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3年嘉庆突遇男子行刺,在场的100...
1803年嘉庆突遇男子行刺,在场的100余名侍卫官员却站立“看戏”。刺客言称自己是酒后胡闹,目的是想借行刺而“因祸得福”!陈德被凌迟,2名无辜的孩子处以绞刑,上百名官员及侍卫被革职枷示。案件结束但疑点至今仍然存在。
1803年闰2月20日早上,嘉庆皇帝从圆明园回紫禁城时,在顺贞门门口,突然一名手持短刀、披头散发的汉子,直朝御辇扑来。嘉庆仓慌失措逃入了顺贞门内。
事发突然,在场的100多名侍卫、文武大臣、太监个个呆若木鸡,幸亏在场的定亲王绵恩与固伦额驸拉旺多尔济、侍卫丹巴多尔济等6人冲上前去与大汉搏斗并将其擒获。
光天化日之下、明目张胆的行刺,这在清朝立国以来尚属首例,一时间震动朝野。嘉庆下令,“军机大臣会同刑部严审定拟具奏”,务必要将此案审个水落石出。
经过四天四夜、酷刑之下,案情渐渐呈现出水面。
刺客名叫陈德,早年以做家奴、佣工维持生计;后进到了内务府服役三年,在这期间曾亲眼见到皇帝;此后又与妻子去到一孟姓官吏家做了厨役。
在孟家时,妻子不幸病故,留下80岁瘫痪在床的岳母和两个未成年的儿子,生活一下陷下了低谷。难以接受现实的陈德喜欢上了喝酒,且每喝必醉,醉后又免不了一番胡闹。
面对这样一个酒鬼,孟家不得不将其解雇,这下彻底失去了经济来源,陈德一家似乎已经走投无路了。
至于为何行刺皇帝,陈德在供词中说道,因为日子确实过不下去了,所以心里积怨成恨,与其自杀还不如来一票大的。如果行刺皇帝成功,到时皇帝必然对其的要求言听计从,自己反而能因祸得福。
听到这样的理由,再联想到明朝的梃击案,嘉庆更是疑虑重重,他再次下令,势必要追查出背后之人和其党羽。
刑部这次不仅继续审讯了陈德,还将其儿子陈䘵和邻居黄五福一同进行审讯。
陈德的大儿子陈禄及邻居黄五福证实陈德确实是家贫困顿、对生活失去信心才去谋刺皇帝。
黄五福提到,喝醉后的陈德脾气暴躁,一言不合就动拔刀相向,还扬言扎死一人抵命,扎死两人便宜一个,若扎四五个,就便宜好几个。
陈德最后交待说,在酒馆喝醉与人吵闹后,心里越起越气,一度想要求死,但不想自己死得太过窝囊,于是乱想胡行起来。看到街上垫道,得知嘉庆帝二十日回宫。而自己曾在内务府服役,熟悉宫内情况,所以决定进宫行刺嘉庆帝。
这一轮的审讯,依然没有问出关于幕后之人和党羽的消息,只有翻来覆的内容了。会审官员只得拟旨上奏。嘉庆皇帝传谕道:“一味动用酷刑以追查幕后主谋,如果他随意诬陷一名官员,那该如何处置?就此作罢吧!”
嘉庆帝下旨将陈德凌迟处死,陈德的两个幼子被处以绞刑。其实按照当时法律,陈德的两个儿子都未满16岁可免一死,但嘉庆帝为了斩草除根还是把孩子一并判以了绞刑。
事情还没完。想到行刺当天,在场100余人,竟无人救驾,嘉庆始终觉得朝廷内必有其主谋。再加上此时正是整治吏治、惩罚贪腐的关键时刻,更不容许有人从中破坏,于是以“失察”之罪,处罚了17名文武官员,守卫神武门的护军章京、护军校、护军革职枷示或交刑部严惩,又将肃亲王永锡交宗人府议处。
这是清朝有名的“嘉庆遇刺案”,记录在《清史稿》嘉庆帝本纪中。
同明朝的梃击案一样,这个行刺案也有不少的疑点并未得到解答:
其一,陈德妄想通过行刺来胁迫皇帝这样的动机真是耐人寻味。皇帝出行,身边多是侍卫环绕,且失败的可能性远高于成功,陈德何来的自信能胁迫到皇帝呢?
其二,皇帝行踪历来属于国家机密,尽管街上垫道,但如何能确切地知道是20日当天回宫呢?
其三,陈德是如何进入到皇宫里面的?尽管有过内务府工作经历,但已从内务府离开后就成了普通百姓,还能随意进出宫门吗?
其四,嘉庆为什么草草结案?陈德与和坤或白莲教有没有关系?
其实自嘉庆赐死和珅后,这并不是嘉庆第一次遇险,宫中曾多次发生嘉庆险遭暗算的事,但最终都没有确切的证据证明遇险和和坤的党羽有关,所以也就不了了之的。但一而再再而三的经历,不得不让人有所反思。
如果社会经济能正常发展,百姓有衣穿有食吃,可能去做一些无谓的牺牲吗?反观清朝在嘉庆年间,康乾盛世逐渐落幕,国库空虚,官场吏治腐烂,社会经济迅速恶化,百姓生计日艰。再加上赋税不断加重,百姓生活朝不保夕,社会矛盾尖锐化。为了生活下去,百姓不得不集中起来反抗压迫。
另一方面,嘉庆意识到了国家问题,但他的改革治标不治本,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加上几乎是势单力薄的战斗。这样的行为最终导致官员加剧对百姓的压迫,反而造成了更恶劣的社会影响。
清朝的没落其实是封建制度的没落,也是为迎接新的制度作出的铺垫。
关注@后山小宝爷,了解历史,了解时间记忆的符号!
#博书文化##读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