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面试时,面试官经常会提到一个问题:你认为自己最大的缺点是什么?而在许多求职面试技巧的分享中,我们也会发现有很多答主建议回答“过于追求完美”,一方面确实能够揭露自己的弊端,因为一味追求完美可能会毁掉自己,但同时也彰显了自己对于工作的追求和认真。一种是适应性完美主义,会给自己设置高标准,并能够通过对目标的调整,达成所愿,提升自我价值感。他们允许自己犯错,擅长调整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这是一种理性的完美主义,把挫折和失败当做自我成长的反馈。另一种是非适应性完美主义,更容易去自责,也更容易感到消沉,追求目标时想要极力避免犯错,一旦没完成任务,会有深深的挫败感,就算已经尽力而为,也看不到自我价值,陷入负面情绪里无法自拔。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和思维方式,伴随而来的是一系列身体和精神疾病的折磨。电影《黑天鹅》让我们看到了非适应性完美主义的病态和可怕。影片中妮娜(娜塔莉·波特曼饰)作为领舞被选拔为《天鹅湖》的天鹅王后,而天鹅王后必须同时出演纯真无瑕的白天鹅和魅惑邪恶的黑天鹅。妮娜她可以完美地诠释白天鹅的纯真无瑕,却无法演绎出黑天鹅的邪恶魅惑。
不仅如此,完美主义的妮娜也无法接受邪恶的自己,常常有想惩罚不完美的自己的冲动,因此她经常摧残自己的身体。还常常产生幻觉,不自觉的抓伤自己的后背。在幻觉中,她看见自己用刀扎自己的脸,绝望的喊:“我什么都不是”。
为了能够完美地诠释黑天鹅这一角色,妮娜甚至濒临精神崩溃。她不断节食,身体越来越消瘦。为了能完全释放自己,妮娜甚至开始吸毒,放纵于情色肉欲之中。然而,这一切只是让她的精神更为错乱,最终陷入充满幻觉与妄想的世界当中。
妮娜就是典型的非适应性完美主义者。一味地追求完美,却不懂得欣赏自己,忽视了自己的价值,反而越来越失去了自我。
看不到自我价值的完美主义,永远不会完美。
心理学家阿德勒说:“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一个人有完美主义,很多时候是在孩童成长时期,因为父母强烈的控制欲,和过于严苛的管教造成的。妮娜的妈妈也曾梦想成为一名出色的芭蕾舞演员,后来由于怀上了妮娜,不得不放弃梦想,于是她把自己人生中的失意和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并操控着她的生活。妮娜已经28岁了,可是她的房间依然被布置成粉嫩系,周围摆满毛绒娃娃,睡觉前放上音乐盒。因为妈妈一直把她当作小女孩。妮娜当选领舞,妈妈特地准备了一个大蛋糕。而妮娜因正在节食表现得很不情愿,妈妈立刻变了脸色,妮娜慌忙上前安慰妈妈,吃了一口蛋糕。妮娜一直在看妈妈的脸色做事。表面上好像是无私奉献的妈妈支撑着一切,实际上一直费尽心机维持这一切的却是妮娜,妈妈一直是在依赖着妮娜而生存。在这样的原生家庭里长大,妈妈的教养方式,造就了妮娜完美主义的性格。对在过度承受父母的期待及爱护的环境下长大的人来说,妮娜的情况绝对不是特例。在完美期待中长大的孩子,天性被过度驯化,常常陷入低自我评价里,习惯于关注自身的缺点,即使已经足够优秀也不自知,不满足。
// 想毁掉一个人,就让他追求极致的完美
白岩松曾说:“毁掉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追求完美和达到极致。”《黑天鹅》中,习惯于追求完美的妮娜想通过这个角色超越自己,只是再怎么努力,都达不到总监的要求。总监虽然答应妮娜担任领舞,同时也安排莉莉作为候补演员,这让她陷入强大的自我否定之中,压力山大,也更激起她追求完美的决心。于是,妮娜一方面向莉莉靠拢,跟她泡夜店,吸毒,反抗妈妈的管制,在放纵中摆脱自身的束缚,释放出压抑,完成白天鹅向黑天鹅的蜕变。另一方面她把莉莉当成假想敌,在演出的化妆间里,试图把她杀死。她终于跟黑天鹅融为一体,邪魅娟狂,达到了总监要求的完美效果,在舞台上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妮娜虽然品尝到了如此的成就感,达到了艺术巅峰,却付出了无比沉重的代价——不仅失去了自己的肉体和灵魂,最后甚至昏死在舞台上。过度追求完美主义,会给人造成很多心理问题,甚至会付出生命的代价。追求完美本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处事态度,但是毫无节制、误入歧途的完美主义却是一种变相的自残主义——对自己不满意,永无止境的不满意!如果妮娜认可自身的价值,无条件接纳自己,也许就不会在追求完美中步入毁灭,甚至能够发挥潜能,实现正真的自我超越。就像电影中托马斯对妮娜所说:完美并不一直在于掌控,有时候在于放手。对于尘世琐碎中的我们来说,完美永远只能是理想,不能将它和现实混淆。莎士比亚说:巨大的幻灭应能生出巨大的希望,而完美主义的命运恰恰是“固执的希望生出永久的幻灭”。也许我们能借助莎翁的智慧,以粉碎完美主义来拯救完美主义,真正的安全感本就隐含在不安全中,承认和接受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种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