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何处置自己的情绪?
这篇文章是我对于情绪和心境的个人梳理,梳理并不带有预设目的,梳理本身就是目的。具体做法,一是查阅过去一段时间的情绪事件记录,二是顺着思绪写下当下见解,期间会冒出疑问并自行解答之。
我很难判断,这种个人梳理对他人有几分阅读价值,但对于我个人来说,它不可或缺。因为,人是情感动物,情绪和心境在相当大程度上影响着我们的行为。重视和管理个人的情绪或心境,显然是自我管理的必要组成部分。
情绪没有好坏之说,当我谈及积极情绪、消极情绪,并不是好坏评判,只是用以概括某一组情绪。对于概念的申明非常重要,当年大学第一次上《变态心理学》课,老师就反复强调,变态并非日常生活中那个骂人的词,它仅是一个中性词,英文 abnormal,非常态的。同样在本文语境中,消极这个词,不带任何评判。我采用消极情绪来指代某一组情绪,是因为根据经验来看,这组情绪抑制了我的建设性的行为,甚至导致我什么都提不起精神来做,至少提不起动力来做某些我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记录情绪事件,并不是我持续在做的事,而是按需记录。由于我采用 24H记录时间开销以保持自我觉察,当觉察到某种情绪干扰了自己,就会停下来,通过手敲键盘或语音输入自动转为文字的形式,完成一轮 RAIN 的情绪调适过程。—— RAIN 是什么,我下面会展开讲。
按需记录的情绪事件,几乎都是疲惫、失望、焦虑、愤怒、茫然等消极情绪,几乎没有开心、满足、兴奋、充满信心等积极情绪。记录少,并不意味着出现少。它最多只能说明我把注意力更多分配到了哪里。这很合理,进化让人类更容易被消极信号牵住注意力而忽视积极信号,而且人类更容易极度放大眼前,而忽略过去和未来。
记录和记忆作为数据,影响着我们的决策,但没有我们所以为的那么大。事实上,当下的感觉才直接并强烈影响着决策。但通过翻阅历史记录,那些尽量充分的客观的理性的数据,能够在当下唤醒某些感觉,在感性场景中帮助我们修正偏差。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既然已经持续记录情绪事件,那么是否应该同时记录所有的情绪事件,包括消极的和积极的?没必要。知道数据是不完整的,已经能减少数据的误用。
近来阅读得到的最大收获,前沿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是基于感觉作出判断,理性通过作用于某个感觉模块才得以施展影响。这回答了我的一个长期困惑:我到底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终于不必纠结做感性人还是理性人。大方接纳感性人的设定,并采用更多理性来增强更多的感觉模块,让大脑这个圆桌议会的决策机制更……有利?有效高效?写到这里我卡住了几分钟,找不准一个合适的词汇。但脑袋里冒出句话:求取智慧和灵性都不容易;就如同求取简单和平静也相当困难。
上文提到的 RAIN 是一个专有缩写名词,我对这类名词的记忆力尤其差,随时做好了很快忘记某个名词的心理准备。名词如“相”,如何忘记“相”却不能遗忘“本质”?RAIN 的本质,在了解它的原理并践行几次后,就能被一个人所掌握。这便是我应对名词记忆力差的策略。
RAIN 实操起来是这样的,停下来面对情绪时,我会完成以下几组问题:
1、识别:现在我的感觉如何?我正处于一种怎样的状态,具体有哪些表现?
2、悦纳:我接纳这样的情绪或状态吗?我可以接纳自己这样吗?接纳自己这样,好吗?
3、分析:有哪些可能的原因导致我产生这样的状态?挨个写下并分析:是这条原因导致的吗?它是事实,还是我的认知?是事实导致了我产生这样的感觉,还是我的认知导致我产生这样的感觉?有哪些可能性,哪条可能性更合适或有利?
4、行动:我想要在这样的状态中再多待一会儿吗?还是我想要尽快走出这样的状态吗?我可以再为自己做些什么,让自己好受一些?下一步我可以试着做些什么?
请注意,我并不会打印一份清单或生成一个模板每次去填写它,我也没有背诵任何一条问句。每次自我对话,我都是直接发生,—— 试想一下,你在大马路上突然情绪糟糕时,可不能立即掏出一张纸或者手机打开清单,什么工具都不如大脑快。于是,再次地,最好记住每一组提问的“本质”,而非提问文本这个“相”。
RAIN 这套方法是科学合理的,但也如同跑步,谁都能立即开始,谁都需要持续精进,终生不止。
曾经我遇到的最大挑战是分析能力。提高分析能力的要点是区分事实与感受。突破点是理解ABC模型,理解事实从信息输入,到认知加工,再到输出为情绪或行动反应这个过程。理解了这个过程,就能大幅度提高一个人的事实与感受的区别能力,从而显著提高分析的有效和高效。
另外一项大挑战,就是归因与行动。RAIN 法有助于走出情绪的当下。而阶段梳理,除了归纳总结认知及方法,还能提炼出一些归因与行动方面的经验。
从过往经验来看,我遭遇的消极情绪通常有以下几类原因,相应的行动也安全有效。
1、生理期前兆
我是不是生理期快要来了?查看健康app上的生理期预测,很快可以得到结论。
如果正处于生理期前的一周,状态不佳是完全可理解的。这是我无法主观控制的,它源自激素波动。那么,我只需要接受它,注意保暖和休息,多喝热水不吃生冷,减少日常事项安排,尽可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安然度过这个阶段就好。
实在不行,还可以打个游戏或躺在沙发上看个电影之类自己最喜欢的娱乐。
2、睡眠不足
我是不是最近的睡眠不足?查看手环所采集的睡眠数据,只需要看最近一周的睡眠总时长和深睡时长。
通常我每天至少需要7小时睡眠,深睡时长需要达到1.5小时。睡眠不足,伴随着次日白天咖啡饮用量超过2杯,进一步导致当晚入睡难,又需要早起送娃去坐校车,这将导致睡眠时长无保障。
如果连续数天都无法保证睡眠,身心开始抵抗透支,那就顺应之,休息吧。现在状态就很糟?那么立即放下并非紧急必要的人与事,好好睡一觉;然后接下来几天少喝或不喝咖啡,更早地带娃上床并和娃一起入睡。
如果一段时间内持续产生这个困扰,就需要系统地分析,哪些行为或习惯导致自己无法保证睡眠,并培养新的习惯逐步取代之。
3、精力短缺
我是不是最近给自己安排的事情多,挑战大,从而压力很大?
我常常陷入这样的境况:想做的太多,时间精力体力却远远不够;硬刚一段时间,要么透支身体,要么就会陷入高期待、低完成度的自我负评中。
我显然是贪心的,无论是健康、成长、事业或家庭,我承担着许多。而且我常常喜欢短期大块投入所带来的突破性进展,喜欢顺应能量去作高质量的事情。而这也就意味着,我不可避免地常常遇到精力捉襟见肘。
在解决一个难题之前,一定是先看清楚难题,承认它的存在,接纳它的存在。至于解决办法?改变本性,不如改变策略,多试试不同的策略,总能为某些情境找到适用的应对策略。
一种有用的方式是,创建每天的待办清单;细细做下来,有几种效果迥异的思路:
1) 列出当天期望做的 todo,预估出时间、精力或体力消耗,设定优先级,然后能做多少就做多少。
2) 以最少必要的原则,列出当天必须完成的 todo,完成后再在盈余时间里自由选择其它 todo。
3) 设定每天三个期望达成的结果,并为此拆解行动,其余都不必关心。
4) 试着在更长的时间维度来拆解行动,把短时长时耗改为短时耗。
我承认,断舍离能从根源上解决这一难题。但是需要断舍离的,不是持续生长的枝杈,而是那种子、那根茎。前路还长,没有清晰的思路或原则,那就先走着瞧。
而通过梳理,让单一行为产生多种效能,是我已经在尝试的另一种思路。比如《如何让持续写作的价值放大36倍?》这篇提及的写作。
4、挫败、不被认可
我是否遇到令我挫败的事情?那是一件怎样的事情?或者收到谁给出的负面评价,那个负面评价具体是怎么说的?
采用语音输入的方式把说出来,自我分析,区分事实与感受。然后读自己的文字,找里面的逻辑,采用 ABC 模型来识别是否存在认知与情感与事实的偏差。—— 我有一个重大发现,采用“语音输入随便写”的方式来自问自答时,原本情绪低沉不想说话不愿沟通,只要开腔,且为了能让识别率更准确,嗓门会放大,那么心情都会立马从消极转变为积极。
如果确实是自己做的不好,大方承认并接纳之,找到自己可以改进的地方,并付诸行动。事实就是这样的,昨天的我是傻b,正说明了我在持续进步,现在收到了可进步的信号,就是值得开心。
如果是自己对事实的加工错误,细细梳理认知,找到可能的死结,记录之。这种认知上的死结通常不会一次就消散,而一次又一次的分析和记录会强化纠偏的效果。抱着一次就纠偏的心态,反而会承担过多的精神压力。
有时我们会误解自己在意的人讲出的话。人家本意不是那样的,但我们自己敏感了,在意可能导致害怕,越是害怕越是来。—— 你越是害怕某人不认可你,越是容易误读某人给你的信号成不认可。自信点咯,小姑娘。
用理性和希望来唤醒具备建设性的感觉模块以及相应的行为。
5、分心
我是不是最近接触到的信息过杂过乱让自己分心,或者某条无价值的言论让自己凌乱?
关我屁事?关你屁事?判断一下这些信息是否具备长期价值。决定如何精简信息输入,或者切换信息来源,让自己有限的好心情聚焦在更优质的信息来源上。
我也曾经把此类情境视为非暴力沟通的训练场。来吧,你说什么,我都和颜悦色。
总之,要么躲,要么战。皆可。真的,皆可。没有谁说一定要选择战,或一定要选择躲。
6、认知行为失调
我是不是存在着一些行为认知失调的状况?比如:
减脂期间,明知道不应该多吃,还是不小心吃了过量的水果。
时间紧张时,明知道要把时间拿来做其它事,依然不小心花数小时刷短视频或时政热点?
认为某个 todo 需要尽快保质完成,却总是行动不起来,再三想要去做却总也没开始做?
要么接受。如果这类事是长期投入,它肯定会抹平短期损耗。心平气和地。
要么正视。自己的行为背后掩藏了哪些未被满足的需要?比如不小心去刷短视频或时政热点,是背后的疲乏感被忽视了吗,是已经很久没有放松自己了吗?然后决定是否重新选择优质的休闲方式,并去好好放松。
要么硬刚。立即开始做这件事,带着游戏的心态全程观察自己的反应……这也很有趣,对吧?如果理解不了,那就了解一下正念冥想如何让我们接纳痛苦吧。—— 反正,每天最多只吃掉一只恶心的青蛙。
7、成就感不足
是不是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获得强烈的成就感?
其一,处置琐碎和重复。
我是一个需要成就感的人,总是在做琐碎的事情,总是重复地日常执行,会让我的成就感会越来越低,而且它衰减的很快。我需要一个特定的事情去突破它,才会产生更强的成就感。
我曾经采用的做法是,停止执行日常重复性的行为,导致一些值得长期积累的事情就此中断。更好的策略是,选取一个时间段来总结这种重复投入所积累的效果,从中收取成就感;而阶段梳理,把碎片放入到一个更成体系的框架中,能唤醒更大的能量。
其二,啃下最不愿意啃的todo
有一个比喻,挺恶心的,但很有用,大意是说,每天我们都应该硬着头皮啃下一块最不愿意做却应该做的事情。每天的三件要事是三颗土豆,而那件难啃的,就好像一只聒噪的青蛙。绝大多数我们一再拖延又不能舍弃的todo,事实证明总是消耗不了多少精力或时间,但长期拖延反而持续debuff,损耗不容忽视。
如果每天确保达成三个结果,那么其中一个用来啃这种不想做却应该做的事情,并不算为难自己,毕竟还有67%的空间给到自由选择。不亏啊。达成这种挑战,很有成就感的呀。
8、孤独或缺少关爱
一定会有某个时刻,突然感到孤独或是想要很多的关爱。那就暂时放下琐事,和家人们好好相处,或者找一天和另一半单独相处吧。
以上。
每次梳理,都是把碎片化的信息整合归纳到自有框架的过程。每次梳理,都在为下一次的框架升级做好准备。
本文于「新作」首发并上链存证
https://zuopin.xin/posts/005618a0e9cfb81fe7d2a38e623fa945e23668ad9b330e366adad84816e3053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