漾濞彝族饮食文化

  漾濞彝族共有三个支系,人数最多的是喇鲁(云南书面记作腊罗),其次是聂苏、诺苏。据2016年统计数据,彝族总人口已达51100人。

  腊罗支系主要居住在县内的南部和中部地区,自称“腊罗巴”或“腊罗泼”他称“土族”或“土家”,(la lo),毕摩经中称“喇鲁”,“喇”是虎,“鲁”是龙。在漾濞境内,腊罗支系彝族分布最广,人数最多。己经有40000多人。

  聂苏支系主要居住在县内的西北部地区,自称“佬武族”“罗武族”或“聂苏”,该支彝族属“南诏乌蛮三十七部”中的“罗婺部”古老民族,他们最早居住在楚雄的武定地区,于明代迁入漾濞境内居住,主要聚居在富恒乡的罗里密村(罗里密、洒高密、董家村)白荞村(支打拉、平地、庄房、铁匠房)、和漾江镇的抱河岭村(立本、何家、上村、下村、箭杆)、荨麻箐村(恩龙、荨麻箐)、阿家村等地区。墓志记载漾江抱河岭村的何姓彝族也是明代进入的,他们先在箭里柏邑场定居,然后其中一支于万历年间迁到上村,以后发展成上下两村。苍山西镇也有少数居住。己有10000多人。

  诺苏支系居住在漾江镇抱河岭村的雀山村民小组,人数很少,自称“诺苏泼”他称“白彝”又因他们居住地的原因,兄弟民族习惯上称他们为“后山彝族”,“雀山彝族”或“阿老友”。这支彝族原居住在四川凉山地区,清代迁徙到丽江居住,1969年和1974年其中的陆、胡二姓迁移到漾江镇抱河岭村雀山(后山)游牧,1983年实行生产责任制后正式定居下来。现有200多人。

  彝族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文化灿烂。在漫长的社会发展中,不仅创造了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也用本民族的语言文字给后人留下卷帙浩繁、包罗万象的彝族历史文献古籍,并广泛流传,称雄于世。彝族饮食文化也是彝族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彝族在西南地区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不仅反映出彝族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也成为了解彝族最便捷的途径之一。

  一、彝族饮食文化源远流长

  彝族是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民族,从传说和考古发掘及卷繁的彝汉文古籍记载都表明彝族先民自古就劳动、生息繁衍在祖国的西南地区。

  据有关彝族的传说和彝文古籍记载,彝族经历过从猿到人的演变,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彝族远古先民先后学会使用天然火和发明了人工取火。火的使用对远古彝族先民的进化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决定作用,也许这就是为什么从古至今彝族对火始终保持着一种神秘的崇敬和依恋之情的缘故。

  彝族大多生活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的高寒山区,这里有丰富的物产资源,为世居于此的彝族人提供了种类多样的饮食原料。

  在长期的采集和狩猎实践中,彝族远古先民发明了原始农业和畜牧业,从此,彝族人有了种类丰富而又稳定的食物来源彝族先民最早培植的农作物有荞麦、燕麦、粟、水稻、茶、麻等;最早驯养的家畜家禽有马、牛、羊、鸡、犬、豕等。这些产品既是彝族传统的农产品和畜产品,其中大多数也成为彝族主要传统饮食结构中的丰富原料。

  彝族先民最早培植的粮食作物是荞麦,彝谚称“庄稼苦荞大”。据彝文古籍《物始纪略农事的根源》记载:“很古的时候,混混沌沌的,不会做农活,食物也不多。有的女人啊,她带领大家,她领去烧坡,烧了许多坡。带领去播种,播了许多种。女的有知识,女的有智慧。从此以后,知道种荞了。”继荞麦之后,彝族先民又培植出了燕麦、粟、水稻等粮食作物。这些粮食作一直是彝族普遍种植和喜爱的主粮原料。

  发现古老的核桃树,核桃由野生变为种植,也是彝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一大贡献。相传,漾濞有一位名叫色蜜梅的彝族姑娘(色蜜梅,彝语意为泡核桃),看着满山满坡的铁核桃树(铁核桃彝语为色蜜果)想,要是这些核桃果壳薄肉厚一捏即破该多好啊,那将给族人带来无限的幸福。从此,色密梅姑娘开始了找泡核桃的历程,她跑遍了漾濞的山山水水,渴了就喝上一口山泉水,饿了就采野果子吃,一天她走累了在一棵铁核桃树下睡着了,在梦中,她看见一支老虎跟她说话,老虎说:“你这样找下去是找不到泡核桃的,除非你跟铁核桃树合为一体,牺牲你自己,才能长出泡核桃树来”。她醒来以后,她认为这是神灵的暗示,她为了族人的利益,就依附了她睡觉的这棵核桃树,族人看色密梅姑娘几天未归,就组织族人到处去找,他们找到这棵核桃树下,看见满地掉落着大核桃,人们捡起来用手一捏,眼前呈现出洁白的核桃米,族人就把这棵核桃树移回去栽了起来,并用这棵“色蜜梅”枝条嫁接在铁核桃(色蜜果)树上,这样满山遍野结出了“色蜜梅”。从此漾濞彝族先民就有了漾濞大泡核桃。她给彝族先民创造了无限的财富,后来彝族先民为了纪念色蜜梅姑娘,把她作为漾濞核桃神供奉起来,每年核桃成熟开杆时节,首先要祭核桃神,由族内长者开杆,才能普遍进行收获。

  漾濞彝族自治县还把核桃成熟季节——每年的九月一日定为核桃节,在核桃节上要进行祭核桃神仪式。

  茶是彝族先民在长期的采集劳作中发现的。关于茶的培植和功用,相传,“有一对男女,到深山箐林,伐奇木异树,采珍奇木叶,品尝甘苦味。一日尝百样,尝到末的天,奇珍异木,葱郁郁、绿油油。这种奇树叶,蜂采后心明,兽吃后眼亮,这一对男女,攀折下一枝,回到家中后,用银锅来煨,用金杯来盛。献给君长喝,君喝后施令,施出了明令,耳明眼也锐;献给臣来喝,臣喝后断事,事断得清楚,心明眼也亮;献给师来喝,师喝后叙谱,谱序得清楚。”“这样以后,这一对男女,在一起商议,精心栽培茶,栽在园子中,栽培出茶叶。”

  茶至今仍是彝族喜爱的一种饮品。彝族最早驯养的家畜家禽有马、牛、羊、鸡、犬、豕等,除马、犬之外,其他的家畜家禽都是彝族喜爱的肉食原料。彝族对马很珍爱,养马一般只用作畜力或婚丧嫁娶举行仪式时使用,不食马肉;彝族养犬一般只为让其看家护院、陪伴主人或帮助主人狩猎等,亦不食狗肉。从古至今,牛、羊、豕、鸡都是彝族在各种节日、婚丧嫁娶、贵客到来时必须宰杀食用的肉食原料。

  二、漾濞彝族独特的饮食礼仪

  1.日常待客之礼。漾濞彝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一般办客要“土八碗”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客人来到,必先以烟、酒、茶招待客人,然后把家里最好的食材拿出来加工成美味的饭菜招待客人。彝族人喝茶以土罐茶为主,在火垅边,老者将土罐烤热,将茶叶烤至七成黄,加上沸水炖在火旁,用小杯倒给客人,清香可口,味道十分纯正。一般要炖五至七次。

  如果来人是远方的贵客,主人家会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宰杀牲畜家禽进行款待。宴客规格或大或小,以椎牛为大礼,打羊、杀猪、宰鸡渐次之。

  打牲时,要将牲口牵至客前以示尊敬。宴客时的座次顺序有一定的惯制,客人一般让坐于上首,行酒的次序依据彝谚“耕地由下而上,端酒以上而下”,先上座而后下座,端酒给贵宾后,要先老年人或长辈,次给年轻人,人人有份。在彝族妇女生产坐月子期间,对前来送祝米的客人,家人要煮甜酒鸡蛋招待。孩子满月时要设宴款待亲朋,答谢和接受亲朋的祝贺。

  彝族的火塘,腊罗是火垅床,靠山墙一边三方连体床,中间一个用木头斗起来的火塘架,其中填上土基、泥巴,上面就是火塘,罗武、诺苏在房中就地挖个坑,围上土基就是火塘,彝族人好客,平时在火塘里焐上荞粑粑、洋芋之类,客人在火塘边边烤火边喝茶、酒边吃荞粑粑瓚蜂蜜、烧土豆等。在彝族节庆中和日常生活中,酒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们在社交活动中很注重酒,如客人来到你家,应先斟上一杯酒给他喝,事后就算是来不及煮饭给他吃,客人也不会见怪。酒在彝族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很重要的角色,几乎一切事情,都少不了酒。因此到处可以看到彝族喝酒的场面,甚至可以看到彝人喝醉后倒头睡在街头的情形。但是彝族最看不起喝醉的人,讲究喝酒时“喝一碗价值一块金子,喝两碗还值一块银子,喝了三碗喝醉的人,连一条狗都不如。”喝酒要有酒德,保持形象,适可而止。而在汉族人的眼里,大概他们所见到的彝人几乎都在喝酒,于是汉族对彝人的偏见之一是彝人好酒,烂酒,如果一个汉族人看到一个彝人不喝酒,他会很奇怪地说:“哪里有彝族不喝酒的?”言下之意是怀疑这个人不是“真正的”彝族。但彝人没有强迫喝酒的习俗,有人敬酒要接下,但能喝则喝,不能喝的咪一下就可以了。

  彝族喜欢饮酒,“有酒便是宴”已成习惯。酒在彝族山寨是最为重要的特色饮品。喝酒时不分生人熟人,席地而坐,围成一个圆圈,递传酒杯,依次饮用,所以称作“转转酒”。但彝族家绝没有“干杯”一说,只能说喝酒(彝语“汁度”),喝酒敬着喝、咪着喝才是有教养之人。彝家历来好客,劝酒一片真诚,他们说:“地上没有走不通的路,江河没有流不走的水,彝家没有错喝了的酒!”

  2.婚嫁程序中的饮食礼仪。漾濞彝族人传统的结婚礼仪一般要经过提亲、定婚、送礼、嫁娶等程序,每一道程序都会设规模大小不等的筵席邀亲友相聚,其目的只为让缔结婚姻的男女双方亲友了解情况并接受亲友们的祝福。彝族婚嫁的饮食有一些独特的礼节,如定亲吃鸡时,要请长者看鸡卦以卜此婚姻吉凶;临近婚期,嫁女自行安排禁食;婆婆给新媳妇送晚饭;送亲歌手和接亲歌手赛歌等。

  3.丧葬仪式中的饮食礼仪。

  漾濞彝族传统宗教认为,人在世时免不了触摸或做了肮脏、污秽的事,身缠病魔,死后归天须一身清白,否则祖先拒不接纳。

  人死后,丧家要通知族人及亲友前来祭奠,请毕摩做除污去病和解冤仪式,使死者“健康”清白洁净地上天。富裕之家杀若干猪牛羊,做道场;一般人家以一猪、一牛、一羊作祭除污去病、解冤指路;贫寒之家,烧一石块,置于灵柩下,泼之蛋清、草果兑的汁浆,使之冒出浓烈蒸汽熏绕死者,即以示去污除病。如果亡者是打山匠或捕鱼者,其子女要代父受父对打山、捕鱼用的器具,自行受罚,以代父悔罪。“净化”结束,为亡魂指路归天,念《指路经》。彝族做斋行祭的规模有大、小之别,一天一夜为小斋,三天以上为大斋,大斋有三天三夜、七天七夜、九天九夜三种。其间丧家要将自备的和亲友送来的祭牲全部宰杀设宴招待族人和前来吊唁的亲友。总之,一个民族的饮食文化是随着其社会生产力及其世居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

  4、在丧葬仪式中有姑娘喂亡父(母)饭的习俗

  相传,在很久以前,彝族人死后,用一绳兜住亡者的下巴,此绳叫兜下巴绳,待装棺时解去此绳。具传,有一富家给亡父办丧装棺时,忘了把亡父的那根兜下巴绳取掉,故在举丧吊祭的那天,兄弟们给亡父祭献祭品、酒肉、饭等,但亡父未能入口享祭。次日早,由姑娘祭献鸡饭箩。因女儿家贫,饭箩里无能力用鸡,只以老鼠代鸡,女儿恳求开棺观其父容,开棺后,发现其父的那根兜下巴绳未解,感叹至甚,忙将绳解去,然其父突变一只老鹰,将饭箩内的祭鼠叼去,飞向空中,歇在望乡台上,说明祭鼠才是亡父所能领受的祭品。如经文云:“下巴绳不解,不取下巴绳,吃不着祭品。亡父嫁出的独女儿,拉住抬棺的牛杆,说要见亡父的容面,解给下巴绳,取给下巴绳,去享鸡饭箩,天上食饭父,是天上白鹰,地上的早饭,蛇地富翁食,阴间坡地爬到了”(指望乡台)。所以父母故后,出现姑娘要亲自给父母喂饭的情节。

  5、婚丧嫁娶的跳菜礼仪

  彝族的宴席,往往以“跳菜”助兴。“跳菜”--彝族的歌舞伴餐:“跳菜”,即舞蹈着上菜。漾濞彝族民间一种独特的上菜形式和宴宾时的最高礼仪,是舞蹈、音乐与杂技完美结合的历史悠久的传统饮食文化。

  宴宾时,通常用方桌沿两则一溜摆开,宾客围坐三方,中间留出一条“跳菜”通道。主持办事的“总理”一声令下,一个人三个手指撑一菜盘(共8碗)入场。合着古朴纯厚的民乐协奏曲,脸上作着滑稽怪相,跳着歪来复去而又轻松、优美、流畅、连贯的舞步,下菜的人要手急眼快,如果跳菜人员走过,下菜的没有按桌如数把菜下够,下菜人员只能到厨房里面自已去端,也算是对下菜人员的惩罚,所以下菜的也不敢怠慢,要一环紧扣一环,有条不紊的进行。

  5、偿新饭先喂狗的习俗

  因为,传说,远古洪水泛滥的时候,稻谷是狗把它藏在尾巴尖尖上带到人间的,狗又是狩猎的能手,还是看家护院的“卫士”等等。所以,彝族人十分喜欢狗,也非常尊重狗。所以彝家偿新饭要先喂狗。

  6、宰年猪的习俗。

  彝家人宰年猪是比较隆重的,不亚于过个节。年猪一般不喂饲料,都用纯粮催喂而成,有的人家要喂上三四年,宰猪要请乡邻们做年猪客,猪宰倒后要在猪身上烧钱纸,猪头要拱在祖公牌位前祭祀,宰猪饭熟后要先献祖公,后才能待客吃饭。宰猪要看猪的苦胆是否饱满,以饱满为吉;看猪的脾脏是否平展,有无缺陷,以平展,无缺陷,颜色正常为吉;看猪的心子是否软硬来判断来年的天气和收成,猪心子质硬,预示来年天干旱,猪心子质软,预示来年雨水较多;看猪的尿泡是以尿液充盈为吉,预示来年丰收。看花油有没有结,无结表示平安大吉。

  以上对漾濞彝族饮食文化所作的几点探讨,希望能对想了解彝族及其饮食文化的人有所帮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