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街巷系列(3)
成都街巷系列(3)——暑袜街与老邮局
成都的街道有的大气磅礴,有的小巧温柔,有的内涵深蕴,有的浅白直露,有的透着浓浓的女人味,有的散出淡淡的男人气……
街道就像一个人,有自己的个性。成都大小上千条街道,就像每个成都人一样各具特色,各有魅力。生活在某条街道的人们,走出来都带有那条街道的气息,感受到这种气息,就知道谁是哪条街的人。在某条街住久了,也就融入进了那条街的环境特色之中,简单得就像大自然里的阳光、空气和水。
今天要说的这条暑袜街的来历,摆一摆它的龙门阵也是一大趣事。
十九世纪末,织布机和洋商倾销织布中国之前,中国人在衣服的穿着上,有钱的穿绫罗绸缎,没钱的穿手工织布。在脚的穿着上,有钱的穿毛袜、布袜,没钱的仅在喜庆日子时用裹脚布裹脚。穿鞋上,平民百姓平时只穿麻鞋、草鞋,不用穿袜子。
在明代,中、上层人士习惯穿羊毛袜,柔韧合脚,温暖舒适。成都的暑袜街集中了卖毛袜的商店,夏天则卖油灯布夏袜。
油灯布又名云绸,质轻细腻,轻巧凉快,加工方便,价格不贵。川西地区一带天气暖和,毛袜子穿用时间较短,夏袜穿着时间较长,这样,卖油灯布袜的时间也就长。因此,卖夏袜的这条街由此而得名暑袜街。
到了清末,机织洋袜入境,传统衣物大受冲击,这条街的袜铺——大多是“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铺前是店员,铺后就是制袜工——经受不起新经济的冲击,纷纷倒闭。辛亥革命前,暑袜店已荡然无存,街名也曾一度被叫成“水花街”了。“水花”的含意,据说在靠三义庙处有一眼井,能通大海,井内常冒水花,故而得名。不过,现在这条街还是叫暑袜街。
暑袜街旧时是条有名的大街,它的历史少说也有三百年了,清光绪五年和光绪三十年的地图上就标有暑袜街的街名。其实暑袜街,这是个笼统的叫法。具体而言应为南、中、北三大段,即暑袜南街、暑袜中街和暑袜北街,而暑袜北街又分为一二三段。暑袜街上有一座老的邮政大楼,那跨越三个历史时期——“大清”、“中华”、“人民”邮政的、百年老字号的成都市邮政局,是许多老成都无法抹去的记忆。它就坐落在这暑袜北一街上;另外,中药房“泰山堂”、本地文化精英荟萃的“四川省文史馆”也在这条街上。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12月24日,成都设立了第一个国家邮政局,当时的名称叫做“大清邮政成都分局”,而邮政局的指挥中心就设在暑袜北一街。就在新邮政大楼修建之前,成都邮政总局的局房曾两度被大火焚毁,而正是这两场大火催生了这座新邮政大楼。
新楼建于1937年,历时五年建成,全称为“西川邮政管理局”新楼。新邮政局房由加拿大建筑师莫理逊和叶溶清负责设计以及筹划、指挥、监造,是成都当时一座相当考究的建筑。它所选用的木料大多都是远道运来,所用的红瓦全部由汉口买进,奠基基石则是龙泉驿坚硬石条,即使是红瓦与红瓦之间的连接,也全部用从邮政总局上海供应处买进的铜丝进行串连。此外,新邮局大楼的装修也是煞费苦心:包裹房基脚经过特殊的防潮处理,监造人叶熔清没有忘记他寒冷的北美家乡的痕迹,卧室、起居室都设计了壁炉。更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邮局大楼的厕所内就已经安装有抽水马桶,这也算得上是成都建筑装修史上的“老资格”了。
暑袜街的新邮局于1999年开始在老局房原址重建,重建后的新局房营业区面积为原有营业区总面积的五倍。新局房主要分为邮政业务区和金融业务区两个部分。其所有办理收寄手续的邮政业务台席都实行一台清服务,用户在每个台席都可办理各种邮政业务,从而减轻跑来跑去的烦恼。
新邮局金融业务区作为四川省开办有邮政储蓄业务的最大营业厅,分别设置了综合业务、对公业务、个人理财服务和自动柜员机服务等四个专业服务区。据悉,今后金融业务区还将陆续开办小额质押贷款、对公业务和信用卡等业务。
多少年岁月更迭,暑袜街的街名成了对往昔手工业的纪念。百姓们称为“总邮局”的暑袜街老邮政局在重修之后依旧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作用,说起暑袜街,老邮局大楼依然是地标性建筑。萧氏弟兄当年的私立医院如今已是锦江区人民医院。今天暑袜街的景象不禁让人感叹起光阴的沧桑,又赞叹事物的传承和更新来。
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里,暑袜街以自身的变化见证了岁月的传奇……
老邮局座落在暑袜北一街与华兴街口上
邮局大楼是当年的地标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