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赏析(12)平天下之民心为重
《大学》赏析(12)平天下之民心为重
【原文】
《诗》(《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云:“乐(音lè,快乐,喜悦)只(只:语助词)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音hào ),好(好:音hào)之;民之所恶(恶:音wù),恶(恶:音wù)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诗》(《诗经·小雅·节南山》)云:“节(高大)彼南山,维石岩岩(岩岩:险峻的样子)。赫赫师尹(师尹:太师尹氏。太师是周代三公之一),民具(具:通“惧”)尔(尔:你)瞻(瞻:瞻仰,仰望)。” 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偏颇),则为天下僇(僇:音lù,通“戮”,杀戮)矣。
《诗》(《诗经,大雅·文王》)云:“殷之未丧师(师:民众),克配(能够符合。克,能够。配,符合)上帝。仪(通“宜”)监(监,鉴戒)于殷,峻(大)命不易(不易:指不容易保有)。”道(言说)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译文】
《诗经》说:“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啊,是老百姓的父母。”老百姓喜欢的,他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他也厌恶。这样的国君就可以说是老百姓的父母了。
《诗经》说:“巍峨的南山啊,岩石耸立。显赫的尹太师啊,百姓都仰望你。”统治国家的人不可不谨慎。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
《诗经》说:“殷朝没有丧失民心的时候,还是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的。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就是说,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评析】
本章的主题是“治国平天下”,第一节讲絜矩之道,强调为政者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今天讲第二节,指出为政者奉行絜矩之道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要以民心为己心。作者引用《诗经》中的三篇文献,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民心对于国家政权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篇,引自《诗经·小雅·南山有台》:“乐只君子,民之父母。”国君以身作则的示范作用应当体现在哪里呢?就是要做一个“乐只君子”,也就是使人心悦诚服的国君。怎样做到这一点呢?就是要以民心为己心,“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老百姓喜欢的,自己也喜欢;老百姓厌恶的,自己也厌恶。这样的国君才能赢得老百姓的真心拥戴,才能称的上“民之父母”。在先秦时代,儒、法、道各家在如何治理国家上,尽管有许多针尖对麦芒的观点,但是在治国必须以民心向背为本这一点上,却达成了共识。《管子·牧民》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老子·第四十九章》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这些观点与《大学》的观点如出一辙。
第二篇,引自《诗经·小雅·节南山》:“节彼南山,维石岩岩。赫赫师尹,民具尔瞻。”意思是说,为政者的地位非常显赫,就像那巍峨南山上的岩石,高高耸立而又异常险峻一样,处于万民仰望的境地。作者告诫说:“有国者不可以不慎。辟,则为天下僇矣。”正因为如此,为政者的一言一行都要格外谨慎,做到公平公正。稍有偏颇,就会被天下人推翻。这一观点,为历代儒家所继承。荀子把君与民的关系,比喻为舟和水的关系,他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唐朝初年,魏征在和唐太宗议论朝政时,转引荀子的话说:“臣又闻古语云:‘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贞观政要·论政体》)
第三篇,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殷之未丧师,克配上帝。仪监于殷,峻命不易。”诗文的第一句,借用殷商的兴衰史说明,殷朝在没有丧失民心时,能够与上天的要求相符;一旦丧失民心,就走向了灭亡。第二句,语重心长地提醒为政者,请用殷朝作个鉴戒吧,守住天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作者在这里点出了要害:“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得到民心就能得到国家,失去民心就会失去国家。
关于民心的重要性,已是古往今来毋庸置疑的真理。但是纵现历史,往往有许多为政者处于“当局者迷”的状态,一意孤行,违逆民心,导致王朝更迭,江山改姓,自己身败名裂的下场。这些深刻的历史教训,值得牢牢记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