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案例患者,孟某,...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案例
患者,孟某,女,35岁,公司职员,湖北十堰人。患者因腰痛8月余,上医院做尿常规检查发现尿蛋白阳性并持续不降,确诊为慢性肾小球肾炎。西医建议激素治疗,因害怕毒副作用而拒服,后在当地一中医那里就诊,服六味地黄丸3个月,尿蛋白不降,反增加为2+,并且腰痛加剧。为求进一步治疗,遂来诊。

初诊时,患者一身疲乏,夜寐梦多,腰痛不能自支,诊脉濡滑且数,舌红苔白而润。中医辨证属湿邪阻滞,热郁于内。治宜清化湿热方法,兼以和络。药用:荆芥,防风,白芷,独活,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茅、芦根,丝瓜络,桑枝。服药12付后,患者腰痛轻减,精神好转,气力有增。尿常规化验:蛋白+,白细胞1~2个/高倍视野。此时舌红苔白,脉象濡数,仍守前方加减,继续服药治疗。

继服中药12付后,患者腰痛续减,精力日增,每日步行2~3小时,不觉疲劳。饮食增加,是为佳象,然则仍需慎食为要,不可恣意进食。继用前法,继续治疗。中途因饮食不慎,食牛肉一块,致病情加重,腰痛复作,夜寐不安,尿常规蛋白2+,颗粒管型0~2个/高倍视野。此时脉象滑数,舌红苔白根厚。给以疏调三焦法治疗。药用:荆芥,防风,苏叶,独活,生地榆,炒槐花,丹参,茜草,焦三仙,水红花子,大腹皮,槟榔,大黄。

又服中药12付后,患者大便畅行,舌苔渐化,脉象濡软,腰痛渐减,夜寐得安,尿常规化验蛋白+,颗粒管型消失。病有向愈之望,但饮食寒暖,诸宜小心。守前方,去苏叶、丹参、茜草、槟榔,加白芷、茅、芦根。继服一个月,尿蛋白转阴,腰痛消失。后以上方为基础加减治疗半年,尿蛋白保持阴性,腰痛未作,精力日增,未再反复。

按语:腰为肾之府,腰痛为慢性肾病的常见症状。过去常常把长期慢性腰痛或腰酸看作是肾虚的特征,用补肾的方法治疗,如六味丸,八味丸之类,这是一种医学认识上的误区。慢性肾病的腰痛决不是肾虚,而是湿郁热阻滞经络,致络脉不通所致。若用补法,必致加重。本例前医就把肾炎当肾虚,用六味地黄丸治疗三个月致病情加重。而患者脉象濡滑而数,舌红苔白而润,夜寐梦多等征象,辨其为湿阻热郁,用疏风化湿,凉血化瘀通络之方,服12付,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在其后的治疗过程中始终以此法加减,终于获得痊愈。

可见,慢性肾炎并非肾虚,慢性腰痛也并非全属肾虚。古人虽有肾主虚之说,并引申为肾无泻法,但其说不过是从肾主生殖发育这一角度去认识的。古人认为,肾藏真阴真阳,为人身先天之本,发育之根,从这个角度认识肾的功能,说肾无实证,只能补不能泻,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把这一理论套用到治疗一切肾病。尤其是现代医学所说的慢性肾炎、慢性肾衰等属于泌尿系统的疾病,其与生殖生长发育等毫无关系。其发病往往与反复感染有关,按照中医的病因与发病的观点,其属于外邪内侵,久留而不去,深入血分,形成血分伏邪,即邪气郁久化热,灼伤络脉,故表现为蛋白尿、血尿等血热妄行之症,或为湿热阻滞经络,作肾虚补之则犯了实实之戒。故凡治肾病者不可不知此慢性肾病非虚之论也。#高建东讲肾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