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写作:写出好故事,从这里开始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把“搞事情”叫“激励事件”,有这样几个要点:
1、激励事件必须彻底打破主人公生活中各种力量的平衡
大多数情况下,激励事件都是一个单一的事件,要么直接发生在主人公身上,要么由主人公导致发生;(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兰德的离家出走)
少数情况下,激励事件需要由两个事件构成,一个伏笔(挖坑),一个解答(填坑);(如《嫌疑人X》靖子母女防卫过当杀人是伏笔,石神帮忙处理尸体是这个伏笔的分晓)
2、主人公必须对激励事件作出反应
这个反应于主人公可能是应激的,于作者则必须是深思熟虑的。
故事的通用形式:一个事件打破人物生活的平衡,激发他追求某种目标,在追求目标的路上他必须与各种(内心的、个人的、个人外的)对抗力量对抗,直至你想好的结局。
在整个故事的构思和写作中,结局是第一重要的,开篇是第二重要的。老司机朝着目的地发动汽车,优秀的作者朝着结局开篇。
对人物的考验
人都是想一夜暴富的,主人公被“搞事情”搞得不得安宁,他肯定希望尽快把事情搞定,但想得美,没有经历八十一难怎么可能让你取到真经。
人物的期望和结果之间必须有至少一道鸿沟。
剧情冲突法则:当主人公走出激励事件,他便进入了一个由冲突法则统领的世界。亦即:若无冲突,故事中的一切都不可能向前进展。
情 节 转 折
平铺直叙是故事的敌人,戏剧性转折才是故事的命脉。故事高手一定是读者心理学大师,他会给读者制造期待感,
但不会那么顺顺利利地满足读者的期待,而要在过程中制造各种意外感,让读者咬着手指吃惊吃到饱。
理想状况下,每个情节段落必须要带来转折。一个情节段落从开始到结束,人物关系必须有变化或情节必须有推进,否则这个情节段落就必须删掉。
作者需要不断思考:可能发生在主人公身上最坏的事情是什么?这一事件如何才能最终变成最好的事情?反之亦然。
亚里士多德说,作品越长,重大的转折便越多(否则读者会厌倦)。
短篇小说(相当于5~30分钟电影剧情):一系列情节段落进展为一个重大逆转,结束故事;
中篇小说(情节单薄的电影):故事包含两个重大逆转之后,便宣告结束;
长篇小说(大电影,电视剧):故事至少要包含三个重大逆转才能够到达线索的终点。目的是制造一种触及生活极限的情感体验。
背景信息戏剧化原则
有些作者常犯的错误是,在开篇堆积太多背景信息。如果你不想一开始就把读者搞得昏昏欲睡,那么千万不要生硬地介绍设定介绍,而要让信息在剧情中自然交代。
妹高手都是先变个戏法挑起妹子的兴趣,然后再一点点向妹子展示自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试想一下,假如罗琳阿姨在《哈利波特》中开篇就介绍各种魔法和咒语,你会不会疯?
在故事进展过程中,如果一个背景信息必需要让读者知道(如小岛《邻居们》慕残者、光明梦),否则读者便无法跟上故事情节,那么就要通过撩起读者的好奇心来创造一种想要知道的欲望。
节 奏
故事高手要让读者体验到那种过山车般的感觉。千万不要有重复感,重复是节奏的死敌。
不要匀速奔跑,而是时而加速,时而减速,然后再加速,创造出一个有张有弛的节奏,直到高潮。
一个故事中最强烈的场景是最后的高潮,但是达到高潮的道路一定是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而绝不能欲扬先扬,或欲抑先抑。
不能用低落结局来铺设低落结局(情况很可怕……然后变得更糟),也不能用上扬高潮来铺设上扬高潮(情况很美妙……然后变得更美妙)。
这是因为,当情感体验重复时,第二个事件的力度将会减半。如果故事高潮的力度被减半,整个故事的力度也随之减半。
主情节和次情节
一般情况需要让主情节尽快展开,如果要推迟主情节入场,那么唯一合理的理由,是要向读者更细致地刻画主人公,以便主人公能够对激励事件做出充分的反应。
如果主情节入场很晚,为了弥补空洞感,需要以一个或多个作为伏笔的次情节作为开端(如《笑傲江湖》令狐冲出场之前的林家被杀案)。
当读者等待迟到的主情节成熟时,必须有故事讲给他们听,以保持其兴趣。
次情节增加了人物的深度,使读者从主情节的紧张中得到一种轻松或浪漫的调节,但是它们的首要目的是衬托主人公,增加对其的考验。
主情节和次情节可能有两种关系:
第一,次情节可用于与主情节构成矛盾,从而以反讽丰富故事;
第二,次情节可用于与主情节构成回响,从而以同一主题的多种变体来丰富故事;
设计次情节一定要掌握好分寸,否则可能会踩这俩雷:
1、次情节太出彩可能导致故事失焦;
2、如果主情节和次情节的主人公不是同一个人物,切勿不可让次情节主人公产生太多移情作用,以致喧宾夺主。
如果作者创作过程中发现次情节要求更强的关注和移情,那么可以对总体设计进行重新考虑,让次情节变成主情节。
如果次情节与主情节没有因果互动关系,那么就应该删掉次情节,否则会让读者游离于故事而去有意识地试图找到一种牵强附会的统一性,并陷入懵逼。
让读者感受到情节进展的三种套路
1、个人进展
刻画人物的私人关系和内心生活的变化。如《挪威的森林》作者始终在观察人物的内心(相当一部分情感故事)。
2、社会进展
渐次扩大人物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范围。
可从私人问题入手,令其蔓延到外部世界,以构建强有力的进展过程,这一原理解释了为什么特定职业的从业人员常常被选作主人公,
如律师、医生、战士、警察、侦探、政治家、科学家、超英、黑帮的故事的原因——这些人因其职业的缘故,
其社会地位与私人生活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他们私生活中的某事出现纰漏,作者可以将其行动扩展为社会事件(屌丝故事难有大格局)。
3、象征升华
将故事意象的象征力从个别发展为普遍,从具体发展抽象。
作家首先从那些只能代表他们自己的角色、场景入手,然后随着故事的进展,我们选择那些意义不断加强的形象,
一直到故事讲述结尾时,人物、场景和事件能够代表普遍性的思想。如:《红玫瑰与白玫瑰》代表两类不同的女人。
高潮和结局
要把最好的留在最后。顺着故事线剧情冲突应该越来越深广,要把最好的戏剧冲突留在线索的最后(大boss要最后被干掉)。
所有故事结局的关键就是给予读者他们想要的东西,但不是通过他们所期待的方式给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
故事必须建构出一个极致结局,让读者无从想象出另一个更好的可能。否则读者会带着不满足感完成阅读。
读者希望我们把他们带到极限,带到所有问题都得到回答、所有情感都得到满足的地方。
关于上扬结局,低落结局,或混杂结局
理论上来讲,读者想要的是情感的共鸣和升华,三种类型的结局都可以让读者满足。但是现代生活节奏太快,生活压力大,一般来说——
上扬结局(happy ending)故事相对更受欢迎,因为它表达乐观主义、希望,帮助读者YY成功;
低落结局(bad ending)故事表达人们的失落感、悲剧感和对时运不济的悲叹,这类故事一般不大受欢迎;
上扬/低落相混杂结局的故事表达人们生存状况的复杂性,写好了既叫好又叫座(比如《泰坦尼克号》杰克死了,rose带着幸福终老),但这类故事很难写好,笔力没有足够强大之前千万要慎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