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成语”[“语音+文字”](八)国士无双

国士无双

一、成语

[国士无双]指一国独一无二的人才。国士:国中杰出的人物。无双:没有第二个,即唯一。

二、故事

“国士无双”这个成语,在袁隆平逝世之后使用频率相当高;一般讲到袁隆平,都会用到这个成语。这个成语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是萧何向刘邦推荐时的对他的评价。故事比较长,要从头说起。

韩信确实是“国士无双”,但他的成长与成名,却颇为坎坷。首先是年轻时颇为可怜。他家贫又没有一技之长,连官府谋个差事都没有可能,曾长期到南昌亭长家混饭吃,致使亭长妻子躲着他在卧室吃早饭;淮阴屠中少年也欺负他,让他受胯下之辱;好在有个漂洗绢丝的漂母,看他可怜,常赐饭给他吃。其次是杖剑从军以来不受重用。他先在项梁手下,却“未得知名”;后在项羽手下任郎中,但他的谋略也不被采纳;刘邦入汉中,他背楚归汉,仅任一接待来客的小官连敖,仍“未得知名”;还因犯法差点被杀,好在他胆大机智,滕公免他一死,然后向刘邦推荐,却仍只担任个治粟都尉,仍“上未之奇”;甚至萧何对他大为赏识,多次推荐,刘邦也没有重视他。他的转机源自于他的逃亡,源自于“萧何月下追韩信”。滕公和萧何的推荐,仍未引起刘邦的重用,韩信想另投他主。他的逃亡,立即引起萧何的恐慌,来不及汇报便追韩信去了。萧何的忽然消失,又引起了刘邦的恐慌,如失左右手。一两天后,萧何回来,刘邦是“且怒且喜,骂”萧何道:“你逃跑,为什么!”韩何称自己不逃跑,是追逃跑的人;刘邦问追谁,萧何说韩信,又引来刘邦不信任的大骂:“几十个将领逃跑,你都不去追,你追韩信,谁信!”萧何于是说出了韩信是“国士无双”这个成语:“其他将领容易得到,至于韩信,他可是'国士无双’!如果您满足于当汉中王,用不上韩信;如果要争天下,没有韩信的帮助,是办不成的。这就看你有怎样的打算了。”刘邦当然不满足于汉中王,沉思过后改口道:“为了你,我让他当将军。”萧何说:“当将军,韩信一定不会留下来。”刘邦说:“让他当大将军!”萧何说:“好!”刘邦想立即叫韩信任大将军。萧何说:“大王您向来傲慢无礼!现在拜大将像呼唤小孩子一样,这就是韩信离开的原因。您要真心授予,必须选一个好日子,然后你要斋戒,设置拜将台,各项礼仪必须周到,才可以。”刘邦答应了。搭拜将台时,军中士官都以为自己将授予大将军一职,等到举行仪式,才知道是名不见经传的韩信,大家都惊讶无比。

韩信授予大将军一职后,接着是与刘邦讨论天下大势。韩信先分析了项羽的强大,同时指出他的三点不足,再向刘邦建议了三条建议,最后指出先夺关中再东进的策略——这之后,刘邦就是沿着韩信的策略布局楚汉之争,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韩信的“隆中对”

三、评析

刘邦能任用韩信,表现出他对萧何的绝对信任。韩信由楚而汉,一直默默无闻;滕公、萧何推荐,也引不起刘邦的重视,可见他与刘邦不相生。但是当萧何不辞辛劳地追韩信后,他感觉到韩信必有过人之处,否则不会引起萧何如此地重视。就凭“萧何月下追韩信”这一举动,他相信韩信是有才华的,于是说出“吾为公以为将”“以为大将”的话,同时按萧何的要求“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完全是冲着对萧何的信任而来,颇有点下赌注的意味——毕竟,“自以为得信晚”,是后面与韩信交谈之后才发现的。这是我们要注意的第一点。

第二,萧何对刘邦的重要性与刘邦的痞性在这段文字中表现得很突出。一传出萧何逃跑了,刘邦是“大怒,如失左右手”。萧何回来,刘邦是“且怒且喜”,同时“骂”萧何——太史公的文笔真妙,此处不是“喜”,而是“且怒且喜”,抓住了刘邦高兴又气愤的心理,把人物复杂的心理表现出来了;而明明是“喜”,对萧何说话又是“骂”“复骂”,其痞性何其传神;尤其“骂”的那句“若亡,何也?”将“何也”放于句末,“若亡”居前,其急切如闻在耳。面对萧何入情入理地述说得韩信于争天下的重要性,刘邦在言语与气势上是一步步后退;先是“安能郁郁久居此乎?”,再是“吾为公以为将”,再是“以为大将”,再是对“择良日,斋戒”等“许之”。由开始的咄咄逼人,到后面的唯萧何言语是听,都是对萧何无比的信任,都是因为萧何对刘邦的重要性。

如此信任底下大臣,唯大臣言是听,似乎只有鲍叔牙与齐桓公。齐公子小白立为桓公后,发兵攻打鲁国,想要借此杀掉逃在鲁国、曾辅佐公子纠、向自己射箭、射中衣钩的管仲。鲍叔牙说:“我很幸运跟随您,您最终还是继承了齐国的王位。您现在是齐王,我的能力有限,不能让您更进一步。如果您仅满足于把齐国治理好,有高傒和我就可以了;如果您欲称霸天下,非得有管仲来辅佐您不可。管仲能力强,他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可以称霸。”齐桓公采纳了鲍叔牙的意见,把管仲从鲁国迎回,任他为大夫,管理国政。果然如鲍叔牙所言,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成为了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建立了赫赫功勋。齐桓公为何任用管仲?完全是对鲍叔牙的信任。要知道,管仲辅佐的公子纠,是与齐桓公一起争齐王的劲敌;同时,管仲可是亲自将箭射向齐桓公,并且射中了衣钩,齐桓公装死才躲过一劫。从这两个方面说,齐桓公都有杀死管仲的足够理由,而齐桓公不仅免了管仲的罪,而且任为国相,这是对鲍叔牙多大的信任——这种信任远比刘邦对萧何的信任要深得多。

韩信与萧何的关系,远不如管仲与鲍叔的关系。韩信为大将军,萧何有推荐之功;但韩信为楚王时,被人污告谋反,刘邦用陈平计谋生擒韩信,没有任何文字记载萧何为韩信说句话;韩信准备与陈豨一同谋反,吕太后用的是萧何的计策将韩信骗到长乐钟室然后将其杀害。萧何于韩信只有荐才之恩,而无朋友之谊——对萧何来说,韩信仅有才,是刘邦夺取天下的工具而已。相较于管仲说的“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相差何其远。所以,自古就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话流传。

本段文字,除“国士无双”外,还涉及到“萧何月下追韩信”“管鲍之交”“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等成语俗语,这也是我们阅读时要注意的。

四、原文

一、萧何月下追韩信

及项梁渡淮,信杖剑从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未得知名,为连敖。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说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

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史记·淮阴侯列传》

二、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

桓公之立,发兵攻鲁,心欲杀管仲。鲍叔牙曰:"臣幸得从君,君竟以立。君之尊,臣无以增君。君将治齐,即高傒与叔牙足也。君且欲霸王,非管夷吾不可。夷吾所居国国重,不可失也。"于是桓公从之。乃详为召管仲欲甘心,实欲用之。管仲知之,故请往。鲍叔牙迎受管仲,及堂阜(fù)而脱桎梏,斋祓(fú)而见桓公。桓公厚礼以为大夫,任政。

——《史记·齐太公世家》

三、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鲍叔牙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史记·管仲列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