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八时节话婆媳

三八时节话婆媳

邢小群 丹阳 丁文

三八节就要到了。我们三位在大学教书的女性,邢小群68岁、丹阳52岁、丁文42岁,分居三个城市,疫情期间宅在家中,看了网文《武汉,一对婆媳在被隔离的日子里》,围绕当今的婆媳关系,展开了对话。

讨论的话题是:婆媳可以成为朋友吗?

丹:《武汉,一对婆媳在被隔离的日子里》故事很感人,也很中国。婆媳两个人从各行其是,到因为过命的交情而产生了真挚的感情,这是幸运的,也是真实的。

邢:这对武汉婆媳的故事,以后还会回到原点,只不过,可以像原谅自己的母亲一样原谅婆婆。儿媳对婆婆好,很大程度是爱丈夫,为了自己小家庭的稳固。丈夫对母亲越有责任感,妻子就越会设法搞好关系。有人说,也不排除婆婆人好。

丁:今年春节以来的宅家生活,让家庭关系这个话题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当合家团聚的时光被大大延长,原本可能只需“止乎礼”的婆媳关系,变成一个需要不断投注情感与心力的复杂问题。这对武汉婆媳的关系,最初激化矛盾的是婆婆在一种极端状况之下的本能行为,传染病的凶猛让她不仅立刻做出把儿孙送走的决定,还把儿孙的性命看得比自己的、包括儿媳的都重要,种种举动刺激了儿媳。但接下来婆婆在与媳妇的朝夕相处中,又表现出对于一位年轻女性的怜悯,并求神拜佛,祈祷老天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儿媳。在一瞬间,她的眼中已经没有 “儿媳”,只剩下“孩子”,这个“孩子”是广义的,她们的关系的确很感人。我同意邢老师的看法,一切还会回到原点,况下出现。这让婆媳关系中最容易伤人的地方暴露出来。但接下来婆婆在与媳妇的朝夕相处中,又表现出对于一位年轻女性的怜悯,并求神拜佛,祈祷老天把活下去的机会留给儿媳。其实在这一瞬间,她的眼中已经没有“儿媳”,只剩下“孩子”,这个“孩子”是广义的,她们的关系的确很感人。我同意邢老师的看法,一切还会回到原点,这份交情只可能在极端状况下出现。

很早以前和邢老师讨论过,一位即将做婆婆的女性,打算拿儿媳当女儿对待,是否可行?有这样想法的准婆婆,是很善良的人,但事实上却不太可能。自己的孩子是儿子,儿子的伴侣是儿媳,她永远不可能成为你的女儿。

武汉这对婆媳的特殊在于,婆婆意识到别人家的女儿在自己爸妈那里也是宝贝疙瘩,现在却极有可能被自己传染遭罪,发烧的儿媳还拼命安慰自己的爸妈,说在婆家一切都好,这让婆婆震动: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她由自己的母亲身份出发,产生了舍命也要保全“孩子”的念头,这里的“孩子”是推演出来的。但在日常状态下,拿别人家的女儿当自己孩子,对方往往会觉得被这样对待有些不太舒服。女孩嫁的是这个男孩,不是嫁给他的母亲或家庭,尽管中国式的家庭伦理往往会变成这个局面,但以现代的眼光看来,它侵占了人与人之间必要的界线与距离。婆媳之间如不能相敬如宾,客气甚至“淡”一些,可能要比热乎、黏乎更让人舒适。

邢:你是站在儿媳的角度来谈的。你的体味,很重要。因为我这个当婆婆的总不知道自己的位置在哪儿?

丹: 我们中国人特别渴望与下一代人之间的紧密关系。我家孩子说,她去美国同学家做客,发现成家的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都是客客气气如同朋友一样,逢年过节大家聚聚,平时都是各过各的。总之,一结婚,就是朋友了。我们在感情上是不接受这样的关系的,我们在心理上和现实中都还要求亲如一家。这和我们的传统文化里面“孝悌”的倡导有关,也与这种文化下形成的社会氛围和心理期盼有关,简单来说就是年纪大的人依赖和依恋子女多一点。

我曾经问自己同龄的朋友,你们对婆媳关系的期待是什么?她们说好希望自己多了一个朋友。 对这种认识,邢老师是怎么转变过来的?

邢:我谈谈这些年的一些体会。

几十年前,当我要成为儿媳的时候,我就想:都说婆媳关系难处,我把婆婆当成自己的母亲,不就成了?人心换人心嘛。那时还年轻,想得太简单化了。丁文的直言不讳有道理,古今中外没见过几例婆媳成为母女。婆媳变成母女,双方都不舒服!婆媳关系,无论从心理学、还是从伦理学上看,都是一种矛盾体。婆媳关系搞得好坏,无关人品高下,主要关涉价值观、文化背景以及人的性格。

我认为,婆媳可以成为朋友,但这种朋友需要好好经营。

在电视剧里,似乎婆婆都是“恶”的。或者说,为了设置矛盾,总让婆婆成为负面形象。然后让她们的观念行为,停留在旧的轨迹上。殊不知,现在的婆婆们也是受了几十年现代教育的女性。不排除她们一旦当上了婆婆,传统一套无师自通。但电视中表现的婆婆观念与做法——儿子是自己的,儿子的生活可以插手的现象,太陈旧了。中外文化交流近百年,连一些起码的个性、独立、尊重都不懂得。依据时代的特征,编创些新的矛盾不是不可能。婆婆们负面形象如此,和编导们伦理文化滞后分不开。

其实,无论是“现代化”的儿媳,还是与时俱进的婆婆,都希望彼此之间保持距离。这种距离,首先是朋友的距离,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关系。现代家庭关系,以核心家庭为主体,即夫妇和他们未成年的孩子,是最为紧密的亲情关系。在孩子们成家以后,父母,只是社会关系中的一种。处理好了,亲情在;处理不好,亲情淡。亲情淡,也许于传统伦理不容,却与法理无关。西方很多国家的法律没有赡养老人一条,也没有老人带孙子的观念。包括日本受德国文化影响,也是如此。西方人认为,对孩子18岁以前的抚养是父母义务。义务不需要回报,养老归属社会服务体系。说来话长,简单讲,西方文化视社会最小单位不是血亲家庭,而是法律承认的婚姻家庭。认为婆媳关系可以是朋友,首先得有这种观念。我们的伦理,强调赡养,是基于对养育的回报。年轻人要求老人照看孙子,潜意识是:你老了,我们要管;你没有老,得带孙子。“我属于你”,“你属于我”,这种所属关系,就生生把婆媳关系拽回到传统伦理关系中了。

丹:我帮你娶妻带子,你管我老年生活。和下一代共同生活的愿望越老越强烈。现在看起来,和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程度,不同代系人的观念差异,关系很大。说武汉婆媳幸运,也就是指她们在过命的交情后,感情达到了一个高度,而这是不容易的,它的发生需要契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能够把握的就是,善待自己的朋友,从一开始就保持边界,并真诚付出,然后坦然接受生活给我们的结果。

邢:如果婆媳关系可以成为朋友,得基于原则问题的一致,如:思想文化上——可以沟通;做人、做事、道德水准上——价值判断基本相同。这是可以成为朋友的前提。通常意义上的朋友,既可以沟通交流,又要保持距离。因为不是什么都能与朋友交流的。交流有选择。朋友不想让你知道的事,绝不多问,不打听。朋友的优点相互欣赏;朋友的困难相互帮助;朋友的缺点、弱点,如果不影响友谊,相互包容。婆媳成为朋友,如果没有价值观的认同与默契,也就说不上是什么朋友了。只能是无可奈何的亲属认同。

于是我们进入下一个层面,婆媳是怎样的朋友?能做到什么程度?我觉得,那是很特别的朋友,也是很尴尬的朋友。

记得我儿媳说过这样一句话:“第一次到你们家,看到很多书,我觉得靠谱”。这说明了她对对方家庭的期待。而我呢,儿媳第一次到家里来,我并没有东问、西问,我觉得问得太多,就显得很世俗似的。我的理由是,儿女们的恋爱意愿,父母是最干涉不得的,合适不合适,只有他们自己知道。当孩子把男或女友带回家来,大约已经确定了关系。阅历告诉我,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不要干涉。家长干涉越多,他们头脑发热,容易抵触,其关系越凝聚,越要合力抗压。既然干涉不得,多问做什么?有什么用?

记得还是1970 年代,一个朋友的母亲曾对她说:“我们的意见,仅供参考。如果事实证明你找了一个流氓,记住,这个家的门,永远向你敞开。”而1990年代的电视剧里常说的是:“如果你要和他好,我就死给你看!”看,老一代都有这样的胸怀。我们年轻时,觉得遇人不淑、不适,就像天塌下来。西方的同居、试婚观念刚进来,觉得不可理喻。现在年轻人与朋友同居,又吹了,很常见,年轻人的态度比我平和得多。

当然,我的什么也不问,还来自我对儿子的信任。我们做父母一直能与他保持平等正常交流,看人看事,长久以往,观点默契。他对同龄人,了解更清楚。所以,我相信他的眼光。

好了,一切按部就班,结婚,有了孩子,顺理成章。这时,婆媳朋友关系,受到现实的检验。

一般的朋友,你去探望,送一份贺礼,仅此而已。就家庭关系说,女方普遍的选择,是不希望和婆婆共度“月子”的,很多女孩,宁可一切靠自己,也不希望婆婆来,觉得受限制。现在条件好的可以去月子所。一般家庭总得让自己的母亲来帮助。西方人没有“月子”的概念。但中国不同。中国人的体质、饮食,决定我们不能像西方人,生孩子几天,就上街或户外晒太阳。那么当中国的长辈,要不要传授给儿媳一些经验呢?比如:月子里产妇为什么多汗?婴儿大便黑、或绿是什么原因?当长辈的,说点自己的体会,儿媳不吭气就是最好的态度了。她可以没有经验,但她一定要从书里找到证据,不会轻易听进去的。她认为,即便你有体会,也是过去的,我得先看看现在的专家怎么说?她的思维定势,先要把你放在“过去”、“不科学”等范畴中。其实,真正月子的“过去”,是很可怕的。而我们既是看过科学哺育的女性,也是有亲身体验的母亲。

“月子”中的她,可以什么都和闺蜜讲,却不会与你这个婆婆多说一句的。婆婆或妈妈说多说少,都会心烦。如果是母亲,可以反驳,吵上一通,母亲诺诺。如果是婆婆,她心里发堵,不好发作。很多人月子里的抑郁就是这样得的。聪明的婆婆自然是慎言其口。山西有一种小中药,叫“小儿脐风散”,我们年轻时,听从前辈们的经验,给出生七天内婴儿吃一点,可排出黑色的宿便;到我有孙女时,“小儿脐风散”没有卖了。还有一种叫“小儿七珍丹”的药,对孩子拉肚、发烧很有效。但是让现在的年轻人接受,是很费劲的。这不是孤例。我的一位朋友原是妇产科大夫,退休前做妇幼保健工作。她外孙子天生有疝气、拉肚子等小毛病。孩子每每不适,她女儿第一时间要抱着孩子上儿童医院,人家治不好,她才听自己母亲的劝说。这一切抵触的原因,就是“我不相信!”你的方法,都是过去的。

我就想,当今的婆媳之间,完全止于朋友,可能吗?毕竟有比朋友更关切的一面,怎么把握?

丹:年轻一代的自我意识和探索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已经不愿意和老辈人的生活搅合在一起,也不再对长辈的生活经验持有完全的敬意,所以,两代人的相处必须有边界感,特别是婆媳关系,要当成朋友来相处,否则很容易弄的矛盾四起。

邢:对孩子的教育,奶奶可以参与吗?你说的边界,又在哪里?孩子长大了,她是一张白纸,一切都在模仿,怎么说话,怎么做事;什么是好的习惯,什么是应该及时纠正的不好习惯,做家长的要重视起来。学习做妈妈,学习做爸爸,学习做奶奶。这时,“过来人”与“现代人”又有了差别。我作为奶奶,希望孙女做人做事养成好的习惯,今后成为有修养,得体的人。我看到民国时代大户人家,不管受教育长短、高低,起码做人做事说话都有教养。这就又回到传统。但我欣赏这种传统,传统不一定都不好呀!因此,我希望父母从小及时纠正其不良习惯。比如,玩具玩完了,自己收拾;每天换下来的衣服,不要乱扔;慢慢地学会自己睡觉,除了讲故事,不必要非与妈妈同睡;再比如,见到长辈要有礼貌。你可以说,不认识他;你也可以表现有个性,不做听话乖乖孩儿,但不能没有基本的礼貌。不同的理念是,孩子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认知,不必强求。我就想,她为什么不敢对老师没有礼貌呢?因为她怕老师。不怕的长辈,可以没有礼貌吗?怎么引导才好!其实,我和儿子夫妇,在教育上存在很多共识:让孩子多阅读,有上这个兴趣班和那个知识班的钱,不如多买些图书,儿媳在这方面已经走在前头;孩子的爱好,可以让她自自然然地发育培养,不必用家长以意志,让她学这个,学那个。但是孩子的缺点,要不要用较严厉的方法纠正呢?做奶奶的与做妈妈的又有了分歧。我曾经听一个儿童心理学家讲,孩子的礼貌、尊老、及其它良好习惯,可以用较强些的手段,引导、要求她。我曾劝儿媳,心狠一些:她不自己收拾好东西,不让她做任何她想做的事情,甚至不上她出门,哪怕是耽误了上学。但是,不行。这时,我可能被看做是成家长意志了。儿媳对此保留看法,这就是年轻人对于“传统”的某种天然抵制吧。我是过来人,吃过很多苦。我认为世事难料,如果让孩子懂得,在什么地方应该自尊,在什么地方应该自强,自强是怎么形成的?将来就有抵御磨难的能力。但是我也意识到,从这方面讲,我的角色参与较多,朋友的礼貌和沉默少了。

丹:我家孩子说她几次在公共场合遇到美国家长教育孩子。有一次在电梯里遇到一家人上来,妈妈要求孩子不要吃零食了,孩子不听,妈妈说,我数到三,如果不停下来,我们就下电梯回家,不出门了。那位妈妈语气平和但是态度坚定,爸爸也表示同意妈妈的意见。我家孩子说当时那气氛真的是让人感觉到他们随时会停下来回家。结果孩子很快就停止吃零食了。所以教育孩子,家长们意见一致很重要。但是如果儿媳妇坚持自己出面教育,婆婆可以私下里和儿媳妇充分交流让她了解自己的想法,然后尊重儿媳妇的处置。

邢:私下交流不一定达成共识。凭心而论,我的儿媳妇,是她这个年龄段中很让我欣赏的女孩子。她勤快,承担了所有的家务,热爱种植,喜欢做饭,喜欢做各种手工。她理解我们夫妇的工作和爱好。及时看我们的文章,发现错别字,及时指出。好就是好,不理想就是不理想。她看我晚年爱上了画画,给我买来纸、笔、画架、画框等等。让我觉得假如画画没有进步,都对不起儿媳的殷殷帮助。我们旅游外出,因为儿子常出差不在,她接接送送,从无怨言。那时孙女二、三岁,她抱着孩子,见到我们还要帮我拉箱子。那一刻,让我今生难忘。我们在电脑、手机操作上的难题,多半是她来解决。在吃、穿、用方面,她总是替我们想在前头。当我心里有了烦恼,抬眼望去,看到家里上上下下、各个角落都有着她的关爱温暖,就觉得不能再奢求得更多了。朋友们见到我儿媳,都夸她自立、能干、真诚、善解人意。这时,她已经比朋友,做得更多更好了。

这一切,仅仅用朋友的含义能说清?我很困惑!

所以,我说,婆媳可以成为朋友,但这种朋友又很尴尬。我还要继续经营下去。

丁:邢老师,您这番话让我觉得,我未来做婆婆,就做您这样的婆婆吧!您和您的儿媳妇,其实是一位开明理性的婆婆和一位善良体贴儿媳的相遇,这是一种相当理想的状态。恕我直言,您谈的自己的经历,可能只是一种幸运、偶然的个案吧。社会还要往前走,“60后”开始做婆婆了,两代人之间文化、修养差距越来越小,这类“幸福模式”的比例也许会增高。但中国是根深蒂固的封建国,再加上没有健全的养老保障,赡养老人是法律规定的义务。大多数老人,还停留在依附型的相处模式中:婆婆想依靠儿子一家生活,以获取老年后的安全感,养儿防老的背后,既有传统心理的延续,也有社会保障的缺失。如果儿媳不高兴、不适应,要么跟儿子闹、要么跟婆婆吵,接下来便是无休无止的不愉快,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这种情况下,婆媳不可能成为朋友,比较理想的处理方式是把婆婆当作家人:主要得依靠儿媳——年轻一代的觉悟,意识到丈夫与自己的共同体关系,与婆婆的相处,就是在帮助所爱的人、完成他此生最艰难的事业。把婆婆照顾得不错,就是维护自己与丈夫这个核心小家的稳定。为婆婆增加一点快乐,减少一点病痛与烦恼,目的都是为了维护与丈夫两个人的核心关系,这可能是更现实的相处方式。这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在面对赡养老人的重任,但法律、社会保障又都没跟上。这样的一种现代社会,心理干预、疏导、互助等其它辅助手段就显得必要。但愿我孩子这一代,当他们在面对婆媳关系时,能尽可能地少遇到一些因人际边界不清而造成的烦恼。

在子女的教育问题上,我也不爱听长辈在旁边指手划脚,他们在传授经验,但搞得总像在发出命令,听令的人难免有一种屈辱。我们这代当妈妈的人,好多人都受过高等教育,并且有持续学习的习惯,为什么非得听长辈不可?这方面的公号、课程,真是多如牛毛,留心学一学,就比长辈们讲得专业多了。按照自己的念头去培养孩子,可能成为了我们心中的执念。

现代社会给母亲这个角色规定得太多,“做母亲”已成了一门学问,有时甚至觉得像个被设计好的圈套。只能是能做多少做多少,先得有人才能有母亲,完不成全部的条条框框,少做些也不必有太多内疚。

丹:邢老师,我特别理解您给朋友关系加的“尴尬”这个形容词。我觉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一结婚,儿媳就要把原来的“叔叔、阿姨”改了称呼变成了“爸妈”。称呼改了,情感不可能立即发生变化,但权利义务却有可能随着称呼的变化而变化,起码是长辈们在潜意识里觉得自己拥有了某种权力,可以指导晚辈的人生。其实,每个人都只有一辈子,就让每个人过自己的这辈子吧,是苦是甜,让他们自己走,他们有权力选择自己的路。如果真的是朋友,遇到问题,提醒到就可以了,采纳与否,由朋友决定,这是他们自己的权力。我经常给孩子提建议,当时她可能不听,但是过一段有个契机,她也许就采纳了。等着她醒悟比逼迫她更有效。从我自己的角度讲,我也想要一个建议者而不是一个指导者。不知道您是否同意?

邢:你的意见对我非常有启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辈子。”我客观上很理性,主观上不由自主地想介入。我倒不会去逼迫,而是遇到我孙女的不屑,我很不舒服。可能因为她的一些习惯,我说得有点多了。以后,我时刻提醒自己只当建议者,不要当指导者。儿媳那么辛苦地带孩子,也许有自己的教育程序。其实,我一点都不絮叨,觉得你说的很有道理。可是看了你的回复,我很想哭。

丁:邢老师,你谈的是一位婆婆的心理状态,实际上也是很多人每天都在经历的境遇。在中国,人际关系过于紧密的家庭伦理关系中,婆媳问题是人人心中都有、但人人都不愿轻易谈论的敏感话题。我感觉到如果每位婆婆都能包容、理解家人的话,事情会好办得多。

我很理解你的儿媳,她是想用自己的理想方式教育孩子。比如:一旦当上了父母,都是想把好的东西留给小孩,包括自己想象中理想的童年,假如有条件,会统统给他。小时候我家面积小,放不下钢琴,只能学小提琴;等孩子能学乐器了,我就为他租了一架钢琴,我认为有黑白键的钢琴就是童年,但孩子却一直认为妈妈的小提琴才是最好的乐器,我还会拉的几个小曲子,他常常哼唱。我们把自认为最好的东西给了小孩,但小孩却认为带有妈妈痕迹的东西就是最好的。还有小时候父母常常禁止我: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做,管得比较刻板,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拥有放松点的人生。但我的心态已经变得有些焦虑,实际上也已经被塑造成了比较刻板的人,所以这一点设想并没有做到。我们给孩子报了英语班,但他一直对英语不太感兴趣,我们自己平时不怎么使用英语,还表现出能当他老师的样子,让孩子找不到榜样,也找不到成就感。反倒是我因为工作需要,想着老大不小了再学门日语,报了日语网课,当孩子缠着我时,我会打开视频带他一起学五十音图,孩子对日语的兴趣就比英语大。我感觉到妈妈那种内在的兴趣、热情、包括每天的情绪、一些说不清的东西,会对小孩有潜在而牢固的影响。我先生甚至建议:你真要让小孩把英语学好,干脆你自己报个雅思班吧,把英语拾起来,从侧面影响孩子,“引诱”他接触英语不也是个办法吗?最近先生整天宅家,孩子天然受到爸爸的影响,爸爸是乐高迷、桌游迷、篮球迷,孩子在这几方面都迅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您说的不当“指导者”,我特别感动。其实中国家庭中的“指导者”往往有两种模式。

一是苦口婆心型:悄悄观察子女的表情,然后推测出是在外面遇到了不顺,接着马上给出过来人的建议,这让家庭氛围很容易陷入尴尬。被指导的人真是憋闷得很,明明已经心情不好,为什么还要立马点明一个人的失败呢?给人留点颜面,不说,就不行了?因为相处多年,“指导者”往往熟知对方的脾气和情绪变化,唯独是这样,才屡屡点到要穴上,也是点在了火药桶上。成年的子女、尤其是压力比较大的人,常常是觉得面子很重要。他们所想要表达的,无非是我在乎你,我发现你在不高兴。对待这种指导者,可能也只好采取假面具型的应对吧,就是无论在外面多么辛苦,见到他们永远是一副乐呵呵型,不说真话,或报喜不报忧,或有选择地说话。这样的相处模式,多少让人心里有点难过。

二是居高临下型。明明讲得不对,还要处处当指挥,出发点则是威权大于爱。这种方式更容易引发不快。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善意地理解说话者的用心,具体该怎么做、还是按着自己的来吧。直接表态也不失为一种方法,但语态一定要把握好,和气是首要的,但表达更要明确,请对方不要过度插手,我有自己的做事方式之类。一般情况下,指导者是会让步的。

我们这一代人,好多人是面子大于里子,自尊心特别强。每一次听话都是一次服软的感觉。有时候发现我妈妈、包括我婆婆,好多年前讲过的话,我现在却在做了,而且是不知不觉进行着,自己也惊讶。原来所有的东西都是只待发芽。她们好不好、对不对,我心里明白,不好的不对的自然就屏蔽了,好的、对的会绕个弯儿去接受,悄悄把它变成自己的,还努力不让她们看出来,这样才保全了面子。就是想证明给她们,我也很好,我慢慢地只靠自己也能跟你们一样好。

丹:我读了您和丁文的想法后意识到,在我们的文化背景下,也许婆媳关系不仅有朋友的一面,即彼此保持克制和礼貌,更应该有关处理好家人关系的一面。就是说,我们要承认这是一种比朋友关系更密切、更有责任感的关系,长辈在实际生活中可能会使用强烈建议权,一而再、再而三地强调某些事情,这时候婆媳能够坐下来充分交流彼此的想法,求同存异,可能会更有效率。比如您发现和指出的孙女成长中的问题,我认为是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重视自由和平等的美国人在规则教育上也是很严肃的。另外,婆媳关系的融洽和儿子的善于调节也密不可分。我结婚前,我爱人和我说了两句话让我记忆犹新:一句是,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就像手心手背一样,从这面看是优点,反过来看就可能是缺点,所以,对人要包容;另一句是,老人就是老人,他们在很多方面老化了,说话做事不合心意,不要计较,面子上要过得去。有了这两句话垫底儿,我和婆婆相处凡事都从两面想,比如我婆婆不爱带小孩,那我就想,她也不干预我教育孩子;有时候她说话让我不舒服,我就想,她老了,做事没有那么周全了,也就不计较了。我有一个男同事,举家和他父母生活了一辈子,我觉得特别惊奇,而他特别得意,说这么融洽的关系就是因为他在从中调节,在妈妈和妻子之间两头做工作。

看了丁文的感想,一个词浮上心头:静待花开。人的情感、体验、行为都是复杂的。如果我们是把孩子的亲人当朋友来相处,就要保持边界感,并在付出的前提下赢得友谊。一般的人我们可以选择自己是否与他们做朋友,可是孩子的亲人,总体来说我们无法选择,只能在给定的前提下付出。我们要相信双方都有同样的意愿,但是一定要把握好边界。

有期望是正常的,尤其是在我们的文化里,这种期望更强烈。如何理智对待,良性互动,是需要我们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运用相处的艺术来达到的目的。所谓欣赏,就像您说的,对朋友欣赏其所长,包容其所短,至于朋友怎样才能更完美,我们只能是点到为止,不能强求;我们还得感恩,是感谢我们身边有这些亲人,尽管他们可能不完美,但他们也给了我们亲情和欢乐。这不容易做到,我自己也是在和你们交流的过程中才想清楚的。

邢:听了你们的意见,我只能解释为“代沟”。“代沟”是正常的,不为人的意志左右。“代沟”在任何时代、任何族群、任何国家都会有的。我想起一句名言,代沟会引起不流血的革命。我已步入老年,何妨坦然面对?

(0)

相关推荐

  • 婆媳有矛盾,谁的错?婆媳不和的家庭,一般都有这3种根源

    婆媳关系一直是结婚家庭中热门的话题,暖暖的朋友结婚之后也是天天跟暖暖抱怨很多婆媳问题:婆婆给孩子喂奶不对,婆婆太宠孩子....说到最后就只剩下叹气. 除了暖暖的朋友,其实不少的家庭都有婆媳矛盾,天涯论 ...

  • 千古难题《婆媳关系》十个婆婆有八个和儿媳的关系略紧张!扎心了

    千古难题《婆媳关系》十个婆婆有八个和儿媳的关系略紧张!扎心了

  • 李玉昌: 如何当好公婆

    [总第069202期] 如何当好公婆 作者:李玉昌 以前,看见或者听到别人当了公公婆婆如何如何,自己在想,婆媳关系公媳关系竟如此难处吗?不禁心里有了一层障碍,甚至恐惧将来...... 结果这一天很快, ...

  • 婆媳相处的最佳状态:没有“关系”

    文| 雪落无尘 婚姻带给人们的,是幸福,也是折磨.这其中最能令人抓狂的,婆媳关系的处理绝对能算上一条. 曾经看到过这样的一句话:婆媳相处的最佳状态,没有"关系". 两个人不过是认识 ...

  • 【第五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端午时节话杨梅/廖贤礼

    四月枇杷满树金,端午杨梅血样红. 小时候,我跟妈妈去山上砍柴,看见树上青涩的杨梅,就问妈妈,杨梅什么时候才能长熟?妈妈告诉我:到了端午节,杨梅红出血.此后,我就记住了那句谚语,每年端午节前后,自然会想 ...

  • 立夏时节话养生

    | 立夏时节话养生 立夏节气常常衣单被薄,即使体健之人,也要谨防外感,一旦患病不可轻易运用发汗之剂,以免汗多伤心.老年人更要注意避免气血瘀滞,以防心脏病的发作.故立夏之季,情宜开怀,安闲自乐,切忌暴喜 ...

  • 谷雨时节话养生

    谷雨时节,空气湿润,柳絮飞舞,我们又该如何做好谷雨养生呢? 谷雨时节话养生 图片来源: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供稿中心 谷雨时节养生 请谨防花粉过敏 花粉过敏,春季高发.谷雨时节柳絮飞,又正值花粉传播的高峰 ...

  • 谷雨时节话养生3

    谷雨时节话养生3 3.荷叶汤:清淡祛湿 晚春气温逐渐升高,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春困.腿重其实是"湿"的一种表现. 做法:可以在煲汤时放点荷叶,每周食用1-2次,有健脾祛湿的作用. 另 ...

  • 谷雨时节话养生2

    谷雨时节话养生2 饮食养生 1.香椿 香椿一般分为紫椿芽.绿椿芽,以紫椿芽最佳.其叶.芽.根.皮和果实均可入药,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力,健胃.理气.止泻.润肤.抗菌.消炎.杀虫的功效. 鲜香椿中硝酸盐含量 ...

  • 谷雨时节话养生1

    谷雨时节话养生1 谷雨,全家这样做一年少生病!(一定要收藏) 今日谷雨,这样做一年少生病 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源自"雨生百谷"之说:过了谷雨,就要入夏了. 此时,气温升高,心 ...

  • 孙业广: 谷雨时节话暮春

    文/孙业广(江苏宿迁市) 芳菲四月 花香依旧在 轻柔的风 摇曳在金色海洋 那是油菜花的馨香 桃李争妍岁月 已在暮春凋谢 杏花雨浸湿 那片沃土 余香犹在 谷雨 春夏之交分界线 春天将渐渐的谢幕 煎熬一冬 ...

  • 惊蛰时节话养生

    惊蛰时节话养生 惊蛰,一年中的第三个节气.斗指丁为惊蛰,雷鸣动,蛰虫皆震起而出,故名惊蛰.是"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惊醒了蛰伏在泥土中冬眠的各种昆虫的时候,此时过冬的虫卵也 ...

  • 早春时节话昆山

    "春风是一把鈅匙,打开了每一扇生命之门."我用这样的句子来形容早春的昆山,似乎更为贴切,当新年的钟声刚刚远去,我便怀揣第一抹绿色,直奔昆山.昆山在老家的东麓,也就几座山的距离.提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