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人生》退休生活(五)
2012年5月14日,应邀出席太原理工大学孔子铜像落成仪式,与老伴李秀真合影。
我在学习研究传统文化中得出如下结论: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马克思主义有许多契合点,从而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营养。
依据这个结论,我想进一步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关系,搜集了许多资料。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的探讨,有种种思路和方法,我赞同“回到马克思和孔子”。为此,我首先对《论语》这部研究孔子及其学说最具权威性和可靠性的文献,用一年多时间进行钻研。2010年12月,又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专著《<论语>札记》。
全书分为三编:第一编,与《论语》有关的成语典故。《论语》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和传承,对于中国人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都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完全可以这样说,如果不学习、不研究《论语》,就不能真正地理解和把握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也不能深刻地探究和感知古代中国人的内心世界。尤其是从《论语》中生发出来的那些千古流传的成语典故,2500多年来一直活在中国人的心中,闪耀在浩如烟海的各类经典、文学作品乃至启蒙读物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穿透力和感染力,是我们学习研究《论语》的鲜活材料。我收集了由《论语》直接生成或经过引申、转化而间接生成的成语典故231例,力求从《论语》的原意和当前人们如何运用这两个方面加以阐释。这些成语典故充分体现了《论语》的精华,是《论语》具有强大生命力、吸引力、影响力的关键所在。我的体会是,抓住这些成语典故,也就找到了学习《论语》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第二编,新解孔子之“四论”。“人学”是孔子学说的精髓,是贯穿《论语》全篇的主线,它所传达给我们的思想、文化信息博大精深。《论语》中孔门师徒反复探讨的问题,是人的真情实感、人的日常生活、人的品行修养、人的道德教化和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总之一句话,是围绕着人之所以为人、人如何才能为人这一主题展开的。我紧紧抓住这个主题,把孔门师徒探讨的问题系统化、专题化,概括为“四论”:即“人生论”、“君子论”、“教化论”和“治世论”,遵循“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的原则和方向,从“四论”对当代人有何启示、借鉴和指导意义的角度进行了新的阐释。这是我学习、研究《论语》的第二个方法。
第三编,争鸣与交流。我学习、研究《论语》的第三个方法,是针对不同观点去研究、探讨、寻找答案。我的《<论语>札记》以单篇文章陆续在有关网站发表后,有些网友提出的观点就很有代表性。从这些意见中可以看出,由于近百年来我们对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进行了长时间的、过于激烈的批判甚至否定,致使好几代人对传统文化知之甚少。有些人甚而至于对孔子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满脑子都是负面影响。近年来随着国学热的升温,这种状况已经有所改变。但是,要完成十七大关于“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任务,依然必须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这一编汇集的,就是我对不同观点的思考和回应。从中可以了解到当前在学术界和广大群众中,在对待孔子、对待《论语》、对待中华传统文化上的不同态度。也可以感受到,弘扬中华文化任重而道远,必须做好扎扎实实的工作。对不同意见的深入交流、探讨和争鸣,将有助于大家进一步形成共识。
我认为,正确对待孔子及其学说,一是要跳出盲目尊孔或粗暴反孔的误区,从孔子社会活动和学术活动的实际出发,从当今社会和现代文明的需要出发,进行科学探讨和深入研究。二是要跳出把孔子的学说与后世儒学混为一谈的误区,既要看到二者的传承关系,又要注重二者的区别。三是要跳出对待诸子之学上的门户之见,按照和而不同的精神,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四是要跳出关起门来搞学问的误区,放眼世界,把孔子及其学说放到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去研究。五是要跳出用今天的标准去衡量和要求古人的误区,既要依托历史,又要立足现实;既要尊重过去,又要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