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清代名儒走綦江
作者:搬螃蟹
罗星。历经清乾嘉道咸四朝,寿享八十一岁,号春堂,清永里人。为綦江历史上的名儒,因是《綦江县志》(道光版)的主要编纂者而更名垂綦史。
他少最颖悟,但科场不利,24岁入省乡试起屡败屡考,直到道光元年(1821年)辛巳恩科才中举人,彼年已44岁,后入京会试却名落孙山。不得已淡泊名利,在百花湾筑九峰草堂授教著书却成绩斐然:
道光十五年乙未科进士伍辅祥、道光十六年丙申恩科进士伍濬祥,举人吴泽堂、张文思(巴县)等都师从门下。
道光十四年甲午科乡试放榜,经魁举人(前五名)中就有两人是他的学生,他乐得手舞足蹈,出口成诗“竞道老夫衣钵好,五魁分半在门墙”。
“先后從遊者五百余人……远近尊崇重於山斗”,学生中考取京城、府、州、县各级学校的多达50多人,堪称“桃李满门墙,芬芳接上苑”。
罗星一直践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理念,在授教著书之余,喜欢游山玩水,兴致之余,还题诗刻石,给我们綦江人留下了富贵的文化资源。
以“动徒步,静读书”为宗旨的綦走团,就循着罗星的足迹,屡次寻访,以期闻得“古墨香”。
辨认“花门”石刻
花门,作为一个汉语词汇,其本意有三:
一为山名。在居延海北三百里。唐初在该处设立堡垒,以抵御北方外族。天宝时为回纥占领,后因以“花门”为回纥的代称。参见“花门剺面请雪耻,慎勿出口他人狙”(《哀王孙》,唐杜甫)等诗篇。
二指饰有花纹之门。因此借指豪门。参见“花门多暴虐,人命如牛羊”(《大同感叹》,明屈大均)等诗句。
三喻妓院。从成语花门柳户即可窥见。
花门,作为一个地名,在今綦江区永城镇温泉村后山河社濮(蒲)河畔,川湘公路边,是罗星晚年常住地。其远离蒙古,又偏居山乡,得名显而易见因上二所述,罗星家族在当地的豪势,或罗星家族豪宅大门雕刻精湛,别具一格而闻名。只是为什么取这个有低俗歧义的地名,綦走百思不解。
綦走今天的起徒点“花门”,却右离花门这个地方一公里有余,左距樱花温泉约400米的响岩,是罗星于道光五年(1825年)在此岩壁凿出来的一约1.8米*0.9米规格石匾上的摩崖刻字,字径约50cm,现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于响岩属于石灰岩质地,裂纹较多。“花门”石匾上落款年号小字笔划与裂缝交差暗合,直接影响辨认。綦走晃眼就看成了“己酉”。经@天也知迷@顺其自然@风@豫儿@缘来同行@夏日幽兰等反复放大辨认、比对,还是认为是“乙酉”年。本来,罗星题刻“花门”,时间在“乙酉”还是“己酉”年,对綦走这些非相关职业的社会人来说都无关紧要。但,这种防中年痴呆的探索精神,却很重要,再次诠释了綦走不只是简单的户外运动,而一直不忘初心,坚持践行“动徒步,静读书”的宗旨。
“凌云承露”的猜想
中隔濮河,“尘土烟霞二里遥”,与花门举目便见的白云寺(今南桐镇营寨村),是罗星“奈此炎威消不得”需要避暑时,近在眼前的“破晓携儿上碧峰/森森梧竹透阴浓/沿岩一道清如水/误入天台第几重”仙境“篷瀛”。
因为这里“弯环一径巧通幽,寒玉排云筍尚抽,日影不穿尘不到”,罗星认为比成都草堂寺还清幽恬静宜居,“由竹林穿过妙于曲,成都草堂寺似此而近于嚣”。
在“禅堂东面有书声/静里尘心应不生”,“敲罢晚钟寒寂寂/一轮明月照禅关”,“白云遥峙几多年/衣钵相承太俗缘/一箇莲花香世界/可能容易说安禅”等诗文中,古寺禅意跃然纸上,还再次高评白云寺“远近‘兰若’(佛教名词,若字念rě,梵名Aranya),惟白云观(綦江老瀛山)差似”。
2018年5月27日53名徒友自发的第79次綦走,就来到了白云寺。印象最深的就是下寺坪隔湾相对的隐刻有犀牛头的“犀牛石” 和“令牌石” 顶部,深刻的“凌云”、“承露”楷书大字。但现场只看到“承露”石匾落款有“道光丁未(1847年)季夏月”,没有题刻人姓名的落款。
据杨正富先生1980年5月9日现场一字不漏的抄录,白云寺道光丙午(1846年)季夏月中浣古碑正面(背面刻《白云寺纪略》)为白云寺避暑七载十二首,全为罗星从道光十九年起来此避暑时的精选之作,其中第十首“古迹当年下寺坪/排空仙杖本天生/而今不是松篂处/念尽弥陀改不成”后有“下寺坪,巨石排空,天生佛界,乾隆初移建,现刻凌云承露,宇然无可改也”的说明,可以理解为“凌云、承露”是罗星书刻。从当年罗星在当地“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吱声”的名望来看,这个推测最有道理。但綦走有以下疑问:
一是罗星为什么不具名。罗星留下的其它题刻,比如“花门”“有天际真人想”“小桃源”等均有署名。
二是碑刻比“承露”落款时间(道光丁未)早一年,难道罗星未卜先知?或是罗星提前一年就在谋划题刻,第二年才付诸实施?
綦走还发现,“凌云”、“承露”字径规格不同(分别为40*20cm、30*16cm),刻写风格也有差异(“凌云”隐刻有“犀牛头”装饰,且防水沟堰比“承露”两字更美观流畅),前者风化严重。
难道 “凌云”题刻是乾隆初年白云寺移建时或宋明时古人出的上联?上百年后才由罗星对出“承露”?面对古人深厚的书法功底,罗星敬佩之中自谦不署名。
綦走可以这样解释吗?
至于“凌云、承露”的解读,徒友@云淡风轻 一语服众:
先曰“凌云”上通天。徒友们来到下寺坪,眺望四方,心旷神怡,真就感觉出了罗星诗“小立前林送晚晴/连山无际水无声/天空地阔悠悠在/禁得蜉蝣慨此生”写出的“凌云直上,举目河山一览无遗”的豪迈。
后曰“承露”下接地。“最好无如月满时/仙盘清冷露华兹”,也许就是罗星当年在下寺坪“安禅”“一任幽禽自在啼”时坐吸“地精”的顿悟。
联系到山下温泉“羡煞塘边土著人/家家热水不劳薪/风流万里瀛山客/月夜偷间一洗尘”(刘士衡,清朝以前,具体不详)的得天独厚,罗星牵头开发利用,并在此建私家别墅,结交官绅贤达,时任知县邓仁堃(綦江民间俗称邓小伙)来这里洗浴后,开心乐题“灵液延春”,大赞温泉滋阴补阳功效,罗星诗作“天下几温泉/按图皆可考/惟独此山奇/推测最难晓/其一如沸汤/乍可试手爪(火泉)/其一恰温醇/盎然□ 春沼(水泉)/相去尺□ 咫/汩汩流荒岛/我欲告山灵/移向长安道”等历史事实。也许罗星能用“承露”巧对“凌云”,就是受此启发,把吸天地能量的“地热”神力,“骚人供宴游/都人恣俗澡”,比作洁身垢、清肺腑,延年益寿的“露华”。
綦江“桃花源”
世界上遍地都是桃花源。一个,在陶渊明的书中: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这就是其中大家耳熟能详的唯美片段之一。
更多的桃花源,是在自己寻幽的眼里。比如罗星眼里的綦江版桃花源,就是其外曾祖父王苍珩居住的金兰坝。2018年5月20日,43名徒友“心之所向,素履以往”,自发相约第78次綦走这里,在徒友@云淡风清 的带领下,现场齐诵罗星于咸丰二年撰写,同治七年刻于石的《桃源桥叙》:
永里干河沟/东去连溪六七里/河流汨汨/岸芷汀兰不断/在前曰长沱/两岸石壁沮洳
旧多古木/夕阳西下/树影周遮/不见天日/而潭水凝碧/盈尺之鱼青黑色/游泳不禁/路无行人/气阴森可怖
再数十载/林尽/豁然开朗/草木际天/四望空阔/其中居人数十家/皆殷实/粉垣高屋掩映于竹堤松坞之外/其东北诸峰/林壑美处/有瀑布泉自东山张三塘源源而来/悬流数十丈/白映一村/耕者依山引水/田皆膏沃/出谷坚实而早于他乡/邑中山川清淋/当以此为第一。
予外曾王父苍珩公居此/宅幽而势阻/少从先孺人数往返/路径熟焉/长沱处有路横过/左上为青山/纵横百余里/居人稠密/右岸出去/即蒲河/永丰场之通衢/盐米往来/日陆驿不绝/而苦于利涉
霍楚山中表/秀林公之子/从予游而入泮/多年同乡人议/拟募众/跨长沱为梁/疑地僻而人寡/图功靡易/乃咸丰次年壬子秋鸠工/越数旬而告蒇/两岸接山/記五洞/长六丈/宽四尺/俨然长虹卧波焉
楚山请所以名之者/予数十年前即目此地为桃花源/直以此名之可也/楚山能约乡人自麦子孔而进/沿溪种以碧桃/不至十年/桃花源仙境俨在人间/不劳问津矣
道光辛巳恩科举人铨选 知县春堂罗星撰
附贡生楚山霍敬修受业泽瀛谨书
大清同治七年戊辰岁仲夏月下浣 吉旦
当天,@尘埃等綦走人在实地领略其“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源风光时,还瞻赏“桥横两村地/捐资立碑题/岸上车驶行/此地原本高下路/而今不隔往来人”等綦江古人大善至道主题石刻,感受古人的精神印记,贯注自己的精神感动。
@云淡风清 等徒友“意远觅幽境自偏/尘世遍地桃花源/心低处处遇高人/眼高万峰皆平川”的彻悟,告诉我们自己:
綦走的路,观峰缠薄雾,绿漫山坡。听蛙鸣田间,雨沾青禾。赏荆棘花开,桃李挂果。雕镂梁柱风骨久远,奇石碑文坚劲醇厚,户外野穿神秘莫测,寺观百年烟火盛景,“到来心迹便超超”,不但没白走!还相约“徒步无穷期,阅读无止境”,争取都过上百多年前的罗星就实现的“冬泡温泉夏避暑”,“花门我亦幽居好/那似高寒可避嚣”的世外桃源生活。
綦走猜想,罗星在题刻这些的时候,不外乎希望将自己的心声通过坚硬的石头来固化,来抵抗时间的流逝和风霜的消磨,从而穿越时空走向未来,让更多的后来人知道。
有了这些石刻,綦走路上这些看似平凡的自然山水,立即释放出厚重的历史和人文,耐人寻味。让綦走人意识到,在我们到来之前,罗星等历史人物也曾来过。当我们诵读这些的时候,古时的信息不断跳跃出现,让我们欣喜,给我们智慧,厚我们情怀,貌似古人和我们,正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綦走人相信,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在“每周一徒不留空白”的路上,国泰民安齐开颜,只会越来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