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赏析】学习缠丝劲 刚柔自相济——纪念恩师李学刚先生去世十周年

上大学初的前几年,我依然受到关节痛、失眠、胃病的困扰,所以我暗下决心,锻炼身体,克服病痛。起初,我只是通过打篮球、跑步、爬山等方式锻炼身体,没有一个固定爱好。1985年年初,我们学校(山东中医学院)图书馆的冯培树老师开始在实验楼前教授太极拳,我加入了学习太极拳的行列。在大学的后两年里,冯老师认真教,我认真学,学会了太极拳一路、二路拳架。期间冯老师经常带我拜访洪均生公和他的老师兄弟们。1987年大学毕业,我被分到菏泽地区中医院工作。临行前,我向洪公告别,洪公告诉我“我的大徒弟何淑淦在菏泽工作,你到菏泽可向他多请教”。

到菏泽安排好工作后,我便寻找并拜访何淑淦老师,恰巧当时何淑淦老师正在我们医院住院治病。和何老师认识后,我经常向何老师请教太极拳的拳理和演练方法。但菏泽并不是我理想的工作地,我无意长期在菏泽工作、生活,所以我一直在努力复习,打算考回学校的硕士研究生。两年后,我如愿以偿,顺利通过了硕士研究生的考试。在菏泽的两年,我也得到了何老师的认可,他每次到济南洪公家都对我褒扬有加。洪公说“小郭能考回山东中医学院的研究生,说明他不笨,可让学刚好好教之。”

李学刚老师为人非常低调,并不喜欢教徒弟,但有洪公的推荐,也不好推辞。李老师一旦教起拳来,则是非常认真。我最初跟李老师学拳是在东门桥南的护城河公园里。尽管我在此之前学过四年的太极拳,李老师仍然是让我从最基本的画圈开始学起,正圈:先出手,后出肘;先收肘,后收手;高不过眉,低不过脐。李老师说,画圈练累了可以练裆劲,裆劲转换灵活才不至于双重;练裆劲,可以随时随地的练,不分地点和时间,看电视可以练,排队可以练,等公交车也可以练。李师说,正圈反圈练好了,裆劲练好了,拳架就相应好学了。李师给我讲什么叫顺缠、什么叫逆缠,不只上肢有顺缠逆缠,下肢也要有顺缠逆缠。

李老师教拳非常认真,也非常善于教拳。金刚捣碓是太极拳的母式,虽然不是高难度的动作,但学起来非常不容易。陈家沟有谚语“会不会金刚大捣碓”。李老师把金刚捣碓分解成七个小式子教学,身体的每一次左右转换即为一个小式子,上肢下肢要配合好,特别是要注意裆劲的转换。一路拳中有四个金刚捣碓,但四个金刚捣碓又各不相同,来龙去脉不同,用法亦不同。李老师讲的很仔细,也很认真,但我有时理解不了,自我感觉式子练得不满意,也许我本不是练拳的料。金刚捣碓一个式子,我至少学了一个月的时间。困难并没有让我放弃,理解不了,先记着,所谓“拳练千遍,其意自现”。同时跟李老师学拳的还有张子栋、李树峰。

也有一些怀着满腔热情慕名前来跟李老师学拳的,但是耐不住两天画圈的枯燥,就不再来了。这样,每个周末,李老师和我,一个认真细致的教,一个刻苦认真的学,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终于学会了太极拳。大概是在1996年左右,赵桂英、王廷光、王冬楠一家三口、孙孟春父子也加入了学太极拳的行列。学拳的地点也由东门桥南面的护城河公园转到了千佛山公园。学拳的人多了,李老师依然要求严格,每个人练拳必须一丝不苟,每个式子必须做到位;李老师依然为人低调,不收任何礼品、不收任何费用。我们看到老师教拳辛苦,想为老师过生日,但老师不喜欢热闹,为其过生日反引起不快。

时光在不知不觉中流失,老师也在不知不觉中变老。大概是在2005年,李老师不幸患上了直肠癌。患病之初,李老师还是相当豁达,并不想积极治疗,当然也有李老师固执的思想在里面。癌症毕竟是个病魔,一年多时间把李老师折磨的苦不堪言,各种症状逐渐出现,下肢高度浮肿,畏寒肢冷,大夏天还穿着棉衣。作为徒弟,我心里甚是着急,特地和李老师谈了一次话,我的意思是,趁现在肿瘤还没有转移,尽快手术治疗切除肿瘤,减轻痛苦。李老师听了我的建议,告诉我:你的话我好好考虑考虑,也商量商量,然后给你回话。给我的回话仍然是让我非常失望:不同意手术——这可是最后的机会啊!病魔不会给你后悔的机会,没多久,李老师再次复查时即发现肿瘤转移了。值得庆幸的是,在李老师弥留之际,早年跟李老师学拳的师兄高敏在外当兵数十年后与李老师联系上了。在与病魔抗争四年后,李老师于2009年农历五月初七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学得缠丝劲,刚柔自相济”是洪公给李老师的题词,前两个字即为李老师的名字。此乃拳理,亦哲理。

今年的农历五月初七为李老师十周年忌日,谨以此文为恩师李学刚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