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驾车 去伦敦——第三十七章 沼泽上建立起来的现代大都市
离开北欧,迎接我们的是灯红酒绿,五花八门,车队里的男士们都躁动起来。“红灯区”就像是一块大磁铁,把这些个男人一个个都吸引了过去。德国和荷兰是色情业完全合法的国家。在德国,2001年政府通过了一项法律,保护妓女的工作权利,并使她们享有社会安全福利。德国的妓女们可以与嫖客签订合约,若嫖客事后拒绝付款,妓女们则可根据合约对其进行指控。在荷兰,许多大城市都有成规模的红灯区,吸引大量的外国游客专门到此一游。其中,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的红灯区规模最大,在欧洲也最有名气。不仅色情业,大麻、同性恋在荷兰也都已合法化。虽然荷兰政府为打击犯罪,2008年整顿了“红灯区”,但“红灯区”并没有消失,妓女依然持证上岗依法纳税,色情业每年仍为政府贡献着大量税收。其他国家,如比利时、英国等也都有“红灯区”。
“红灯区”竟然成为很火爆的旅游项目,男人们听到“红灯区”三个字心里就痒痒。在汉堡,车队的男士们去了夜总会,费用70欧元,回来后还觉得不过瘾。到阿姆斯特丹,到布鲁塞尔,到伦敦,都无不惦记着“红灯区”。我们从杜德城一路驱车449公里到达荷兰首都阿姆斯特丹,刚安顿好住宿,男同胞们就已经按捺不住地要出门了,他们打听到可以乘地铁去“红灯区”,一路无障碍,甚至有的人连晚餐也顾不上吃就急着要出发。在阿姆斯特丹期间,雨一直下个不停,但任多大的雨也挡不住“阿姆斯特丹的诱惑”。
第二天就听得他们还在兴奋地互相打趣。昨晚他们12点多才要返回,找到地铁站才知道地铁都已经下班停开了。天空下起了雨,一个个成了轮椅落汤鸡。有几个人避雨时正好跑到了火车站,歪打正着地了解到可以乘火车回酒店。也真亏得这一拨人个个是江湖好汉,在阿姆斯特丹这个人生地不熟、语言又不通的地方,能够乘上火车。上火车时,火车高出站台20公分,轮椅上不去,老杨又把他们一个个推上了火车。好不容易上了火车却不知在哪一站下车,用半通不通的英语再加上比比划划地问其他乘客,终于弄清了火车上有个站点显示屏,对照车票就可以知道哪一站下车。下了火车,看到车站里已空无一人,外边雨下得更大了。大家只能冒雨奔回酒店,到达酒店已经是凌晨3点了。还有几个人是合伙打出租车回来,说价格也不贵,分担到每个人还不到坐地铁的钱,而且司机很友好,帮忙把每个人的轮椅都放上了车。
宁为说,小姐知道他们是中国人时,伸出大拇指,说的一句中国话让他非常无语:“中国,打炮,发票。”这句话的背后不知有多少中国官员打着考察的名义光顾这里,在享受性服务的同时还享受费用报销的福利待遇,只是不知道这发票开的是什么名目。真是耻辱啊!
童泽说,他看到一个坐轮椅上的瘫痪男子,由家人陪同每月都来一、二次,他非常感慨:这是康复也是福利。在中国,残疾人与性,是一个容易被忽视,或有意被回避,但实际上是人的需求中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与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同等重要。对于一些残疾人,性与婚姻,与生育无关,他可能终生未婚,或因为性功能障碍不能生育,但并不能因此认为他们没有性需求,不能获得性满足。童泽说的那位坐在轮椅上的瘫痪男子可能没有结婚,可能存在性功能障碍,但他有性需求。有专家认为:残疾人性需求的满足,是残疾人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残疾人提高生活质量,获得人生幸福追求的一项权利。欧洲对性工作者的宽容,给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平等的享受性生活的机会和条件,这一点许多中国残疾人该要羡慕了。
兰平说,你甚至在大街上看到那些能竖起来的东西,也都是以男性生殖器为外形设计的,就连一些小桥的扶手,也是一个竖起的阳具。
阿姆斯特丹以开放的性文化世界名闻。这座城市不仅有“红灯区”,还有性博物馆。市民们对“性”早已平静淡然,见怪不怪了,“性”只诱惑哪些被诱惑的人。
汽车驶入阿姆斯特丹市区时,丽珠就问“你们看,阿姆斯特丹的房子都有个钩,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吗?”她之前来过阿姆斯特丹,当时导游曾问过他们同样的问题。我一看果真,几乎每栋楼都在屋顶的位置伸出一个吊钩,有的一栋楼还有好几个,对应着在窗户的上方,似乎是用来吊东西的。丽珠说“导游告诉我们,阿姆斯特丹的房子门特别小,因为过去这里有一条法律规定,房屋税是按照房门的大小收取的,因此市民们都把房门弄得很小,却把窗户做得很大,家具什么的大东西就从窗口吊运进去。”真是奇特的很。
在阿姆斯特丹,大家还发现一个非常奇特的标志,竖着排的三个“╳”,随处可见。梁导说,“这是阿姆斯特丹的标志,代表阿姆斯特丹历史上曾经经历的三场灾难,洪水、大火和黑死病。” 阿姆斯特丹建城于公元 12 世纪,当时这里还是一片低洼沼泽,居民最担心的就是好不容易开垦出来的土地被大水淹没。阿姆斯特丹早期的传统房屋是木结构建筑,曾经发生几场严重大火,将木制建筑几乎烧光殆尽。阿姆斯特丹地势低,排水不良就会滋生很多老鼠,带菌的老鼠到处散播病菌致使黑死病蔓延,当时的阿姆斯特丹几乎被“灭城”。灾难,刻骨铭心,三个“╳”一直在警醒着后人。但三个“╳”被制作成精美的城市标志——两只狮子环抱着皇冠,皇冠下三个竖排“╳”,它似乎又表达着一种自豪,阿姆斯特丹人正是在不断与灾难的抗争中建立了自己美好的家园。
踏上阿姆斯特丹的土地,你得满怀敬意,因为这里原本是一片沼泽,荷兰人就在海滩沼泽上建成了这座国际大都市。阿姆斯特丹的这个“丹”字,在荷兰语中是水坝的意思。700多年前荷兰人筑起了水坝,在这里填海造田建城。荷兰四分之一的土地低于海平面,最低处在海平面下6米,有五分之一的土地是通过围垦填海获得的。在今天的阿姆斯特丹,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些荷兰人为了生存与发展,竭力与自然抗争的痕迹,但我们已看不到曾经的艰难,看不到曾经那种撕裂般的痛,只有明艳又淡雅的美丽,如同郁金香,绽放在阿姆斯特丹。
几百年来,荷兰人修筑的拦海堤坝长达1800公里。我们游览的市中心广场就叫水坝广场,是整个城市的政治中心和商业中心。广场上最醒目的建筑是市政厅,建于1648年,由于地质的关系,整个建筑物用了1万3千多根木桩。市政厅的两侧,分别是新教堂和杜莎夫人蜡像馆。正对面是为纪念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受纳粹迫害的牺牲者而设立的国家纪念碑。我和丽珠、东娅原本想去杜莎夫人蜡像馆,残疾人可以免费,但排队时被告知轮椅一定要有陪同。我就随便邀请了三位也想进蜡像馆参观的年轻人,没想到这里一次仅能进一部轮椅,只好作罢。正好宝明夫妇过来,他们俩进去刚好。之后宝明说,蜡像馆很大,很值得看,但很窄,电梯也很小。难怪一次只能进一部轮椅。这也是阿姆斯特丹的特色,寸土寸金,所以房屋都很窄小。
荷兰人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座为人类提供动力的抽水风车。他们利用风车排水治涝,同时使用风车把风力变成巨大的电力,发展了世界上最早的工业。荷兰风车非常特别,风车上还有个顶蓬,顶篷安装在滚轮上。最大的风车有好几层楼高,风翼长达20米。想像一下十八世纪末荷兰的景象,有一万多架的风车,它们成排站立在绿色的田野前,终日旋转。今天,只有在风车村还能看到一些当年荷兰人生活的画面。
风车村距离阿姆斯特丹15公里,这里还有荷兰最具民族特色的木鞋。荷兰有三宝:郁金香、大风车和木鞋。寒冷又地势低洼,老百姓买不起鞋子,又不能赤脚走在这样的地上,于是就把白杨木镂空制作成鞋。荷兰木鞋鞋底厚实,鞋头上翘像只船,据说它不易裂、不变形、不渗水、不沾泥,而且透气性能好,穿在脚上又舒服,鞋内填充稻草还可以御寒。制作简易,又好清洗,又耐穿。如今已没什么人穿木鞋了,更多的木鞋画上风车、郁金香以及荷兰风景等,作为工艺品销售世界各地。我们实地观看了木鞋的整个制作流程表演,再带上几双小木鞋送给亲朋好友。
几百年前阿姆斯特丹还是一个小渔村,今天,只有沃伦丹或许还能寻找到一些渔村的感觉。当然,今日沃伦丹主要以旅游业为主,捕鱼只是辅助。
我们冒雨来到位于艾瑟湖边上的小渔村沃伦丹。从前这里是个海湾,人们以打鱼为生。为抵挡洪水,荷兰人在修筑了北海大堤坝后,海湾也就成了现在的艾瑟湖。打鱼的人渐渐少了,可游人却渐渐多了起来。在砖石铺成的路上,轮椅行走阻力比较大,又下着雨,多亏了是奥托博克这种轮椅,两个前轮较大。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先到一个小店,一拨拨的游客等着看10分钟的录像介绍阿姆斯特丹。从中世纪的渔村,到欧洲重要的贸易港口,17世纪曾经称雄海上,18世纪有过一段经济萧条,19世纪成为荷兰王国首都。
看了录像,导游原本安排我们在渔村用餐,可渔村里餐馆都很小,很难容下我们这么多的轮椅。我们只是在小渔村自由漫步,和所有旅游点一样,这里有各种旅游纪念品商店和民族服装店。一种小吃——北海生鱼,许多游客都买了品尝,我们也试了试,生鱼配上腌黄瓜和洋葱,口感还不错,但软软的,没敢多吃。一个鱼店里销售各种鱼,我也算来自海边的,但那些鱼基本上都没见过。有个专门卖乳酪的店,门口一头荷兰花斑牛,店里垒着的全是乳酪。我没见过这么大块的乳酪,制作成一个个好大的圆墩,我还以为是木墩呢。湖边有几处铜雕塑,以当地渔夫、渔妇为模型,似乎他们刚忙完活被招呼过来做个模特,我们就以他们为背景拍张照吧,雕像的背后是如同海一样的艾瑟湖,湖上帆船桅杆林立。渔村的房子真是漂亮,每幢两层楼和一个不大的小院落,院子里鲜花盛开。我们数个脑袋就冲着人家的小院感叹不已。
荷兰有个特别之处,宪法规定首都是阿姆斯特丹,但海牙才是荷兰政治中心,所有政府机关,外国使馆,以及最高法院等都在海牙,包括女王也在海牙居住并办公。所以有的人说荷兰有两个首都,或者说海牙才是荷兰实际意义上的首都。
我们驱车往比利时,途经海牙,专门去看位于海牙的联合国国际法庭。海牙国际法庭又叫和平宫,1899年第一次海牙和平大会决定建立仲裁常设法庭,和平宫就是为仲裁常设法庭而建。和平宫建于1907年至1913年之间,主要由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捐资兴建。现在是联合国国际法院所在地,为联合国六大机构之一,成立于1946年。和平宫是两层楼的欧式宫庭建筑,花岗岩、沙岩和红砖的围墙,灰色石板的房顶,给人和平凝重的感觉。几个尖塔错落有致,左侧是高高的钟楼,显得有些傲气凛然。楼前是一片草坪,外边铁门上的图案中央是和平女神像,传递着和平的信息。
如果导游没有介绍,还真看不出这是个国际法庭,在这里审判过一些重大国际战争罪犯。和平宫内有世界上最大的国际公法图书馆,工作日开放参观,但我们去的这天,不知什么原因没有开门,我们只能在外围拍个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