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 234 荀子说秦王——他成功了吗?

在赵国拼命犯糊涂,齐国采取“鸵鸟政策”的时候,秦国在干什么呢?秦昭襄王和他的国相范雎,那正处于“蜜月期”,两个人一唱一和,打得火热,激情四射。基本上都是六十岁的秦昭襄王不愿意动脑子了,范雎说什么就是什么。凡是范雎的建议都对,凡是范雎说的都去执行。

与此同时,“杀人魔王”白起又重出江湖了。不知道蛰伏的这些岁月里,白起先生是否有读过一些书,学学礼仪教条之类的课程,反正上了战场,白起还是白起,一点不客气,仍然是战神,见血就兴奋,见人头就手痒。秦昭襄王四十三年,武安君白起攻韩国,拔城九座,斩首五万。瞧见没有,别人一出手,那就是大手笔呀,没有几万颗人头垫垫底,那心里是不舒坦的。

不过这五万人,其实应该算在范雎头上。这可不是什么客套话,也不是强加的,因为在这一场战役当中,有一次重要的会谈。这一次会谈为秦国人进攻定下了基调,再一次吹响了秦军杀人的号角。

这边厢白起正在围攻韩国的城池呢,还没拿下,秦国内部两位巨头就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谈话,提前为韩国五万人敲响了丧钟,也为将来的赵国人敲响了丧钟。范雎对秦王说:“大王,打仗分两种:一种是攻人的,以杀人为目的;一种是掠地的,以占领地盘为目的。当年穰侯魏冉之所以十次攻打魏国,没有使得魏国元气大伤,并不是因为魏国很强大,而是当年穰侯是以攻地为目的的。土地固然是每个国君最喜欢的东西,国君又是臣下愿意拼死效命的,为了得到别人钟爱的土地,与愿意以此效忠的臣士来拼斗,所以打十次都赢不了啊!”

范雎这话的意思简单:土地没了可以再去抢,只要有人在,地就可能被抢得回来。倒过来说就未必了,愿意为君王拼死效命的人死光以后,你拥有再多的土地也没用,所以想要真正的打击对方国家,最直接的做法就是把他的人杀光。

毫无疑问,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谈话,直接决定了前线将领作战的原则。那可能您会问:“白起呢?白起心里想什么呢?”这个时候的白起已经封地封君了,就算他这个时候,不想杀人想金盆洗手了,那也不行了。因为范先生已经给他定了调调了:你是战神,你就必须杀人,而且杀得越多越好。

说到战争,我们就会联想到流血、杀戮、人头,以及没有来得及看清这个世界的那些无名的尸骨。我们痛恨战争,热爱和平。可是无论我们怎么痛恨它,战争这个魔鬼始终没有离开,直到今天它依然存在,而它带给我们唯一的教训就是:没有战争就没有和平。

战争用残忍的一面制造鲜血的时候,也孕育了人类文明和进步。有人做过统计,近代两次的世界大战推动了两次科技革命,大大推动了人类进步。回到两千多年前,战争的正面的效应还达不到这个程度,除了改进一下兵器和战车之外,这种混乱只能催生战争的大师。

这个世界总是善良的人多一些的。中国人是善良的,当善良和智慧完美结合的时候,大师就出现了。大师是谁呢?这个和平的大师出现在秦国首都咸阳,这确实让人啼笑皆非,因为这个城市,同时还拥有“杀人魔王”,而且这个国家是杀人最多的国家。这位大师就是荀子。

荀子,赵国邯郸人,从小就有非凡的天赋。到十五岁时,到了当时最为著名的齐国的稷下学宫去学习,三次担任“客座教授”,前后总共达到五十年。这段故事在之前为您提到过,现在又为您接上。

在公元263年左右,已经六十多岁的荀子到咸阳,看见了同样是六十多岁的秦昭襄王。两个年过花甲的老人凑在一起,没有感慨生命的短促,也没有唏嘘人生的福祸。仔细看看,其实这两个人是不一样的,区别最大的不是身份和穿的衣服,而是眼神:一个老人眼光深邃,悲悯苍生;另外一个老人目光犀利,虎视天下。

目光犀利的老人,话语同样犀利,干脆利索,一语直达要害:“儒无益于人之国。”意思是说,儒家思想对管理国家有个头用啊!没错,秦国人信仰霸权,秦昭襄王玩的就是暴力。依他来看,顺着商鞅前辈的思路,儒家思想对国家是有害而无益的。

荀子听了不高兴了,就说:“信仰儒家的人,那就是效法古代圣明的帝王,崇尚礼义,就是要在思想上感化他们的臣子,让他们变成顺民。君王任用这些人,他们就会拼命为君王干活,君王不任用他们,他们就回去当老百姓老老实实做人,不管怎么说,这些人都是顺民。即便贫苦、穷困、受饿、挨冻也不会出去偷抢拐骗,就算他们没有立锥之地,也懂得维护国家大义的。”

为了增强说服力,荀子他老人家又举了几个例子。比如儒家大师孔子,他担任鲁国司法大臣的时候,鲁国的奸商沈犹氏就不敢出售注水羊了。这个沈犹氏我们解释一下,这个人据说常常在早上把自己要卖的羊灌饱了一肚子水,再拿出去卖,这样羊重了,卖的钱就多了。从这个角度讲,沈犹氏可以说得上是现代注水肉的祖师爷了。只不过孔子一做司法的时候,他就不敢卖注水肉了。

另外还有一个“绿帽子王”公慎氏,据说他的妻子非常的淫乱,但他却不管不问。听说孔子任职,这个“绿帽子大王”公慎氏也休掉了自己的妻子。

同样有一个不良的社会青年慎溃氏,是一个荒淫无度、成天吊儿郎当的公子哥儿。不过这个名字还是挺有意思的,既然荒淫无度,很可能就会肾亏,所以慎溃氏很可能就变成了“肾亏氏”了。听说孔子任职了,这位五毒俱全的“三无人员青年”慎溃氏就越境逃跑了,跑到别的国家去,继续花天酒地了。

荀子举了这几个人的例子,就是想说明孔子是用伟大的人格感化了很多人,人们在圣人的感召之下,明明白白做人,老老实实做事。秦昭襄王对这个例子还是挺有兴趣的:儒家人当了官,就能产生如此好的社会效应,那如果儒家的人当上了君主,或者说一个国家的君主被儒家同化了,会是怎样呢?

秦昭襄王很关心的是,如果儒家的思想来统治一个国家会产生怎么样的结果?面对这个问题老头提出的刁钻的问题,另外一个老头荀子,是这么答的:“如果儒家的人当上了君主,那影响力就更广更大了。儒家的人意志坚定:在朝廷上,礼节会得到整饬;在官府当中,法律准则、规章制度,那就会公正不阿;在民间,忠诚、老实、仁爱、利人这样的美德就会蔚然成风。这种君主的道义被人们相信了,传遍四方,天下人就会不约而同地崇拜他。”

看起来荀子他老人家很激动,因为他觉得是不是秦王打算往儒家靠靠啊。这玩辩论嘛,十个秦昭襄王都不是荀子的对手。不过,如果让秦昭襄王对他的子民宣布说:“哎呀哥几个,我要以德服人啦,我要以美好的品德来感化你们,从而完成统一天下的重任。今天我正式宣布,秦国士兵上战场,除了兵器盔甲之外,人人还要拿一本《论语》,在战场上以德服人嘛!”

真要这么说,就算不是秦昭襄王脑子生锈了,天下也会大乱的。秦国人只崇尚暴力,也只信仰暴力。这么多年过去了,没有实实在在的好处,秦国人、秦国士兵为什么拼了命地向前冲啊?孟子是圣人,荀子也是,他们都是善良的人,商鞅可以和秦王论证,三天三夜不睡觉,范雎可以让秦王死心塌地为自己报私仇。而荀子呢,只能选择让别人相信他或是仰慕他,却无法让别人服从他。因为荀子太善良了,在弱肉强食的年代,人们只能仰望善良。

无奈之下,荀子离开了秦国,后来可能去了齐国,也可能到了楚国,反正没有回到祖国赵国。可能您会问:荀子是赵国人,为什么不选择报效自己的国家呢?道理很简单,我们也为您说过,当时赵国任人唯亲的风气已经形成了,关键岗位上都是自己的配偶或是配偶的亲戚,以及自己的工作人员。连远亲赵奢都不好使了,荀子回到赵国,还有什么好果子吃呢,他算老几呀!

在这里,我们插一句口,记得当年三家分晋时,那个自把自为自狂自大的智瑶吗?对,姓智的和姓荀的,原本同一个祖宗,“荀”这个姓在三晋当中人口众多,荀子算是其中最出色的一个了。荀子一个人的善良并不能改变整个世界,秦昭襄王即使崇尚美好和和平,他也得照顾手下一帮等着美好生活来充实未来的人们。秦国东进的势头越来越强劲了,秦国人东进的车轮无可阻挡,也停不下来了。

在当时,秦国很强大,是实实在在的强大,赵国好像也很强大,但是是貌似很强大,所以一旦两国开战,赵国总是输多胜少。赵国人乃至于山东其他诸侯国,总是把失败的原因归结到战场上:哎呀,秦国人太凶狠啦,秦国军队里名将层出不穷啊,秦国军队如狼似虎啊!但很少人在政治上去找找原因,很少人在国家的朝堂上认真总结经验。在当时,世界上的明白人实在太少了。

从前有个商鞅,他掌握了能使国家强大起来的秘密,幸运的是他赶上了一个明白的国君。这样,商鞅成功了,这个国君手下的国家也强大了。直到一百年以后,这个国家依然屹立于强国之巅,而且是越来越猛。身怀绝技,生逢其时,生逢明主,在这一方面,相比于荀子,商鞅是非常幸运的。

(0)

相关推荐

  • 战国四大名将,他们的结局如何?为何只有王翦得以善终?

    <千字文>中记载:"起翦颇牧,用军最精,宣威沙漠,驰誉丹青."战国四大名将由此得名,他们分别是:秦国白起.王翦,赵国廉颇.李牧.他们都是从基层军官开始做起,一步步成长为 ...

  • 他是一代战神,他创造了历史,历史却戏弄了他

            他是白起,号称秦国战神.他的威名,让赵国.楚国.魏国.韩国等敌国无不闻而丧胆.长平之战,他杀赵兵四十五万,如果不是范睢因私心而致使秦王赢稷令他退兵,差一点便灭了赵国.长平之战成为了他最 ...

  • ​白起被赐死时已经70多岁了,秦昭襄王为什么容不下他?

    第一.战神白起档案. 战神白起 白起,也称公孙起,众人口里的"战神",出生年份不详,死在公元前257年,死时是否70多岁,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但他死时,已为秦南征北战了近40年,确系 ...

  • 战国系列146:秦王赐剑 一代战神白起谢幕

    接演前文.邯郸之战,无疑是阏与之战以来,秦军遭受到的最大的军事失败.秦军战败的消息很快传到了咸阳,秦昭王是大惊失色.这胜利就在眼前,怎么-怎么就败了呢?一个小小的邯郸城难道就坚不可摧了?此时秦昭王不由 ...

  • 战国系列179:秦王逆鳞 触之必怒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接演前文.公元前227年,秦国在灭掉赵国之后,大将王翦率军是顺势北上,兵临易水. 这燕国见秦军是来势汹汹,便和一个苟延残喘的小国代国结成了联军,试图呢,借着易水之险阻挡秦军.结果不出 ...

  • 战国系列126:秦王与范雎的密谈

    接演前文.上期咱们讲了,这范雎一封书信引起了秦昭王的重视,马上把他请到宫中详谈. 而当范雎说出了"远交近攻"这四个字的时候,秦昭王是为之一振,他似乎隐约感觉到一个困扰自己许久的问题 ...

  • 战国系列197:秦王死 战国终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公元前211年,在这一年里,发生了许多让秦始皇不爽的事儿.首先是天上掉下来一块陨石,并且传说这陨石上刻有几个字--"始皇死而地分". 当秦始皇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那 ...

  • 战国 235 荀子的悲哀——他去赵国又发生了什么呢?

    关于荀子,历史从来就没有否认过,没有否认过他就是一个人才,甚至是个天才.当老天爷也忍不住和人才一比高低的时候,于是就有了天妒英才,这就是悲哀,生不逢时的悲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

  • 春秋战国历史人物——荀况荀子(战国末期赵国思想家、教育家)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华夏族(汉族),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西汉时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qu ...

  • 战国系列157:诈死归国 继任秦王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接演前文.在吕不韦的糖衣炮弹的攻势下,阳泉君终于和他达成了利益共同体.在一次和华阳夫人的谈话当中,阳泉君这样说道:"我说姐姐呀,依愚弟之见,您不如把那异人收为义子!&quo ...

  • 战国系列168:茅焦谏秦王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接演前文.嫪毐之乱,使得嬴政得到了一次当众立威的机会.对于这一场大逆不道的叛乱而言,嬴政的判决委实不算太重.但是仍有人上书劝嬴政,说他不应该把自己的母亲幽禁起来.这俗话说得好:子不嫌 ...

  • 战国系列139:白起抗命 秦王病急乱投医

    点击上方收听音频 接演前文.在虞卿的劝说下,赵孝成王决定放弃和秦国和谈,将原本打算给秦国的六座城池送给了齐国,以向天下人展示赵国的抗秦决心. 赵国的出尔反尔无疑大大地激怒了秦昭王.这秦国军队在修整了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