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 · 言为心声】培养“人上人”的本质是鼓励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人统治人! ——答光明日报社《...

前天,我应光明日报《教育家》杂志记者李香玉之约,接受了她一个小时的电话采访。下面是她的提问和我的回答提要。

1.在《教育的100种可能》一书中,您呈现了36个学生的成长故事,您想通过这些故事传达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希望给当下的教育工作者带去哪些启发?

答:无论眼前这个孩子是怎样的表现和成绩,他的将来都有不止100种可能。这本书写于去年疫情宅家期间,我整理书房时看到几十年来我所保存的学生资料:照片、信件、贺卡、作业、作文……想到他们的当年和现在,感慨万千,于是便写了他们几十年的人生。我想表达的理念很简单——善待眼前的每一个孩子。我这里还要补充的是,孩子的未来有100种可能,但无论他将来是哪一种可能,这和我们今天爱不爱他没有关系。因为我们爱的是孩子这个人本身,而不是他的表现,也不是他的成绩,更不是他未来的社会地位。本来这本书是写给老师们读的,没想到家长的反响更强烈,很多家长给我反馈,说读了这本书,看自己的孩子平和多了,焦虑心也少了许多。最近我还听说许多孩子看了也很激动,一是感觉很励志,二是对自己的未来更有信心。

2.一直以来,您都有写日记和教育故事的习惯,您用文字留住了孩子们的成长,也留住了自己的成长。于您而言,写作与教育二者是什么样的关系?

答:只有做得精彩,才能写得精彩;而精彩地写,又能促进更加精彩地做,因为经过了反思。至少对我而言,写作和实践是融为一体的。将二者交织在一起的关键是“反思”。教育写作, 显然不仅仅是记录,更有记录过程中反思;同样的,教育实践也不单单是行动,还有行动背后的思考。没有了思想,再多的实践和再多的写作,都是苍白的,无益于一个教师的成长。

3.从一名语文教师到校长再到教育专家,行走在教育路上近40年,每个阶段应该都有不同思考和收获,能否分享一下您在教育路上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

答:从教育的浪漫主义,到教育的现实主义,再到教育的理想主义。工作之初,以《青春万岁》为蓝本营造我的班集体,清澈而浪漫。但几年后发现,教育不能仅仅有诗意,还必须面对窗外的社会,而孩子的心灵,即面对现实,于是我提出“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尝试“青春期心理教育”,回答学生最关心的问题。世纪之交,我感到教育不能仅仅“面对现实”,应该立足现实而面向未来,为更加民主的中国培养公民:尊重、平等、自由、独立、宽容、妥协、创造……这些公民意识和公民精神理所当然地应该成为我的教育。直到现在。

4.对于当下的教育,您思考最多的是什么?

答:恢复常识,做好常态。现在是概念太多而思想太少,口号太多而行动太少,抽象太多而具体太少,“创新”太多而守正太少,喧嚣太多而沉静太少,华丽太多而朴素太少。所以,我正努力呼吁——不忘初心,回到起点,站在未来的高度,关注每天一个又一个迎面而来的孩子。

5.“一切为了学生”,请结合几十年的从教经验,谈谈您对这句话的理解。对当今的教师而言,需要把握好哪几点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答:站在儿童的角度,才能做到三个“一切”;不要让“一切”消失在宏大的标语口号中。我们往往是站在成人的角度,自以为是地觉得“应该”为孩子做什么;现在应该反过来,如陶行知所说的那样,“变成小孩子”,从孩子的感受出发想想:他们需要什么?他们的需要,就是我们要做的“一切”。

6.“孩子,你不吃学习的苦,将来就要吃更多生活的苦”,您是否用过类似的话去鞭挞学生?您教过成千上万的学生,您怎样理解这句话?

答:年轻时有过,当时我的原话是:“你们是愿意苦三年,还是愿意苦三十年?”这种说法背后的观念是:学生时代都为将来的人生做准备的。但后来读杜威和陶行知,让我意识到,儿童生活本身也应该是幸福的,受教育过程本身也应该是幸福的。这个“幸福”至少有两个含义:一,充满好奇、探索的学习过程,应该是有趣的,快乐的;班级生活和校园生活应该是丰富多彩的;二,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吃苦、攻克难关,本身也能体验成功的幸福;因此,谈教育的幸福或快乐,决不是说学习是一件轻轻松松不需努力的事,教育的幸福不是简单的让人“舒服”,而首先包括战胜困难、超越自己的磨砺和成就感。

7.“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很多家长和老师对孩子说的“励志名言”。您怎样看待培养“人上人”和培养“人中人”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对于家长和老师,您有什么建议?

答:没有。因为我一直认为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充满着浓厚的封建等级陈腐气息,培养“人上人”的本质是鼓励人压迫人、人奴役人、人统治人。这和现代公民意识相去甚远,更与我们国家的共和体制相悖。我倒是经常给学生讲陶行知所说的,要做“人中人”。所谓“人中人”就是博爱、平等、尊重。如果鼓吹做“人上人”,那么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人下人”;如果提倡做“人中人”,那么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真正的人。

8.最后,请您为教师推荐几本书,并简要说说理由。

答: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会读到今天中国的教育,并知道应该怎么去做。)

陶行知的《陶行知教育文选》(我们今天素质教育的所有主张,早在陶行知的著作中就有更加精彩的论述。)

马克斯·范梅南的《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范梅南教你如何面对教育过程中的各种窘迫问题。)

吴非的《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从课堂细节出发,思考教育的本质。)

李希贵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作者告诉你,如何做一个真正的现代教师。)

2021年1月22日上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