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点】电影《芳华》观后感--在善变的世界里,专情本分的活着

       近日各大影院热播的冯小刚导演的电影《芳华》上映两日票房破2亿。然看完电影我久久不愿离开座椅沉浸在影片中。我迷惑这个电影的过于现实,最终的结局不是皆大欢喜而是让人心痛,遗憾,惋惜,并为之带来深深的思考和人性的考量。
       电影在锣鼓齐鸣歌舞升平中开始,在平静的站台长椅上结束。136分钟的电影,讲述了:主人公刘峰是个活雷锋,是个积极向上的进步青年,他的好,好到毫无瑕疵。每次从北京回来,给战友们带大包小包一大堆。文工团的猪跑了,厨师第一个来喊的就是他,仿佛他就应该去帮忙抓猪,关键是他也是真的心甘情愿地去干,并主动掏猪粪。战友结婚贫穷买不起沙发,他熬夜自己打制沙发。当所有人嫌弃女主人公何小萍有异味不愿意配合跳舞,他主动要求自己和何小萍一组。
      后来抗洪扭伤了腰,他又主动成了文工团的维修工,本来他有机会可以去进修进修,进修完就升一级,他拒绝了,把名额让给了别人。这一切都因为他爱着文工团里的一个人--丁丁。但就在他向深爱着的丁丁表白时,被人撞见诬陷他,丁丁为了自保也和别人说他是流氓。在那个年代他所有的好,瞬间变成了“不要脸的流氓”,他被迫下放连队,并且上了战场。在对感情绝望后,他想的是最好能壮烈牺牲,这样他的事迹就会被写成歌曲,自己爱的人---丁丁歌唱时就能想起自己的爱。
       最终他没有成为英雄,却丢掉了自己的一条胳膊,后来流落街头被联防随意讹诈。他家里的女人因为嫌弃他,跟一个开长途车的人跑了。在别人问他过的好不好的时候,他说:要看跟谁比,跟躺在坟墓里的战友比,自己已经是很好了。
      看到这里我想问:这是一个好人的成功还是失败?是那个时代造就的?还是那样的团队僵化的思想造就的?一个因战斗成了残疾的战斗英雄沦落成这样。刘峰尽自己所能帮助每个人,每个人却都把这当做理所应当。他所有的好,只因为一次向所爱的人表白都成为了众人嘲笑 ,排挤的话题。他越是个好人,命运却并没有善待他,在现实里的他却跌跌撞撞,鼻青脸肿。乃至连维持生活都这么艰难。
     再说女主角何小萍,何小萍的一出场就引来文工团战友的嘲笑。何小萍因“不良习气”屡次遭到文工团女兵的歧视与排斥。她常年压抑的性格,要强。让其成为一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刘峰走后,她不再努力练习舞蹈,甚至女教练让她演主角她都不屑。后来,被下放到前线的何小萍成为英雄模范,而她却因接受不了突然的命运转变而变成精神病人。在文工团要解散最后一次汇演时,医生带她来观看,何小萍在草地上的一个人翩翩起舞,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
      看到这里,我不能理解导演和编剧为什么不让她精神恢复正常清醒过来,去融入那个舞台和战友同跳最后一场舞。给剧情人物及观众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因为我们为她承受的不公和战友们对她的不相容而鸣不平。思索很久我明白了,这是导演和编剧最现实和直接的表达手法。生活本就是现实的,没有那么多皆大欢喜,这也符合情理。着重体现和表达是何小萍长期压抑精神的一种宣泄或者觉醒。集体与个人之间非常冰冷的关系表达,正因为这种结局才让观众引起思考。


       电影的另一大亮点:刘峰的“雷锋”似的好,只有一个人能懂,就是被人不断欺负和当做笑话的何小萍。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珍视善良。在刘峰被当做流氓,所有人都排挤他的时候,只有何小萍光明正大去他的房间里看他。并且在楼下大喊:你明天走的时候,我送你。她的这一行为也没有得到善待,很快被调离文工团去做了护士。在前线屡次抢救重伤战士,成了战斗英雄,因为重大的心理反差,有了精神疾患。这时刘峰来看望她,何小萍望着她,满眼的陌生,而刘峰转过头泪流满面。此相逢,已成陌生。这是对那个特定的年代一份特殊的相依的情感依托,是一种升华了的情感。
      多少年后,再相聚,风华已不再。刘峰,何小萍在车站的一条座椅上相遇。何小萍说出了:“当年想说的话:你可以抱抱我吗?”刘峰搂过了何小萍的肩头 ,他们很安静,也很平和 ……
        电影结束了留给了观众太多唏嘘,太多人性的考量,太多思索......电影里两个主人公都是极其善良 ,能包容他人,帮助他人,并积极向上的进步青年,然结局令人心疼,令人遗憾,令人憎恶那个不团结,没有正能量的集体,也许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的缩影。善良到底是什么?在善变的世界里是否要专情认真的活着?爱情到底该是什么样子,为自认为轰轰烈烈的爱情,刘峰却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生活最相宜模式其实就是选择善良。不管外界怎么变,选择了善良内心安然,处惊不变。在浮华喧嚣过后,依然守得住良善,守得住本分,善待他人,善待生活,平静,相依安度一生。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