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燕中 | 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灵枢·终始第九》:“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谨奉天道,请言终始。”

导读

六经则是连接四肢与躯干的6个反射区(三阳经为光线的反射区,三阴经在三阳经的反面),这时四肢末端为阴,为六经之北端;南端则连接在上的身体躯干部,其终端自然是脏腑。人也是如此,手足之六经以四末为北,南端连接在内的脏腑,如果对应一年四季,四末应该对应冬季,是阴极的部位,阴极一阳生,阳生于四末,也就是经文所说的“阳受气于四末。”六经的南端在脏腑,或者说脏腑为阳极的部位,阳极一阴生,阴始生于五脏,所以经文说“阴受气于五脏。”

一、名家注释

马莳注:“此言凡刺之道,当知此终始篇之大义也。脏为阴,腑为阳。阳在外,受气于四肢;阴在内,受气于五脏。故因其气之来而迎之者,泻之法也;因其气之往而随之者,补之法也。知迎随为补泻,则阴阳诸经之气可和调矣。”

张志聪:“故曰,其生五,其数三,谓生于五行,而终于三阴三阳之数也。阴者主脏,阳者主腑,脏腑阴阳之相合也。阳受气于四末,阳受天气于外也。阴受气于五脏,阴受地气于内也。故泻者迎之,迎阴气之外出也。补者随之,追阳气之内交也。故曰,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

二、阴者主脏,阳者主腑

五脏多寒,六腑多热;五脏藏而不泄,六腑泻而不藏。五脏又称为五藏,是以藏精为本,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根据“阳化气,阴成形”的理论,阳化气在外,阴成形在内,所以阴主藏主五脏,阳主化气主六腑。后面经文也提到五脏为阴,六腑为阳。由于阴成形,形是由于精藏而成,精藏则寒在外。如果藏精太过则沉于下,五脏精化气不足病发气分寒证,尤其是脾肾两藏,为阴中之阴,精藏于内,形现于外,也最容易出现因水湿停留精化气不足的病症,因此精藏为形而不能沉。

五脏六腑的阴阳关系也是相对的,“五”为奇数代表阳,“六”为偶数代表阴,以“五”配“脏”说明脏有属阳的性质,以“六”配“腑”说明腑有属阴的性质。五脏藏精而不泄,藏是指聚集,聚而生热;六腑泻而不藏,泻是指气降,行则气散,散而成寒。气血津液任何一个物质聚而生热,散而成寒,精与之有所不同,精聚藏则内热外寒,精散则外热内寒。五脏主藏因此为阴脏,阴藏生热所以其用为阳;六腑主气因此为阳腑,气降生寒所以其用为阴。

脾肾两脏处于水湿的阴寒之地,正常来说脾肾之精的化气与水湿达成的一种平衡状态,如果水湿太过而精化气不能与在外的水湿保持平衡,则表现为脾肾阳虚有寒,诸如,腹痛泄泻,食欲不振,下肢水肿,甚至阳痿早泄等寒湿不化的临床表现,也说明了五脏多寒就是这个道理。

经文中还有“六腑多热”之说,是由于六腑以通为顺,六腑统于胃,胃气以降通为要,包括大小肠、膀胱、胆、三焦,它们的共同特性就是通而降。一旦六腑之气受到某种因素的影响而受阻,不降反升,则会出现气逆于上的症候,气逆郁于上则化热,古人云:“气有余便是火。”因此六腑多热。因此临床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时要多考虑这方面的因素。

三、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所谓“阳受气于四末”是指阳气始于四末,而“阴受气于五脏”是指阴气始于五脏。

人体阴阳分布的原则是以下为阴,上为阳;足为阴,头为阳;或者说上为南,下为北,连接南北是“经”的方向,“经”有阴阳各分为三,即所谓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合为六经。前面讲过,六经分布是根据太阳光线照在人体的反射区,六经分布在四肢与躯干上,由于人类是站立行走,手足的阴阳关系不是很清晰,假如是动物的身体,四肢着地的时候,阴阳关系就比较清楚了。前腿相对于后腿为阳,后腿为阴;或者说前腿为南,后腿为北。

六经则是连接四肢与躯干的6个反射区(三阳经为光线的反射区,三阴经在三阳经的反面),这时四肢末端为阴,为六经之北端;南端则连接在上的身体躯干部,其终端自然是脏腑。人也是如此,手足之六经以四末为北,南端连接在内的脏腑,如果对应一年四季,四末应该对应冬季,是阴极的部位,阴极一阳生,阳生于四末,也就是经文所说的“阳受气于四末。”六经的南端在脏腑,或者说脏腑为阳极的部位,阳极一阴生,阴始生于五脏,所以经文说“阴受气于五脏。”

关于十二经脉走向也可以从一个方面说明这一点,这里应该首先明确两个位置,第一是心,第二是头,心为阳中之太阳,头为诸阳之本,阳经以头为阳极点而终转,阴经以心为阳极而终转。手三阴从胸走手,离心,心为阳也可以理解为手三阴经脉出阳,类似于“精化气”为阳;足三阴从足走胸,向心,类似于“阴藏精”为阴。手三阳从手走头,向头,头为阳,也可以理解为手三阳经脉主阳气升;足三阳从头走足,离头,主阳气降。从四末来看,足是阳气转入足三阴经脉,手是阳气出于阴经。

“阳受气于四末”有两层含义,第一是阳气入阴而藏之,第二是阳气出阴而散之,两者都发生在四末。“阴受气于五脏”是指五脏功能主藏精,所谓藏精就是阴生阳降的过程,只有精藏阴才能得以生,精藏则阴得以保护,从这样一个流程来看,也能说明“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阳气受气于四末,阴气与阳气相对应,也应该受气于五脏,阳气与阴气相伴,流行方向相反。

本文摘自《闯关记我的《黄帝内经》觉悟之旅》

尊重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朱燕中

编辑:釋慧祥

(0)

相关推荐

  •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

    ​邪风之至 疾如风雨: 外感致病因素 急如疾风暴雨 善于治病 邪在皮毛 即予治疗 技术较差 邪在肌肤 才予治疗 又更差的 邪在五脏 方才治疗 邪入五脏 非常严重 这时治疗 半死半生 病位,疾病所在部位 ...

  • 从“六经”电流与“脏腑”电场运动谈中医内经电磁场、

    从"六经"电流与"脏腑"电场运动谈中医内经电磁场. ksjyjs的博客 2015-11-12  20:09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 ...

  • 俞募配穴法一般背俞穴治五脏病、募穴治六腑...

    俞募配穴法 一般背俞穴治五脏病.募穴治六腑病.<素问>记载:"迫藏刺背,背俞也",提出了背俞穴来治疗五脏疾病.<素问·气府论>记载:"胆虚--,取 ...

  • 近世医家对六经实质的见解

    有关<伤寒论>三阴三阳问题研究概況 作者 王琦 陈庚 近世医家的见解 建国三十二年来,<伤寒论>三阴三阳实质的 研究逐步深入,有的宗古人某种观点或有所发挥, 有的融合古人多种观 ...

  • 朱燕中 | 阳予之正,阴为之主

    <素问·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岐伯对曰: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天覆地载,万物方生,未出地者,命曰阴处,名曰阴中之阴:则出 ...

  • 尚先早课|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

    今日句出自<灵枢·终始>:"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终始,此指经脉循行之起止.经脉内属脏腑, ...

  • 朱燕中 |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朱燕中 | 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之四关与后世四关穴大有不同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十二 ...

  • 朱燕中 | 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经云:"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也.帝曰:善.服寒而反热,服热而反寒,其故何也?岐伯曰:治其王气,是以反也.帝曰:不治王而然者何也?岐伯曰:悉乎哉问也!不治,五味属也 ...

  • 朱燕中 | 为什么说治痿者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篇第四十四>:"帝曰:如夫子言可矣,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宗筋主骨而利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谿谷,与阳明合于宗 ...

  • 朱燕中 | 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木火土金水,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藏.天有阴阳,地亦有阴阳.木火土金水 ...

  • 朱燕中 | 黄帝内经讲解之形藏四,神藏五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第九> "帝曰:余已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岐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 ...

  • 朱燕中 |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