行数字化转型,成效还是很明显的:

一、梁林河作为三一重卡最大的代言人,建了几百个微信群,将渠道上的公域流量转为私域流量,每天和客户沟通,收集客户的需求,参与社群互动。依托社群流量,三一重卡500台重卡一经预售就被抢购一空。

二、以前1050个工人只能每月生产400台泵车,现在800个工人就能实现600台的月产能,人均产能提升了96.9%。

三、2019年,泵送事业部的2500台设备,仅仅是降低待机的时间所降低的电费,就能达到1200多万。

四、三一工程师响应时间从原来的 300 分钟缩短到 15 分钟,主要服务区域 2 小时到现场,24 小时维修好,一次性修复率从 75% 提升到92%,同时渠道的备件库存从 10 亿降低到7亿。

数字化转型肯定是在路上了,那是不是所有的企业都适合采取“三一模式”进行数字化转型?

2019年,中国企业的信息技术支出在GDP中占比1.8%,低于美国的4.1%,企业信息化投入相对较低。2017年,每百万工作人员中,中国顶尖AI研究员仅 有1.2人,总人数977人,该比例远远不及发达国家,后者高达31.3人。

中国市场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实力较为薄弱。以工业企业为例,按照主营 业务收入超过4亿元则定义为大型企业的标准,2018年,中国仅有2%的企业为大型企业。

所以,并不是所有企业都适合采取数字化转型的单一模式。

从业界成功实践来看,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三种方式可以选择:

一、借助外力,特别是借助平台型企业,比如腾讯、阿里、京东、华为、美团等企业的云服务、数据以及物流等资源。适合一般企业。

二、自建数字化平台。类似三一模式,适合超大型企业。

三、先借助外力,同时自建平台。类似小米模式。

每一种模式,都有很多成功案例。为了更好地进行数字化转型,都应该围绕理念,组织,运营机制,人才和数据,运营模式等开展变革。

变革是痛苦的,但是不变革,连痛苦的机会都没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