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

孔子论君子之完美人格——文质彬彬

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他认为,一个完美的君子人格,应当是文与质的恰当配合与协调。然而,现在人们使用“文质彬彬”这个成语,往往是形容人的举止文雅,态度从容不迫,只注重文,而忽略了质,这并不符合孔子的原意。

文与质,是一个品格高尚的君子必须兼而有之的两种素质。所谓“质”,是指人与生俱来的质朴本真的禀赋,是人的真情实感。所谓“文”,是指人在后天所得到的教化,是人的文化素养。一个人如果质多而文少,虽然很朴实,很坦率,但没有文化的熏陶,表现出来就是粗野、鲁莽,就像《水浒传》里的李逵。如果文多而质少,本真的一面太少了,表现出来就是浮华,虚而不实,就像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孔子认为,这两种偏向都是不好的。“文质彬彬”的“彬彬”二字,是形容事物相杂而又适均,在这里强调文与质配合适宜,既有朴实本真的情感,又有高雅的人文修养,从而使人的情感能有所节制、合乎“礼仪”地加以表达,这才算得上一个君子。

有一位卫国大夫不同意孔子的观点,他说:“君子质而已矣,何以为文?”子贡用一个形象的比喻反驳了他,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老师的思想。他说,虎豹之皮和犬羊之皮的区别,就在于它们毛的花纹不同,如果把毛去掉,二者就无法区别了。“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颜渊》)本质和文采,是同等重要的。

重视教化是培养“文质彬彬”的君子的基本途径。学生子夏问“素以为绚兮”这句诗是什么意思,孔子回答:“绘事后素。”素是绘画之前洁白的底子,先有它然后才可以在上面施加色彩。子夏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礼后乎?”(《论语.·八佾》)孔子对他能举一反三大为赞赏,因为人的朴实本真的质就像那洁白的底子,绘画就是施加于其上的文采,就是人的文化素养。朴实本真的质是对人进行教化的基础条件,只有经过教化,才能使人具备“仁”的品德,遵循“礼”的规范,这就是“学文”,包括诗书礼乐的教养、仪态举止的修炼、玄歌雅颂的才艺等等,是对人的天性的文饰。

人与动物在自然本能上是没有多少区别的,即所谓“食色性也”(《孟子·告子上》)。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文化的修养。孔子对当时那种“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论语·述而》)的社会风气深为忧虑,并用毕生的精力教化学生,把他们培养成社会的有用之才。他教育学生要“博学于文,约之以礼。”(《论语·雍也》)具体功课是:“文、行、忠、信。”(《论语·述而》)“文”是指历代的文献,也包括一切知识;“行”是指行为、品德,也包括做事情,干事业;“忠”是对国家、社会、父母、朋友要尽心尽力;“信”是讲信义,重然诺。这四个方面综合起来,就是德才兼备。他最得意的学生颜渊感叹地说:老师的学问如此高深,又善于有步骤地诱导我们,“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论语·子罕》)

孔子关于“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育人思想,为当今社会的人们加强人文修养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标准,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当然,我们今天培养合格的现代化建设人才,不仅要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学习,还要重视社会实践锻炼,引导人们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火热生活之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在为人民、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实现人生境界的升华,绘就出彩的人生。

(0)

相关推荐

  • 【育儿】我和女儿读《论语》

    和女儿选读了<庄子>后,我们选读了<论语>.几乎每个受过中学教育的中国人都知道<论语>里的一些话,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或"学而时 ...

  • 《论语》里的“君子”

    "修养"这个词有种种解释.最早是指道士们的修炼,后来扩展到修身养性.住进深山,清心寡欲,迎晨旭而起舞,对月色而吐纳,意在得道成仙,那是一种修养.克勤克俭,克己奉公,戒骄戒躁,非礼勿 ...

  • 君子:经典里的理想人格丨杂文随笔

    理想人格即完美形象,是人们对于现实人生的规划设计和榜样建构.在中国文化经典中,"君子"代表的是理想人格. 一.<诗经>中的君子是生民树立的人格模范 <诗经> ...

  • 【原创】张金: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孔子的光辉人格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孔子的光辉人格 <论语>读后感 湖南常德市一中  张金 人的生活是有层次的,马斯洛的需要理论就说,最基本的是生理的需要(衣食住行),还有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 ...

  • 再读论语滋味长01

    (一)前言 世间书籍皆是桥梁, 人间众生身处井中. 桥梁有长有短指引人生方向,井口有宽有窄开拓眼界大小. 放眼望,生猛的年代永远是以前而不是现在,因为时间的沉淀让我们有了机会对过往进行生猛的包装解读. ...

  • 再读《论语》:学而第一.16

    再读<论语> 学而第一 十六 子曰:"不患(1)人之不己知(2),患不知人也." [注释] (1)患:忧虑,担心,害怕. (2)不己知:"不知己"的 ...

  • 《论语》新解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该如何理解?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到了新的知识,然后每天去温习,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么?有好友远道而来,不也是一件快乐的事么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精神追求——乐

    孔子论君子之精神追求--乐 人人都追求快乐.然而,追求的境界有高尚与低俗之分,追求的结果有得益与受损之别.这就是孔子告诉我们的"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他说:"乐节礼乐,乐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处世态度——敬

    孔子论君子之处世态度--敬 子路请教老师怎样才能算是一个君子,孔子说:"修己以敬."(<论语·宪问>)他所强调的,就是君子的处世态度.孔子认为,只有修养好自己,而又能敬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独立人格——和而不同

    孔子论君子之独立人格--和而不同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在春秋时代,"和"与"同"是一对哲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至德——中庸

    孔子论君子之至德--中庸 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雍也>)他把恪守中庸之道,视为君子至善至美的品德,并感叹世风日下,这种品德已经长久地缺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立身之基——信

    孔子论君子立身之基--信 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在这里,他提出了学生在家在外的基本行为规范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识——智

    孔子论君子之识--智 孔子说:"多见而识之,知(智)之次也."(<论语·述而>)"知(智)者不惑."(<论语·子罕>)他把见多识广,具有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行——义

    孔子论君子之行--义 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论语·里仁>)"义"即是"宜",指应该做的,合乎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为仁之方——忠、恕

    孔子论君子为仁之方--忠.恕 仁爱之道怎样才能实行?这是孔门师徒反复探讨的一个问题.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论语·里仁>)这个从始至终贯穿于孔学的"道& ...

  • 《经典赏析》孔子论君子之本——孝

    孔子论君子之本--孝 人的品行,是衡量一个人道德面貌的客观标志.孔子学说的一大特色,就是他关于"人品"的论述.他竭力倡导和培养学生的目标,是做一个现实生活中的真君子,反对那种&q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