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鲜十年,水大鱼小(四):如何构建生鲜可盈利的创新点

导读

下一个产业性突破点也许就隐藏类似这样看似更小,但更需要深度加工和可以做出品牌效应的机会中。

文 | 夏荷

▲这是灵兽第821篇原创文章

产业链路上,生鲜从区域化、非标性,逐步向全域化、标准化转变。

在生鲜所有品类上,过去由于非标和物流不发达所创造的壁垒红利和先发者红利都在逐步消失。

1

产业链的几个环节正在不断演进:

(1)农业源头品种标准化、种植/养殖标准化的推进,生鲜产品的标准程度从源头就开始提升。

(2)商品流通环节的分工流通体系正在变得常规化。

原先是田头出来各种各类的品级,到了一批、二批和零售终端,各后续环节,视能力进行分级,甚至往往在零售商那里才做分级销售,这中间给了每个环节攫取利润的可能。

但今天,一旦商品标准开始定型,大家都会发现,从全链路来说,产地直接做标准化,输出到各个零售端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所以,大量的大流通品都已经开始在种植/养殖的源头就做了分级甚至加工,比如洛川苹果、车厘子、8424西瓜等。中间环节能够凭此获利的可能性越来越低。

(3)物流和冷链物流的发展,商品源头信息的高度透明,让商品的区域间壁垒逐渐消失。

在90年代和00年代,做所谓的新奇特优,把美国的蛇果和泰国的椰子运到国内,着实成就了一批先吃螃蟹的零售企业,在这些商品上获取了高额的毛利。

但今天,很难有一家企业,再能仅靠着别人不能运某个冻品到某个小城市而唯独他可以,去赚到物流壁垒的溢价。且物流发展是全球性的,云南的鲜花分销链路、全世界各地的生鲜商品分销到国内的链路,都已经不存在障碍,专业的物流商和贸易商的流通操作效率远高于零售企业自己做物流的效率。于是,对所有零售企业而言,新奇特优的溢价就变得远比早年要低,更多来自押注商品和操作大货。

诚然,在过去20年的生鲜标准化和全域化的发展过程中,有很多踩中先机并以此成就的很多案例,不论是供应链企业如鑫荣懋,还是零售企业如百果园。

我认为,这其中最大利润来源的本质是:选中某些品,在商品还没有标准化的时候,做标准的制定者,有的更形成自己的品牌,向上控制一定的源头体量,以此获取溢价利润。

2

我并不看好今天还有很多生鲜零售企业说的一个“故事”:某生鲜品类(比如水果)规模做大了,就可以源头直采,打掉所有中间流通环节,就能拿到更高的利润。

在今天,大量大流通生鲜产品已经完全或基本标准化的情况下,规模能带来的仅仅是议价能力,但这个议价能力不等于可以影响上游链路,更不等于能够做源头。极有可能跟中间某环节(比如产地一批,比如工厂,比如大贸易商)做议价,压出来的效益反而更可观、风险更低。

说实话,对于已经高度标准化的生鲜原料商品,单家企业规模稍大了以后去做源头直采,运作成本还真不一定能低于社会化大流通的运作成本。

所以,到了今天,在社会流通已经基本发达的情况下,规模化、多层级的采购和供应链运作能力构建,也许才是我们应当更加关注的点,而不是去相信源头直采的神话。

但另一方面,从这个发展演进的现实情况来说,给我们这些零售者的启示是:是否能找到目前非标准化的商品,找到下一个商品创新、品牌化、标准化的机会,有能力成为标准的制定者,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高壁垒竞争点。

这种上游布局,以零售企业的基因和体量,我个人并不看好零售企业自己去撬动大通货和大贸易,更看好细分品类、小品种和渠道品牌。就比如上面提到过的,家庭对便利性生鲜的需求会上升,前些年家庭肉类熟食就是很好的一个类目,成就了绝味、周黑鸭等。还有豆制品,各地都出现了豆制品龙头企业。

下一个产业性突破点也许就隐藏类似这样看似更小,但更需要深度加工和可以做出品牌效应的机会中。(灵兽传媒原创作品,作者为 爱芽/三蛋生鲜 创始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