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馆建设进入加速度,是“福”,是“祸”?
日前,河南省信阳市卫生计生委召开民生实事推进会,提出今年年底前,信阳将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建设130个标准化中医馆。这也是2018年信阳市政府民生“十件实事”之一。
并要求,中医馆建成后,应当能够开展10项及以上中医药适宜技术项目……中医馆需要配备2名或2名以上具有执业资格的中医类别医师,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具有1名主治医师以上职称。
另悉,截止今年6月,黔南州已有141个乡镇(社区)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馆。力争到2018年末,90%以上乡镇(社区)卫生院(卫生服务中心)建成中医综合服务区(中医馆)。
而石家庄,全市5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32个乡镇卫生院建成了“国医堂”,11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立了“国医馆”,整体形成了功能完善、全国领先的“一堂一馆”基层中医药综合服务模式。
还有,从2012年到2017年底,渭南市利用5年时间,在全市所有的基层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成基层中医馆195个,实现基层中医馆建设的全覆盖。
以及西安,截至2017年底,全市建成了223个基层中医馆。全市12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个乡镇卫生院全部设立了中医科、中药房。6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180个村卫生室能提供中医药服务。
……不胜枚举。
我们知道,中医的根在基层,活力在基层。没有基层的土壤,将无法培育中医成为参天大树,现在再怎么大谈振兴中医都将变成空谈,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也永远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所以作为中医医疗服务的重要革命阵地,基层中医馆的建设显得尤为必要。
2016年10月18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已经下发了《关于印发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三五”行动计划的通知》,其中对基层中医馆的建设定了目标:到2020年,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普遍设有标准化中医科和中药房……在未来几年基层医疗机构开办中医馆,成为一种必须完成的任务。
2017年3月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还曾下发过《关于促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8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以上的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国医堂),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提供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在2018年1月9日《落实2018年中医药工作重点任务》中也明确,促进优秀人才向基层流动。修订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从广覆盖转向强能力,从数量增长转向提高质量,促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换挡升级,补齐基层服务这块短板,让人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上好中医、吃上好中药。着眼于区域协调、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缩小中医药发展的区域差距、城乡差距。
除了以上,为民间中医开辟“合法执业”新途径、在职医生可以开办医疗机构等政策利好,也加速了基层中医馆的建设。
然而,在各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大力特力建设基层中医馆之时,随之而来的各种争议和担忧,也甚嚣尘上。
毕竟,在全国范围内中医人才已是紧迫凋零,基层中医更是后继乏人的当下,建设那么多的中医馆,对中医、对国家、对老百姓来说,真的是件好事么?
曾经就有相关人士撰文表示,对于基层中医馆建设,中医界“福”、“祸”观点并举。
其中持“福”之观点者大多为一些居于高位的中医药行政管理者和很多担忧中医前途的人。他们也是修法出政策、出项目的人。
而持“祸”之观点的人,他们大多数是基层医生,也不乏大医院的大医生,而且还有很多是中医科班。
他们表示,现在基层中医人才匮乏,且“伪中医”大行其道,当务之急是规范伪中医、拔除杂草,正本清源,解决中医的健康发展问题,而不是盲目推广建设中医馆。
他们认为,如果一味以硬指标式不切实际推广建设中医馆,而不考虑中医人才是否跟上需求,就是劳民伤财,没有任何作用。只会让中医馆沦为表面工程,只是看起来很美,是老百姓根本不会去的闲置场所。
不管是“福”者,还是“祸”者,双方都是为了中医能更好发展,而站在自己的立场做着自己认为对的事,这样虽有一些共通,但难免总是倾向于分歧。
我们知道中医目前的生存状态实在堪忧,一个不可否认的现实是学中医的不信中医,信中医的不通中医,通中医的并不一定用中医,用中医的不全都是治病的,很多都是为了“骗钱”的。
曾就有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有中医80万人,1949年为50万人,而现在只有27万人。在对一些地区和县级中医院的调研后估计,其中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
换句话说,真正能用中医思路看病的不过3万人。更甚者,有说,3万都是理想数字,现实根本没这么多,几千都算很好了。想想都汗颜,那么多的中医馆,哪有那么多的人才去匹配。
中医人才匮乏在基层之所以显得更加严重,这里充斥着多方面的社会因素,比如基层中医待遇问题,比如基层中医西化问题。
在待遇方面,有人举例说,比如某些地方去基层支医的工资是每月1500元,这是由财政直接拨款的固定工资,逢年过节也没有什么额外的补助。靠这点工资,还要养家糊口,困难可想而知。这样的待遇,对于中医这个活到老学到老的行当,显得尤为捉襟见肘。
所以基层不仅很难吸引中医人才前去,也很难留下已经前去的人才。就算留下来,也没有积极性钻研中医医术,提高治病救人的本领。毕竟自我充电,读书、拜师什么的,对一些人来说,就意味着要花很多的时间和金钱,更加得不偿失。
在西化方面,据了解,很多基层卫生院根本没有中医药,中医院校毕业的学生到了基层,所从事的基本都是西医的工作。即使是到了有中医药的基层卫生院,也因为上面所说的中医师的工资待遇普遍低,而慢慢转变为西医了。
也正因为以上两点,中医技术水平的发展无法跟上老百姓的看病需求,负面口碑的传播,进一步削弱了老百姓对中医的信任度。老百姓不信任中医,自然不会去找你看病,中医再好的疗效也得不到施展,久而久之慢慢边缘化。
7月29日,来自全国各地3000名基层医生,参加了大型公益中医药项目“春播行动”第五届高峰论坛。
据了解,春播行动从2012年12月启动,6年来,共举办各级各类培训1000余期,培训基层医生9.6万人次,组建巡诊专家组在全国开展基层巡诊活动120余场,在全国28个省开展《弟子规》巡讲活动36场……深受基层医生和基层老百姓的欢迎。
有来自基层的医生代表表示,春播行动让他们开拓了视野,掌握了更多的中医药适宜技术,学习了中医药诊疗知识,提高了为乡亲们服务的能力和水平,自己综合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作为实现基层医生中医梦的重要平台和组成部分,“春播行动”契合了许多忧心中医事业者的心愿。不仅让基层医生提升了自身能力,最重要的是让数以亿计的患者真正远离滥用抗生素、激素的危害,而投入中医的怀抱,安全健康的怀抱。
就像1988年,我国第一位卫生部中医司司长、卫生部中医局局长吕炳奎先生所说:“当前,首要的任务是:要坚定不移地以各种渠道,在中医药学理论基础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名副其实的中医药人才。”
基于我国国情,基层尤为如此。希望不只是春播行动,会有更多的渠道致力于基层中医人才培养及建设;以及更多的政策保障,关注基层中医的生存生活问题。
如此,基层中医馆的建设,也不会因为没有中医坐镇,而沦为表面工程。中国基层的老百姓也能够享受到真正有效的中医医疗技术,口口相传,众志成城。
同时改善《执业医师法》规定,勿须唯学历者,方能参加资格考试。让中医药界大量学徒出身、没有学历的中医师,也能拥有行医资格,充盈基层中医师队伍。虽然现在有《中医药法》的补充,但《执业医师法》本身也存在许多诟病。
医卫界人士曾一致呼吁,“期待《执业医师法》尽快修改,使其更具可操作性,以促进医疗行业的法制建设。”
2015年卫生计生委在通报《执业医师法》监督检查情况时也曾指出,“一法四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基层工作实际,部分法律制度缺乏配套实施细则或操作办法,法律法规本身亟待修订完善。
一切都要为了中医的发展,向善。毕竟法律不仅仅是规范,还是保障。武器不光是对准别人的,还是拿起来用的。
医馆视界
<有温度的公众号>
一个整合中医行业信息资讯的权威服务平台,汇集最新中医行业资讯、国家相关政策、民营医馆经营理念剖析等。致力于为民营诊所/医馆提供最有价值的医疗信息服务,推动传统中医馆/中医诊所行业大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