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峰坠石趣说“点”
笔法漫谈 之二
说笔法、谈笔画,首先要说“点”。点,是许多笔画的基础:多数笔画都是从点“出发”的 。
欧阳询在《八诀》中说“点”:“如高峰之坠石”,更早的卫夫人在《笔阵图》中,亦说:“点,如高峰坠石,磕磕然实如崩也”。“点”是什么?是从高山之上陡然落下的石头。小时候登山,最爱站在高崖上,向下滚石头;刹那间骤然而下势不可挡的一幕,能给迷茫的少年带来一丝快感和满足。
“点”画;如高峰之坠石。告诉我们,写“点”时,至少要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速度要快;慢则失势。从高山之上,顺势而下的石块,风驰电制、瞬间而至。不论哪一种点画,均须一笔写成。决不可回笔构成,描画补墨;而变成黑疙瘩。
第二,坚硬有力。是从高山上坠落的材质硬密度大的“石块”------如是坷垃和木棒,早就粉身碎骨了-----材质松软的石块,下落中也会大卸八块,岂能全身?我们的“点”,要写得坚挺、劲道。
第三,形态各异,种类繁多。顺势而下的石块,什么形态的没有?那是姿态万千。点的种类多,变化大,在所有点画中数第一。田英章先生经过几十年对欧阳询的研究,把欧楷的“点”归纳为十大类,32种。
在我国古代书法典籍中,点叫做“侧”;意为书写时不去正势,而取斜势。就是说:下笔时应以斜侧的笔法行笔,至于斜侧的角度大小,因字而定。
我国民间“只有一点象羲之”的故事,广为流传: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一天,王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再写三年就能超过父亲了吧?”妈妈摇摇头。“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他恼丧地说:“这样下去,什么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方才开始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方又锲而不舍地继续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直到后来,王献之的字也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名字终于得以和父亲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田英章先生继承发展了欧体楷书,经过几十年研究,把点的写法归纳为十大类、32种。这十大类分别是:
①右点 ②左点 ③ 撇点 ④挑点 ⑤仰点 ⑥横点 ⑦上竖点 ⑧下竖点 ⑨折点 ⑩小点。先生认为:点笔在一字之中,不仅仅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也是使全字平衡对称不可或缺德部分;如能将点写好,全字便生动鲜活起来。点笔是一个字的精神。
我们下面看看田先生对十种点之一的“右点”的介绍、讲解;从中我们看出“点”的繁多、技法要点;同时也看出先生严谨的治学精神:
右 点
右点是许多笔画的基础,很多的笔画都是在右点的基础上“出发”的。
右点有时与左点或其他点笔联合使用,有时则是单独使用,相对于其他点笔而言,右点的作用更为重要。因其重要和用途之广泛,写好右点是不可绕行的技法之一。此笔多用于“永”、“下”、“主”等字。
起笔时露锋轻入,按笔使其笔毫全部铺开,然后向右下方行笔;行笔到位后,轻抬笔毫,使其呈三角一肚状。要求一笔而成,不得向左或向右回锋,不得勾描。
〖字 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