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73杜甫五律《有感五首》读记
杜甫五律《有感五首》读记
(小河西)
此组五律作于广德元年(763)初冬,时杜甫奔走于梓州、阆州间。杜甫知道:安史之乱虽结束,但“幽蓟余蛇豕”。袁晁之乱也已平定,但各地局部动乱不断。朝廷派往吐蕃和谈使者至今未归。吐蕃正在入侵陇右一带。杜甫尚未听到吐蕃入侵长安、代宗逃难陕州消息(或尚未发生)。此组诗即针对上述复杂局势,以诗的形式表达看法。这是一组政论诗。
将帅蒙恩泽,兵戈有岁年。至今劳圣主,何以报皇天?
白骨新交战,云台旧拓边。乘槎断消息,无处觅张骞。
皇天:天,苍天。《尚书-大禹谟》:“皇天眷命,奄有四海,为天下君。”《骢马》(唐-杨炯):“风霜但自保,穷达任皇天。”
云台:汉宫中高台名。汉明帝因追念前世功臣,图画邓禹等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后用以泛指纪念功臣名将之所,也借指名将。《少年行》(唐-王维):“汉家君臣欢宴终,高议云台论战功。”
拓边:开边。《寄平原颜太守》(唐-高适):“上将拓边西,薄才忝从戎。”《前出塞》(杜甫):“君已富土境,开边一何多。”
乘槎、张骞:典“张骞泛槎”:《岁时广记》卷27《荆楚岁时记》:“汉武帝令张骞使大夏,寻河源,乘槎经月,而至一处,见城郭如州府,室内有一女织,又见一丈夫牵牛饮河。骞问曰:'此是何处?’答曰:'可问严君平。’织女取搘(zhī)机石与骞而还。”(张骞出使大夏寻河源,借指李之芳出使吐蕃。)
大意:将帅们深蒙皇上恩泽,而战乱却持续多年。至今仍劳皇上操心,你们何以面对苍天?今天于吐蕃交战处的累累白骨,就在昔日功臣们开拓的疆土之边。朝廷出使吐蕃使者消息断绝,何处寻找今日之张骞?
诗意串述:首章责“将帅”。应是听闻吐蕃陷陇右及李之芳出使吐蕃未归消息后有感而作。安史之乱刚结束,陇右又陷吐蕃。昔日开边之地重燃战火。出使吐蕃使者被扣留。杜甫感叹:当年拓边,将帅们都很积极。今日御敌,咋这个熊样?(杜甫对当年过度开边有意见。参读杜甫《前出塞》。)【参阅:《旧唐书-代宗本纪》广德元年:“秋七月…吐蕃大寇河、陇,陷我秦、成、渭三州,入大震关,陷兰、廓、河、鄯、洮、岷等州,盗有陇右之地。”《资治通鉴》广德元年四月:“辛丑,遣兼御史大夫李之芳等使于吐蕃,为虏所留,二年乃得归。”】
幽蓟余蛇豕,乾坤尚虎狼。诸侯春不贡,使者日相望。
慎勿吞青海,无劳问越裳。大君先息战,归马华山阳。
幽蓟:幽州、蓟州。《夏日叹》(杜甫):“浩荡想幽蓟,王师安在哉。”《猛虎行》(李白):“一输一失关下兵,朝降夕叛幽蓟城。”
蛇豕(shǐ):长蛇、封豕。喻贪残害人者。(封:大。)《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杜预注:“言吴贪害如蛇豕。”《晋书-乐志上》:“蛇豕放命,皇斯平之。”
青海:此时青海已被吐蕃占据。
越裳:古南海国名,地接交趾。《汉书平帝纪》:“元始元年春正月,越裳氏重译献白雉一,黑雉二,诏使三公以荐宗庙。”此借指南诏。天宝年间南诏叛唐。
大君:天子。《周易-师》:“大君有命,开国承家,小人勿用。”孔颖达疏:“大君,谓天子也。”《和户部岑尚书参迹枢揆》(唐-沈佺期):“大君制六合,良佐参万机。”
华山阳:《尚书-周书-武成篇》:“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汉孔安国传:“山南曰阳,桃林在华山东,皆非长养牛马之地,欲使自生自死,示天下不复乘用。”《古意》(南宋-杨冠卿):“归憩华山阳,谈笑静甲兵。”
大意:幽蓟诸镇的安史余孽如长蛇封豕、国内各地还有虎豹豺狼。他们春时不向朝廷贡纳税赋,朝廷反倒要经常遣使去慰问探望。千万别再到青海与吐蕃开战,也无劳问罪对南诏(越裳)。大唐君主应先息边境战争,然后放马华山之阳。
诗意串述:次章建议“先息战”。前二联写内忧。幽蓟还有“蛇豕”,全国到处虎狼。诸侯不纳春贡,朝廷忙于安抚。后二联写建议。不要与吐蕃争夺青海,也不要顾及南诏。请皇上赶紧息战归马南山。(杜甫乃诗人,其治国安邦建议是否正确另当别论。)
洛下舟车入,天中贡赋均。日闻红粟腐,寒待翠华春。
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洛下:洛阳。天中:天地之中,指洛阳。《史记-周本纪》:“成王在丰,使召公复营洛邑。…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焉。”《扈从出长安》(唐-沈佺期):“西宾让东主,法驾幸天中。”《明河篇》(唐-宋之问):“洛阳城阙天中起,长河夜夜千门里。”
红粟:指因为储藏过久而变红的陈米。《汉书-贾捐之传》卷64:“太仓之粟红腐而不可食。”唐颜师古注:“粟久腐坏,则色红赤也。”
翠华:以翠羽为饰的旗帜或车盖;借指御车或帝王。《上林赋》(汉-司马相如):“建翠华之旗,树灵鼉之鼓。”李善注:“翠华,以翠羽为葆也。”《九日侍宴乐游苑》(梁-沈约):“虹旌迢递,翠华葳蕤。”
金汤:金城汤池。《汉书-蒯通传》:“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颜师古注:“金以喻坚,汤喻沸热不可近。”后以谓城池、阵地坚固异常。《上元怀古》(唐-李山甫):“尧行道德终无敌,秦把金汤可自由?”
俭德:《周易-否》:“君子以俭德辟难。”孔颖达疏:“言君子于此否塞之时,以节俭为德,辟其危难。”《尚书-太甲上》:“慎乃俭德,惟怀永图。”孔传:“言当以俭为德,思长世之谋。”
大意:洛阳居全国中心,舟车便利,四方入贡赋税路程平均。常听说国家粮仓堆满了腐败的粮食,贫寒的百姓正翘首等待皇上带来温暖如春。巩固政权不能只着眼于城池坚固,根本还在于不断制度革新。只不过皇帝要躬行俭德,要知盗贼本来也是皇帝臣民。
诗意串述:第三章建议“行俭德”。前二联写国家现状。去年洛阳收回后,由于其地理条件,再次成为“贡赋”中心。一方面听说洛阳粮仓“红粟腐”,一方面是百姓天寒盼望“翠华春”。后二联写建议。国家长治久安非靠“金汤固”,而是要不断推出新举措。说来也简单:就是要“行俭德”。皇上“行俭德”,百姓感到“翠华春”了,谁还造反呢?要知“盗贼本王臣”啊。(杜甫或真是这么想的。)
丹桂风霜急,青梧日夜凋。由来强干地,未有不臣朝。
受钺亲贤往,卑宫制诏遥。终依古封建,岂独听箫韶?
丹桂:常绿灌木,花橘红,香味浓。《五言春日侍宴…》(隋-高士廉):“水映红桃色,风飘丹桂香。”《有木》(唐-白居易):“有木名丹桂,四时香馥馥。”
青梧:梧桐。树皮色青,故称。《秋夕》(南朝宋-鲍照):“紫兰花已歇,青梧叶方稀。”
强干:强干弱枝。喻削减地方势力,加强中央权力。《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而汉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临,秉其厄塞地利,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矣。”《后汉书-光武帝纪》:“强干弱枝,所以为治也。”
授钺(yuè):大将出征,君主授以斧钺,表示授以兵权。《孔丛子-问军礼》(汉-孔鲋):“天子当阶南面,命授之节钺,大将受,天子乃东向西面而揖之,示弗御也。”《三国志-吴志-陆抗传》:“纣作淫虐,而周武授钺。”《塞北》(唐-沈佺期):“将军朝授钺,战士夜衔枚。”
亲贤:此指亲中之贤者。《晋书-简文三子传》:“道子亲贤莫二,宜正位司徒。”《命赵王系充天下兵马元帅诏》(唐-李亨):“是知靖难夷凶,必资于金革;总戎授律,实仗于亲贤。”《授奉节君王适天下兵马元帅制》(唐-李豫):“国之大事,兵马为先。朝有旧章,亲贤是属。”
封建:封邦建国。古代帝王把爵位、土地分赐亲戚或功臣。《左传》:“分茅列土,亲贤并建。”注:“亲贤,同姓也。”
卑宫:简陋的宫室。《魏都赋》(晋-左思):“鉴茅茨于陶唐,察卑宫于夏禹。”此处“卑”作衰弱解:《国语-周语》:“王室其将卑乎?”
箫韶:舜所制的乐曲;亦泛指优美的音乐。《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秋旱方甚》(宋-陆游):“钧天九奏箫韶乐,未抵虚簷泻雨声。”
大意:遇到急风严霜,丹桂仍然常青,而青梧一天就会谢凋。从来王朝强大时,从没有藩镇不朝。授以兵权的亲贤要亲自前往,皇上以诏书遥控毕竟太遥。终归要采用古时的封建之制,岂只是在宫中享受“箫韶”?
诗意串述:第四章建议“封建”。前二联写要“强干弱枝”。像丹桂不怕风霜,只要朝廷强大,从来就没不朝之臣。后二联写建议。杜甫说强干弱枝的办法是“依古封建”。具体一是要“授钺亲贤”(如授钺皇子);二是要“往”。肃宗代宗其实都是授钺皇子的,但皇子并不前往而是留宫中。杜甫认为如亲贤不“往”,单靠“卑宫制诏”控制,那就太“遥”了。杜甫的“依古封建”,其实就是授钺皇亲,皇亲要亲“往”。这样才能真正“强干”。治国安邦岂能只在宫中“听箫韶”?(授钺皇亲并前“往”就强干了吗?杜甫一家之言。)
参阅:《为阆州王使君进论巴蜀安危表》(杜甫):“必以亲王委之节钺,此古之维城磐石之计明矣,陛下何疑哉?在近择亲贤,加以醇厚明哲之老,为之师傅,则万无覆败之迹,又何疑焉?”
胡灭人还乱,兵残将自疑。登坛名绝假,报主尔何迟?
领郡辄无色,之官皆有词。愿闻哀痛诏,端拱问疮痍。
残:剩余。例如:残香;残雪;残羹;残阳。
登坛:登坛拜将。《送严黄门拜御史大夫再镇蜀川兼觐省》(岑参):“授钺辞金殿,承恩恋玉墀。登坛汉主用,讲德蜀人思。”
假:假节。假以符节。持节。
领郡:领导州郡;州郡领导。《赠处州段郎中》(唐-方干):“幸见仙才领郡初,郡城孤峭似仙居。”《思往喜今》(唐-白居易):“谪居终带乡关思,领郡犹分邦国忧。”
之官:上任;到任之官。《汉纪-成帝纪》(汉-荀悦):“秋七月,有星孛于东井,时谷永为北地太守,方之官。《哭王彭州抡》(杜甫):“之官方玉折,寄葬与萍漂。”
哀痛诏:广德元年冬至次年春代宗有自责之诏。见《杜甫五律“收京三首”读记》
端拱:正身拱手。指庄重有礼;指帝王庄严恭敬临朝。《庄子-山木》:“颜回端拱还目而窥之。”《魏书-辛雄传》:“端拱而四方安,刑措而兆民治。”《重幸武功》(唐-李世民):“垂衣天下治,端拱车书同。”
疮痍:创伤;喻灾害困苦;指困苦的民众。《抱朴子-自叙》(晋-葛洪):“弟与我同冒矢石,疮痍周身,伤失右眼,不得尺寸之报;吾乃重金累紫,何心以安?”《盐铁论-国疾》(汉-桓宽):“然其祸累世不复,疮痍至今未息。”《乱离》(唐-孟郊):“天下无义剑,中原多疮痍。”
大意:安史之乱已结束但人心仍乱,残兵之将满心疑虑。登坛拜将时都曾授以符节,报答君主为啥还有迟疑?领郡的地方官常感失落,到任时也颇有怨词。希望能听到皇上哀痛诏,严肃恭敬地修复战争创伤抚恤穷苦百姓。
诗意串述:第五章建议下“哀痛诏”。前三联写将帅授权。安史之乱结束,但皇上与将帅相互猜疑。(最典型的是仆固怀恩与朝廷的相互猜疑。杜甫认为是“将自疑”。)这些大将登坛拜将时都是“假节”(持节的节度使),报主为啥还有迟疑?这里涉及到唐朝的节度使制度。节度使往往兼任所在州行政长官,并管理若干州,权力很大。导致许多州刺史等地方官“辄无色”、“皆有词”。杜甫在阆州、梓州与这些地方官接触较多。杜甫可能认为节度使权力过大。末联建议皇帝下“哀痛诏”,建议皇上严肃认真的“问疮痍”。
这五首诗应合读。整组诗写对治国安邦之建议及感想。首章涉及“开边”。对天宝年间的开边杜甫有过微词。当年所开之边现在又成战场。当年边将开边很积极,今天的将帅呢?二章涉及“息战”。当时吐蕃所侵之地大多是当年玄宗开边之地。杜甫认为无论是吐蕃还是南诏,暂时都要息战。要先解决国内问题。因国内还有“蛇豕”和“豺狼”。三章建议“行俭德”。国内还有“红粟腐”百姓寒的问题。杜甫认为长治久安不能靠金汤固,而是要“行俭德”。四章建议“封建”。也就是皇亲不仅要挂帅还要前往。杜甫认为皇亲挂帅并亲往,可以强干弱枝。末章写到节度使制度。杜甫认为节度使权力太大,州郡之官有意见。总之杜甫一口气提了很多建议。归结起来,杜甫认为皇上最好下个“哀痛诏”,该认真严肃地面对这个满目疮痍的国家了。这首组诗从责将写起,收于“望闻哀痛诏”。(在几个月后写的《收京三首》中,杜甫听闻代宗“哀痛诏”后,激动地“沾洒望青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