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蜀汉皇权无人争抢?侧面解读魏、吴“黑暗官场”给蜀汉的启示
历来皇帝的皇权都是让人向往又畏惧的,在从前的封建社会中,皇帝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力的象征。但高处不胜寒,皇帝的位高权重也引来了很多人对于皇位的觊觎。
皇帝的专制会引来很多人不满,也会让很多人产生想要谋逆策反的想法。专制主义以皇权集中为核心,皇权制度是君主的专制权力,这种大权独揽的统治主要完善在秦汉之后,开始于夏朝,终止于清朝。
夏朝之前的尧舜禹以平等治理,制定禅让制,将统治之位让给最有能力之人,而非一脉相传。但随着夏朝的建立,禅让制逐渐位世袭制取代,自此之后皇位成为了由家族人员继承的制度。
破坏禅让制的是禹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启,自夏朝建立之后,皇权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皇权经历了历代帝王和多个朝代,而皇权的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是在秦朝,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历史可以说是促进了皇权的产生和发展,或者说皇权主导了中国历史的发展的推进。从秦朝开始,各个朝代的皇权都是集中的,这种趋势达到了顶峰。
在皇权的形成和发展中在此过程中,社会秩序应运而生,逐步形成了制度体系。并在公众心目中建立一个根深蒂固的概念。但是中国皇权政治的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就是排他性。
皇权不容觊觎,但它万人之上的性质又惹人觊觎。所以从古至今的皇权争夺就是既残忍又现实,每朝每代的皇帝在坐上皇位的那一刻开始就要小心自己的皇位被篡夺,但放眼古今,只有一个时期例外,这个朝代的皇权无人争夺,政权交错复杂,与其他朝代形成鲜明对比。这个时期就是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的势力极为矛盾和复杂,曹魏时期时,内部权力交接出现难题,曹操在接班人的选定上出现疑惑。到了蜀汉时期,权力交接的矛盾没有曹魏复杂,但权力相争的人比曹魏时期多出许多,在接班人的选择上有了新的矛盾,那就是政权集团的象征导致内部混乱。
因此,三国时期,受到政治性惩治的官员比以往朝代多出许多,且惩治也比以往要严厉。但蜀汉的政治性惩治的数量和程度都远远低于曹魏和孙吴。
一、皇权争夺之下的政治性惩治根本原因
1.皇帝在受惩案件中处于主导地位
在曹魏时期,政治内部斗争极为激烈,在当时一个“谋反”的罪名就可连累九族。这种惩治自曹操当政时期就已经存在,当时的皇帝或权臣常常对一些官员加上“谋反“类大罪予以惩治。曹操对于接班人的选定极为困惑,屡次未定,于是朝廷内关于世子择定的声音也此起彼伏。
加上曹操在建立国家时对于官僚的较量就从未停止过,想要诛杀曹操的人也不可计数。在曹操集结的势力中,不少人是支持复汉的,这些人对于曹操的暗杀和谋逆有过多次,但都未能得手。曹操生性狠辣多疑,手段非常人所及。
有诸多明面上反对曹操势力的人很早就因谋反而被曹操所杀,其余藏在暗处的支持复汉的朝臣也被安以别的罪名处死。曹操一向是宁可错杀一千绝不放过一个,因此在被他施加罪名处死的人中难免有罪名未定或是从前效忠过他的,比如曹操曾经的谋臣荀彧,也被曹操加以谋逆罪名而处死。
曹丕时代和曹睿时代更是将政治惩处发挥到了极致,不禁威胁到自己的要杀,存在威胁隐患的也要杀。曹丕称帝时期并未杀害曹植,而是杀害了曾经忠于曹植的丁虞、丁仪兄弟二人。不仅如此,曹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杀害了兄弟曹彰,虽未杀害曹植,但屡次将他贬官。曹睿当政阶段,对于大臣之间的相互结交极为在意,关系过紧的大臣则会被他安上结党营私的罪名处置。
2.因政治原因受惩处
大规模的政治性惩治在我国历史中并不多见,这样的事情极容易发生在动荡的朝代,人们对于专权和集权的向往往会引得大规模的政治性惩治,大规模的政治性惩治除了因为皇帝的“欲加之罪”之外,因为真正的政治原因被惩治的原因占大多数。
曹魏时期主要是拥护复汉的人容易惹得皇帝注意,除此之外,就是曹植集团和曹丕的矛盾。而曹氏集团和司马集团的矛盾也不可小觑,司马集团主要是以司马懿和司马昭为主,在曹爽和司马懿之争中,曹爽曾被司马懿以谋反的罪名而伤,但除曹爽之外,忠于曹氏集团大有人在,司马懿亡故后,也有忠于曹氏集团的人群起反抗,但被司马昭、司马师兄弟压制。
除魏之外,蜀国受到政治惩治的人主要是刘璋一派,刘璋为人懦弱,曾迎刘备入益州,原本想刘备之力,抵抗张鲁、曹操之势。但不久后刘备借故攻击刘璋,之后刘璋投降与刘备。蜀国的政治惩治案件相比起来极少,目标少人数少,远不及曹魏。
而在孙吴时期,政治内斗可以与曹魏相提并论,但也不及曹魏血腥。孙吴的政治惩治愿意主要是接班人问题,孙权当政时期,东吴“二宫”之争尤为激烈,而孙权并未合理妥善的解决二人之间的矛盾,只能将支持太子和孙霸的人统统采取打击政策,牵连无数。
3.非政治因素的惩处
政治性惩治按说应该都为政治原因,但也有一部分不是因为政治原因而受到政治性惩治的。非政治原因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官员职务原因,主要是由于经济罪被惩治的人数最多。魏晋南北朝时期贪污受贿的官员极多,因为政治问题被惩治的人也极多。经济问题通常与政治问题相联系,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受到政治性惩治。
除了经济问题之外,得罪上司,和同事产生矛盾导致的受人诬陷等等也是受到政治性惩治的主要原因。除去官员职务原因,剩下的杀人伤人以及家庭原因受到惩治的人数就少很多。
二、蜀汉皇权为何无人争抢?
1.刘备出身特殊,同胞同族人数少
刘备的出身和曹操、孙权完全不同,刘备少孤,虽说是皇室后人,但与母亲贩卖履席为生,早已和皇室没有什么瓜葛。年轻时也没有家族的支持,所以只能广交友人。而孙权和曹操不同,曹操出生于官宦家庭,孙权的父亲孙坚更是参与过讨伐董卓的行动。
如果认真来算,三人中出身最高的则是孙权,其次是曹操。但刘备的出身让他在之后称帝后少了许多争夺皇位的人,他的同族和同胞非常少,关系也比较疏远,不比孙权和曹操。刘备的家族势力很小,后人的数量也不多。曹操妻妾成群,子嗣众多,孙权儿子有七人,且各个才华盖世。刘备的后人不仅少而且才华中庸,并不能堪以大任。
2.大族权臣少,大多不喜政权
刘备集团的用人方略极为特殊,与关羽张飞结拜兄弟,后续赵云称为四弟,谋士诸葛亮也是由刘备三请而来。论三国中用人之道,刘备是最懂其中的。蜀国的权臣和刘备相交甚好,意气相投,对彼此也是极为敬重。权臣忠心,后人忠厚是蜀国无内乱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而曹魏和孙吴对于权力和渴求是导致政治性屠杀最根本的原因,蜀国以诸葛亮为首的群臣都以效忠刘备为第一要任,像曹魏那样贪污腐败的现象很少,也都是群众效仿以诸葛亮为首的官员的原因,极少出现君臣和群臣之间水火不容的局面。
3.唯一有可能的继承人被除
刘封原本是最有可能继承刘备的人选,他是刘备养子,为人比刘禅聪慧许多,年纪轻轻就有打仗经验,能力上乘经验十足。但最后诸葛亮还是劝刘备除掉了刘封,刘备也听取了诸葛亮的建议。刘封力气过人性格刚猛,有勇无谋。
战功赫赫但却缺少谋略,在关羽失荆州时曾向刘封求助,但刘封拒绝援助。也正是这个原因才给了诸葛亮劝刘备除掉他的机会,虽然身为刘备养子,却备受刘备信任。即使如此,刘封被除掉也是早晚的事。虽然之后刘备曾后悔杀了刘封,但此举却减少了皇权内争者。
总结:
以此来看,曹魏和东吴政治性惩治不是没有理由,他们的出身和权力之争对于身边同样想夺取政权的人无疑是一种诱惑。历史上像蜀汉这样皇权无人觊觎的情况并不多。孙吴是三国之中历时最久的国家,其次是曹魏。但曹魏确实三国中最强大的国家。虽然蜀汉不比这两国,但他们和谐的君臣关系能够将国家维持四十多年也为后世的效仿做了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