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一老师讲《伤寒论》2021-10-31日课
结一老师讲《伤寒论》2021-10-31日课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晚上好,我们今天晚上继续进行伤寒论课程的学习。
我们去看第67条的条文: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我们之前已经学过伤寒病在表时,当用发汗之法解之,若吐若下,这个吐法和下法属于一种误治,误治之后,造成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表证未除,所以气上冲胸,体内的水饮上犯,故导致心下逆满,起则头眩。脉沉紧为里有寒饮之象,就是体内有寒饮,表证虽然未解,亦不可再发汗,若继续发汗,就会激动体内的水饮,导致身体出现阵阵摇的情况,这个时候用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条纹当中的伤寒,在这里指的是太阳病伤寒证。我们之前已经学过,太阳伤寒证,当用麻黄汤主之,太阳中风要用桂枝汤主之,而这个太阳伤寒病在表,正确的方法是解表,这里用了一个吐法和下法,均属于一种误治,误诊误治之后,引起了一系列的不良的反应。条文当中的心下指的是胃脘部。逆满,气逆导致中满,这是因为用了吐法和下法之后,导致体内正气虚了,邪气往里面传,邪气内陷就会出现这个情况。气上冲胸是误用了吐法和下法之后,表证未解,正气未衰,而上冲与外邪争斗出现的一种自卫的反应。脉沉紧,因为体内有水饮,所以会有一个脉沉紧的脉象。起则头旋眩晕,甚至眼前发黑,乃因为吐下之后体内正气虚,出现了这个停水里饮,伴上冲的气上升到头部,引起了头眩晕的症状。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医案去加强一下对条文的理解。
第一个医案来自清朝的名医叶天士的《临证指南医案》一书。有一个酒客,即爱平常喝酒的人,脾胃阳微,脾胃阳气比较微弱,一到下午阴气渐漫时胃脘就出现了微痛,不饥,没有饥饿感,服用了一些苦降重坠辛燥的药之后更加不适。叶天士给他看诊之后,用了苓桂术甘汤。这个后面没有写服药之后效果怎么样,但是应该是有效的,这是方证对应的一个例子。
第二个医案,来自于胡希恕老师的弟子冯世纶教授的。刘某,女,19岁,两个月来,耳鸣耳聋,耳鸣时伴有头眩晕,舌苔白,脉沉细。冯教授断为水饮上犯之证,与苓桂术甘汤。处方:桂枝十克,茯苓18克,苍术十克,炙甘草六克,服用八剂后耳聋好转,头已不晕,耳鸣大有好转。原方增桂枝为12克、茯苓24克,又服用六剂。这个方子也是一个小方,只有四味药,但是效果不错,冯教授的医案,一开始用的这个分量不算大,只有桂枝十克,茯苓18克,苍术十克,炙甘草六克,服用八剂之后,这个头不晕,耳聋好转,耳鸣大有好转,后面把桂枝增加为12克,茯苓24克,又服用了6剂之后就痊愈了。
第三个医案,来自于刘渡舟刘老的。陆某,男,42岁,形体肥胖,患有冠心病,心肌梗死,而住院抢救两个多月未见明显的功效,症状仍然表现为心胸疼痛,心悸气短,多在夜晚发作,每当发作之时,自觉有气上冲,咽喉感到气息窒塞,有时憋气而周身出现冷汗,有濒死感。颈旁之血脉又随气上冲,心悸而胀痛不休,视其舌水滑欲滴,切其脉沉弦,辩为水气凌心,心阳受阻,血脉不利之水心病。处方:茯苓30克,桂枝12克,白术十克,炙甘草十克。此方服用三剂后,气冲得平,心神得安,诸症明显减轻。但这个脉有一些带结的现象,而且患者表现出畏寒肢冷等阳虚的症状,乃于上方加附子九克,肉桂六克,服用三剂后,手足转温而不再恶寒,然而心悸气短尚未痊愈,再于上方中加入党参、五味子各十克,连服六剂,诸症皆愈。这也是一个非常成功的一样啊。一开始用了这个苓桂术甘汤,后面加了附子与肉桂,党参和五味子,是一个非常好的医案。
其实苓桂术甘汤证,在临床上也是比较常见的,非常的常用,是一个非常好用的方子,我在我的公众号也分享过,我把它发出来,大家有空也可以看一下。
好,今晚的课程到此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