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与“坏老人”
1
昨天,聊了一下4月27日中午发生在四川遂宁16路公交上的21岁青年男子暴打7岁小男孩的事件,聊跑题了。
最后,我说“这个社会跑题了”,为什么呢?
因为一个社会连一个小孩的调皮捣蛋都容忍不了的话,这个社会还能容忍什么?
情感问题专家、妇女之友超大公众号“连岳”昨天也发了篇文章《熊孩子及生命不能承受之轻》。
意思是:
在熊孩子面前,几乎所有受害者都毫无办法,只能忍受,祈祷他赶快离开。而他的监护人,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往往还觉得他无比可爱,你不懂欣赏就是冷血的怪人。
声称自己的熊孩子可爱,与声称自己的狗不会咬人,是著名的两大自欺欺人。
熊孩子像生活中一切不如意的小事一样,较真,不值得,但确实又在折磨你的神经。这就是所谓的生命不承受之轻,大灾难,大邪恶,你动用所有意志与力量对抗,有的放矢,反而更能忍受。
熊孩子的特点就是绝对的自我中心,以哭闹、暴力为要挟,家长无限退让,毫无原则,并且以为别人也要如此。这样孩子缺乏边界感。他的边界感建立,必然要在受到暴力阻击后才有所认识,幸运的话,这阻击来自同龄人,力量相当,吃点小苦头。不幸的话,去挑衅更强、更躁狂的对手,那么,阻击可能就是致命的。
向孩子传递“全世界都会宠你”的信息,那是极其危险的,因为真相是,除了家人,其他人并不会宠他。被家长宠坏的熊孩子,往往是其他人憎恨的对象,风险也随之放大。
不让孩子变熊,最大的受益者,是你自己的孩子。
2
全篇文章充满了“熊孩子”的概念。
自己家长不觉得自己的孩子可爱,那么这个孩子还怎么活呢?
孩子不以哭闹、暴力的方式展示自我,完成诉求,他还有什么方法?
这个社会不宠孩子还能去宠谁呢?
“熊孩子”是个伪概念。
全世界的孩子都一样,都爱调皮捣蛋,特别是在西方文明的社会里,这样的孩子也比比皆是,恶作剧的程度远超中国孩子。
而中国人在一遍一遍津津有味地看美国电影《小鬼当家》的时候,却忍受不了自己的孩子调皮捣蛋。像连岳这样的“公知”也能得出“觉得自己家孩子可爱是自欺欺人”结论。难道这个社会不是跑题了吗?
孩子的不听话是天生的,也是他向社会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
一个五月孩子表现出来要吃奶的执拗和不择手段绝不亚于一个成年人对自我满足的暴力。而孩子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他会调皮捣蛋,因为他们还没长大,而从法律的层面上也对未成年的犯罪给予宽容。
现在的中国人多数希望孩子变成一个失去天性的、会在众人面前成人化表现的木偶。
我们会说“像个小大人,真可爱!”
而自认为是“知识精英”的连岳所要表达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比网友的“打得真爽”更可怕。
在连岳的文章里,“坏老人”出现的频率比“熊孩子”更高,而他的观点是远离她(他),哪怕是自己的父母。这种论调很符合现在社会的“小精英”们,他们对岳边的态度比对爹妈亲,因为他们在连岳这里找到了自私自利的解释。
虽然做过编辑的连岳不会直接传达这种信号,但在他看似有逻辑的推理中却让“利已主义”者筛选出自证的论据。连岳也正是依靠这种暗示得到了网友的认可,做到了篇篇十万加的辉煌业绩,这样的读者市场才更可怕。
有一些公理是不需要逻辑证明的,比如无条件地关爱儿童、妇女和老人。
对“熊孩子”和“坏老人”的不包容,正是这个社会崇尚自私自利的表现。
“熊孩子”是不存在的。
但家长却会暗地里给自己的孩子下这样的定义,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是自己可操纵的木偶。
“坏老人”真实存在。
一方面有其历史的原因,比如建国后的经济困难、文革时的社会法制缺失以及在改革开放后“物质利益第一”的愚民教育。
另一方面恰恰是这些因素带来的现在的老人对孩子不宽容,使当了大人的孩子们觉得老人变坏了。
如果说“坏老人”是个果的话,中国人对孩子教育的非包容性就是因。这些孩子变老之后也学不会包容,而变成“坏老人”。
社会要向孩子传达的信息应该是“全世界都会宠你”,因为你是个孩子。这并不是一个空泛的道德伦理观念,而是生物的本能。
只有中国不认可人有这种本能。
3
2016年5月未,日本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5月27日奥巴马访问广岛,向广岛和平纪念公园献花。另一件是安倍要提高消费税。
但全国人关心的并不是这两件事,而是一个7岁小男孩的失踪。
这个7岁小男孩是中国定义的典型“熊孩子”。
故事发生在北海道。
2016年6月28日周六这天,小男孩田野冈因为在公园里玩的时候,朝其他小孩儿扔石头了,并不听管教,被他亲爹从车上赶下去,丢在山林子里,吓唬吓唬他当作教训。岂料车开出去5分钟后,再回去找儿子,发现儿子不见了。就5分钟的工夫,孩子就不见踪影了,他亲爹说。
赶紧报警吧,他爹一开始还没跟警察说实话,胡乱编了个理由,说是带着儿子进山挖山菜,回头发现儿子不见了。后来意识到情况严重,这才说出实话,孩子是为什么不见的。
警方迅速组织上百人搜山,因为不快不行。
北海道面积宽广,自然环境良好,现实版的“熊出没”天天上演。要被熊瞎子赶在搜救队前面发现孩子那就太可怕了。
这个季节的东京已经是夏天,而北海道的夜间温度仍在10度以下。男孩儿身上没带手机干粮和水,只穿着T恤衫牛仔裤,没有其它御寒衣物。即便不遇到野兽,如何熬过没吃没喝的寒冷夜晚,也是个问题。
可是找了一天、两天、三天……让警犬嗅遍山头也没任何孩子的迹象。调集更多人,日本自卫队也出动了,并成立了搜救本部。
这期间,这个地区又下过大雨,搜救变得更加艰难。
到了第七天的晚上,北海道警方宣布:孩子失踪一周,能被找到的可能性极低。决定将从6月3日起搜救规模将缩减一半,搜救本部也将解散。
然而就在6月3日7点50分左右,北海道鹿部町的陆地自卫队练习场上,自卫队员发现一个小男孩儿,问他:莫非你就是田野冈?小男孩儿点点头,看上去精神挺不错,穿着和失踪时一模一样的衣服,没有明显外伤,也无衰弱神色,只说肚子饿了。
这些天日本全岛的电视台都在跟踪报道此事,当电视台报道孩子被找到那一刻,全国人民都欢呼雀跃,更有人喜极而泣。
从被亲爹丢下车的地方,到被人发现的地方,将近7公里的距离,孩子是自己一路走过来的,中间还采食了野果。
当晚,田野冈一家三口到电视台公开向全国人民鞠躬、致歉,“给大家添麻烦了!”看电视的观众都给予了庆祝的掌声。
而在网络上没有人指责这个“熊孩子”,而是表扬了他的勇敢。
这就是一个社会表现出对孩子的宽容!
4
在中国民间的语境里,教育一词也有收拾的意思,意在把每个孩子都收拾成温顺的小猫儿或小狗儿,让他们只会顺从等待和摇尾巴,最后成为顺民!
小孩的调皮捣蛋是生理属性,有很多孩子在10岁之前无法做到自我克制,而社会的宽容态度恰恰会让他们变得更懂得在长大之后去宽容和尊重别人,而不是无礼的压制或以暴制暴式的收拾,更不是给他们扣上“熊孩子”的帽子。
“扣帽子”是文革作风的延续。
以收拾的目的去教育孩子只会让这份压抑在某一个点上爆发,比如:“4.24”英德纵火案和米脂“4·27”砍人事件,一个死18人,一个死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