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请家长轮流参与部分学校教务管理是家校共育的最好方式
育邻梦
网友提问:老师要怎样管教不听话的学生,才能让家长,学生,社会满意?
回复:邀请家长轮流参与部分学校教务管理是家校共育的最好方式。其中,最好的落脚点便是当前被广泛推广的课后有偿延时服务。
俗话说:“孩子是天生父母养的。”人类社会早期【比如我国社会倒退100年,新中国成立之时我国尚有80%左右的人不识字】,由于社会文明积淀少、普及程度低,普通民众家的孩子极少有机会接受系统性的人类文化教育,绝大多数孩子都是谁生、谁负责养育。18世纪附带动力机械开始在进入辅助人类社会生产劳动行列以来,人类关于生产劳动的实践经验快速积累。同时,由于附带动力机械对生产劳动者自身文化素养要求更高、要求生产劳动的专注程度更高、职业劳动兼顾照料孩子的时间更少。因此,为了给社会发展持续提供高素质劳动者、缓解职业劳动者不能兼顾陪伴自己孩子学习成长的尴尬,职业化的公办教育开始在全社会普及【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入学。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由此,人口生育便进入了父母生+家庭&学校【家长与老师】共养时代。
父母是孩子人生旅程中的第一任老师、是孩子学习成长旅程中最好的老师、是孩子学习成长旅程中唯一的终身老师......每个孩子都生在家庭、长在家庭,家庭对孩子的人生成长影响深入每一个身体细胞、深入骨髓。
《三字经》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
家庭才是辅助孩子学习成长的坚实背景
生养儿女却不加教育,是父母的过错;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懒惰。教育,现代人类引导、辅助子女长大成年的综合性社会实践活动,是人类社会文明得以世代传承的核心抓手,是每个人出生之后习得基本生存技能的根本保障,是纾困现代家庭解决生育“后顾之忧”的坚强后盾,是现代社会发展建设的人力资源“摇篮”。然而,工业信息时代为了追求教育工作职业化、专业化,家庭参与对孩子管教的时间越来越被压缩。
学校教育系统没有预留家长参与学校教务的接口,社会职业生产劳动分工未能给予家庭管教孩子学习成长的时间自由。因此,工业信息时代家庭在教育辅助孩子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地位相当尴尬,一方面家庭是孩子学习成长的最坚实依靠&教育专家也呼吁要重视家庭在教育子女过程中的核心、不可替代作用,另一方面学校教育没有为家庭参与教务管理预留接口&社会职业环境没有留给家庭足够管教子女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不打扰家庭参与日常社会生产劳动分工,学校原则上不得占用家长的正常工作时间,这是工业化生产劳动惯有的思维模式、也是看起来最合乎情理的制度安排。但是,教育辅助孩子学习成长可不是生产工业标准品,孩子们的成长表现随机突发性特别强、根本没有可能像工业生产那样保留现场。因此,教育辅助孩子学习成长必须及时纠偏效果才最好,比如孩子讲脏话时及时制止、孩子之间发生口角时及时制止、孩子未完成学习任务时及时批评......
《儿女英雄传》九:“俗语说:'过了这个村儿,没这个店儿。’你要再找妹妹这么一个人儿,只怕你走遍天下,打着灯笼,也没处找去。”对孩子的童年成长管教亦然,错过就将成历史、错过就不会再重来。因此,当前家庭与学校存在最大的合作障碍就是,教育没有预留家长参与学校教务管理的接口,老师与家长之间沟通的关于孩子学习成长的事务总是缺乏具体事例。所以,在人口生育持续走低、需要匡正家庭生育能力的大背景之下,学校应该邀请家长轮流参与学校教务管理、社会应该给予育龄期职业夫妇工作时间相对宽松、生活应当完善小区级综合课外素质托育服务。
育邻人使命: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陪练和顾问。
育邻人愿景:让天下没有难育的小、没有难养的老。
育邻人:以邻里友善带动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德育教化,促进每个人健康快乐成长。探索一套以邻里互助方式化解“独生子女症+隔代教育”难题的公益、普惠性教育事业,与家长一起“量身定制”孩子的成长计划,为孩子们提供游戏、合作、共享成长空间......即社区邻里教育服务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