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国之殇——东汉的羌乱与西州集团的崛起

导言:羌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很早就有文献记载,羌族广泛分布于中国西部,在东汉时期,持续不绝的羌乱使得东汉朝廷元气大伤,也导致了凉州或称西州集团的崛起,最终在羌乱中崛起的西州集团的董卓带兵进京,几乎彻底摧毁了东汉朝廷的统治,那么羌乱是怎么回事?羌乱的原因有哪些?西州集团是如何崛起的呢?

一 羌族与汉羌关系

羌族是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很早就有文献记载。很多史学家甚至认为“羌汉同源”。羌并不是一个单一民族,而是包括许多各不相同的族群。彼此互不统属,也说不上有多大的认同。羌人族群甚多,史载“凡百五十种”。羌人分布很广。关于“羌”的同时期文字记录最早见于商代。殷商甲骨文中记录了大量有关“羌”和“羌方”的活动。甲骨文关于“羌”和“羌方”的记载中,从活动情况看,商代羌之疆域广大,大致据有今甘肃大部和陕西西部、山西南部及河南西北一带,是商王朝“四邦方”之一。著名族群有“北羌”、“马羌”等。其经济生活仍以畜牧业为主。羌人经常成为商朝军队征伐的对象,许多不幸的羌人沦为俘虏,被当做祭品祭祀。后羌人加入周武王推翻商王朝的联军。春秋战国时期,羌族仍然活动于西北广大地区。羌族的游牧色彩非常浓厚,甲骨文中的羌上面就是一个羊头,《说文解字》亦云“羌,西戎牧羊人”也。

甲骨文中的羌

秦汉时,羌人已经发展成众多大小不一的部落,有先零、烧当、卑湳、卑禾、婼、参狼、钟等。在西汉时期,西北地区的汉阳(天水)、金城(兰州)、安定、北地、陇西五郡羌族人口达259990户、1001802人,并逐步内迁,成为西北最具影响的少数民族。羌人在东汉时分为西羌与东羌,西羌是指居住于陇西、汉阳、金城的羌部,东羌指居于安定、北地、上郡、西河等地的羌部。部分羌族吸收了月氏人。在月氏西迁后,留在河西地区的月氏人有一部分逃入祁连山,与当地的羌族杂处,后来被称为“小月氏”。汉武帝击匈奴时归附汉朝,与今青海湟水两岸和甘肃张掖一带汉人共处,从而有湟中月氏胡、义从胡等名称。史载“「敦煌西域之南山中,从婼羌西至葱领数千里,有月氏馀种葱茈羌、白马羌、黄牛羌,各有酋豪,北与诸国接,不知其道里广狭。传闻黄牛羌各有种类,孕身六月生,南与白马羌邻。」”摄于河西地区匈奴的强大压力,许多羌族部落与匈奴来往密切,或者干脆直接附属于匈奴。史载匈奴冒顿单于“破东胡,走月氏,威震百蛮,臣服诸羌”在羌族内部,各部“更相抄暴”“以力争雄”,各部分布相对较为分散,经常互相攻打,可以说一片混乱。

在霍去病夺取河西地区之后,羌人开始走进了汉王朝的视野。为了执行“隔绝羌胡”战略,防止匈奴与羌人再度连接。也为了安抚和管理河西地区的羌人,西汉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设置新郡县以管辖羌人,设置所谓“护羌校尉”,汉武帝元鼎六年(前111),以西羌联合匈奴,围攻抱罕(今甘肃临夏东北),使李息、徐自为率兵击破西羌。乃置护羌校尉,掌西羌事务,秩比二千石。“护羌校尉”的职责,据《后汉书 ·西羌传》司徒掾班彪给光武帝 的建议 :“持节领护 ,理其怨结,岁时循行 ,问所疾苦 。又数遣使译通动静 ,使塞外羌夷为吏耳目,州 郡因此可得儆备 ”,主要是定期巡视,刺探侦查等,军事行政功能有限。此外,还有设置属国,设置“道”等措施,所谓属国,《史记》和《汉书》云:“因其故俗为属国。”即让内徙、降附的少数 民族 ,在 不改变其原有部落组织形式 、生产方式和生活 习俗的前 提下 ,接受汉朝的统治 。西汉的属国相当于郡级军政单位 ,管人而不辖地 ,归郡守统领。道则是秦汉时期用来安置降附四夷的县级行政单位 ,《汉书 ·百官公卿表》云 :“县有蛮夷日道。”例如,宣帝神爵二年 (公元前 60年 )“夏五月 ,羌虏降服 ,斩其首恶大豪杨 玉、酋非首 ,置金城属国以处降羌”。在郡县,属国,护羌校尉等的共同作用下,加上如赵充国等名将的有效措施“贫破其众,以成羌虏相叛之渐”,内附羌人较少等因素,羌人在西汉时期虽然有几次规模不大的叛乱,但总体情况良好。较为安分。“自须姐羌降之后数十年,四夷宾服,边塞无事。”

河西之战

二 东汉羌乱

进入东汉,随着匈奴势力衰弱,羌乱反而成了东汉政府最为头疼的问题。与西汉不同,东汉以来,羌族的内迁人数之多‚达到空前水平‚持续时间之久‚几乎与王朝的历史相始终‚而且内迁的地区己不限于沿边郡县‚深入至安定、北地、上郡‚甚至三辅地区和河东一带。

由于王莽时代的暴政,许多边境少数民族纷纷叛乱,许多边境军阀也招徕羌人,充当雇佣军,或者拉拢羌族部落,使得羌人进入凉州地区,例如陇西地区的军阀隗嚣“招怀其(羌)豪酋,遂得为用”“与(羌)共结盟,以发其众”河西的窦融(后投降汉朝,封安丰侯)“怀缉羌虏”“甚得羌胡腹心”。东汉建国后,羌人特别是羌人中实力较强的烧当羌(古羌人一部。以无弋爰剑的十八世孙烧当为名 无戈爱剑是战国初期的羌族领袖,曾教导羌人耕种,修房)。的小规模叛乱不断发生。东汉军队与他们一样,也招徕了不少“羌胡骑兵”,《后汉书》中,经常出现“羌骑”,数量甚至以万计,非常惊人。甚至连窦宪反击匈奴,麾下都有“义从羌胡八千骑”,对于羌人雇佣兵的使用非常惊人。

东汉地图(绿色部分为羌族活动区)

东汉王朝对于叛乱的少数民族的处理政策也非常简单粗暴,即采取军事打击之后,将其迁入内陆。这也导致了羌人的大规模内迁。特别是羌人。许多羌族部落在投降后被迁入内陆。史书中,有多处这样的记载,例如,建武十一年(35),“先零种(羌)复寇临洮,陇西太守马援破降之。后悉归服,徙置天水,陇西,扶风三郡。”这是投降的羌人首次进入关中地区,可以说,开了一个非常不好的头。第二年,“武都参狼羌反,援又破降之,” 永平元年(58年),“复遣中郎将窦固、捕虏将军马武等击滇吾于西邯,大破之。滇吾远引去,余悉散降,徙七千口置三辅。”中元二年(57)年,“烧何豪(羌族部落名)比铜绪(部落首领 女性)为卢水胡所击,依郡县诸种万余人皆降”永元元年(89年)“蜀郡檄外大减夷种羌豪造头等率种五十余万口内属”等等,均见于《后汉书·西羌传》。大量的羌人涌入,对东汉王朝的地方秩序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东汉后期名将,曾多次参与平羌战争的段熲就批评说“昔先零作寇,赵充国徙令居内,煎当乱边,马援迁之三辅,始服终叛,至今为鲠。故远识之士,以为深忧。”可以说,羌人大规模进入内陆,为羌乱创造了条件。

羌乱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气候变化对羌人大规模内迁造成的影响,根据竺可祯先生的研究‚从商周至秦、西汉,古代中国的年平均气温比现在高2一3℃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羌族在这样一种适宜的自然环境和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社会生产有了一定发展,人口大幅度增加。但从公元1世纪到6世纪,古代中国出现了气温下降,雨水稀少的情况,黄河流域如此.海拔更高的羌族活动区受气候变化的影响更为明显.以致羌族的牧场大面积缩小,水源干涸,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牲畜大量死亡,人口相对过剩。虽然《西羌传》中无明确记载,但《南匈奴传》中的相关记载也可以印证此时期气候变化对我国古代游牧民族的重大影响。建武二十二年(46年)‚“匈奴中连年旱煌,赤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伤大半”;建初元年(76年)‚“南部苦蝗,大饥,肃宗享给其贫人三万余口”;章和二年(88年)‚“时北虏大乱,加以饥蝗,降者前后而至”。因此恶劣的气候使包括羌族在内的地处干旱半千旱地区的游牧民族经济遭到致命的破坏而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的中原内陆则成为羌族躲避恶劣气候的首选之处。

在东汉初期,由于军事实力的强大和政治的相对清明(明章之治)羌乱还不是那么的明显。然而,对羌人特别是内迁羌人的民族压迫和种族歧视,此时就已经十分严重。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建武九年(33)班彪曾上书云“今凉州部皆有降羌,羌胡被发左衽,而与汉人杂处,习俗既异,言语不通,数为小吏黠人所见侵夺,穷恚无聊,故致反叛。”,进入东汉中后期,随着吏治腐败,地方豪强并起(豪强崛起是东汉社会的一大重要特征),羌人受到的压迫更为严重,“时诸降羌分布在郡县,皆为吏人豪右所徭役,积以愁怨”,在这样的情况下,羌人就像火药桶,大规模叛乱随时都可能引爆。

羌乱

第一次影响较大的羌乱爆发于前76年(汉章帝建初元年),起因完全是因为对羌人的压迫。当时,安夷县(今青海省乐都),有个官吏强抢西羌人妇女为妻,被那个妇女的丈夫所杀。安夷县长宗延追捕凶手,直至塞外。该部落的羌人害怕受罚,就一起杀掉宗延,联合勒姐、吾良两个部落叛变。烧当羌首领迷吾也率各部一同造反,围攻临洮。声势浩大。八月,汉章帝派行车骑将军马防和长水校尉耿恭(芝兰学社中国组副组长 镇压羌人云梦泽部有功,被封为副组长,大雾)率领北军的越骑、屯骑、步兵、长水、射声等五校兵(八校尉详见我的另一篇文章《古典军国——西汉王朝的军事体系及军事制度》)以及各郡的弓弩手,共三万人,讨伐西羌人。马防等人的部队在冀县(今甘肃省天水)时,大破西羌,斩俘四千余人,于是临洮解围。迷吾逃走。但是一直坚持斗争,直到10年后才被汉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捉住杀死。

但是,此次羌乱并没有引起重视,很快,就爆发了第一次大规模羌乱。这次羌乱也与汉朝对羌人的民族压迫密切相关。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夏,东汉政府派骑都尉王弘征发金城、陇西、汉阳等郡羌人远戍西域,羌人害怕不能回还,行至酒泉,大部逃散。汉政府对于羌人逃役行为反应过激,马上派遣军队在羌地围堵羌人,甚至烧人居室,进而引起了先零羌别种滇零部与钟羌诸种的大起义。场起义联动整个西陲的凉州羌人云集响应,分布在甘肃、陕西、宁夏一带的羌人向南侵略益州,向东洗劫关中三辅地区,长安附近的关中精华地区遭受严重损失,汉军只能依托长安城步步防守。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羌军甚至大举入袭河东,一直深入到河内(河南省北部),汉军竟无力阻挡,只能沿太行山一带设置坞堡来抵抗羌人。四分五裂、互不统属的羌人部落以木为兵,揭竿而起,叛乱迅速扩大,执政的邓太后以其兄邓骘为主帅,从关东大规模调兵进行镇压,结果接连大败,羌乱深入汉中、东犯魏郡、四川、杀太守、断陇道、百姓死者不可胜数(于是(羌酋)滇零等自称“天子”于北地,招集武都、参狼、上郡、西河诸杂种,众遂大盛,东犯赵、魏,南入益州,杀汉中太守董炳,遂寇钞三辅,断陇道。湟中诸县粟石万钱,百姓死亡不可胜数。朝廷不能制,而转运难剧),历经十余年的艰苦作战,112年,羌人首领滇零病死,子零昌继位,由同族的狼莫辅佐,坚持斗争,至118年,采用分化瓦解收买甚至派刺客刺杀等手段,东汉王朝才勉强平定这次叛乱,(东汉王朝派刺客刺杀零昌,狼莫等人)。东汉为平定羌乱耗费达240亿钱,损失极为惨重,《后汉书》记载“自羌叛十余年闲,兵连师老,不暂宁息。军旅之费,转运委输,用二百四十余亿,府帑空竭。延及内郡,边民死者不可胜数,并凉二州遂至虚耗。)

此次羌乱经久不绝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地方官员的无能和萎缩,出于种种原因(主要是东汉朝廷的不信任)许多在凉州地区的地方官员,并不是本地人,他们“畏懦不能制”,“太守令长,畏恶军事,皆以素非本土之人,痛不著身,祸不及我家”,面对叛乱,不仅不镇压,反而“故争郡县以内迁”,携民逃走,逃亡内陆,地方官员的不作为,带动了中央,使得“放弃凉州”即“弃凉论”一度甚嚣尘上,上文提到的邓骘因为接连战败,丧师辱国,积极支持“弃凉论”,(邓骘)欲弃凉州,并力北边。乃会公卿集议,在会上,他胡说:“譬若衣败坏,一以相补,犹有所完,若不如此,将两无所保。”此等荒谬逻辑令人哭笑不得。但是,摄于其威,许多官员也纷纷赞同,此时,只有郎中虞诩仗义执言,他认为:
“窃闻公卿定策当弃凉州,求之愚心,未见其便。凉州既弃,即以三辅为塞;三辅为塞,则园陵单外。此不可之甚者也。谚曰:'关西出将,关东出相。’观其习兵壮勇,实过余州。今羌胡所以不敢入据三辅,为心腹之害者,以凉州在后故也。其土人所以推锋执锐,无反顾之心者,为臣属于汉故也。若弃其境域,徙其人庶,安土重迁,必生异志。如使豪雄相聚,席卷而东,虽贲、育为卒,太公为将,犹恐不足当御。弃之非计。”
虞诩的主要观点是如果放弃凉州,关中三辅地区就要成为边境,那么先帝的陵墓都要面对羌人的威胁,“关西出将,关东出相”放弃凉州,意为放弃优秀的兵源基地,另外,如果放弃凉州,当地豪强如果与羌人勾结,后果不堪设想。由于虞诩的仗义执言,朝廷最终决定,不放弃凉州,而是坚决打击。

羌族士兵

三 羌乱与西州集团
在平羌战争中,西州集团也随之崛起。所谓西州,我们援引薛小林先生的狭义定义,将其定义为西北地区,主要是凉州,陇西,朔方一带。在汉代,西州即有此定义,例如《后汉书》就曾记载光武帝刘秀的话“今西州未附,子阳称帝,道里阻远。诸将方务关东,思西州方略,未知所任,其谋如何”,这里的西州指的就是西北地区。西州集团,按照这个定义,就是凉州,陇西的集团。
众所周知,凉州陇西地区胡汉杂处,民风彪悍,许多当地豪强“好豪侠”“精骑射”,可以说是“武德充沛”,北朝隋唐的关陇集团也是发源于此。在不断的羌乱中,为了镇压羌乱,朝廷不得不启用熟悉当地情况的当地豪强,凉州陇西当地的豪强势力也在叛乱中不断发展壮大。早在东汉统一战争期间,割据陇西的隗嚣,河西地区的窦融,就拥有较强势力。在东汉统一战争后,这些势力或被消灭,或投降汉朝后瓦解,如窦融在归汉后就被调离河西地区。出任冀州牧,手下也大多调走。出于对这些当地豪强的不信任,陇右豪杰被调离陇右后,汉政府就用内陆人出仕陇右。这样就出现了上文羌乱中当地地方不知所措,被水淹没(划掉)的局面。面对越来越严重的羌乱,朝廷又不得不重新启用熟悉当地情况的当地豪强,真是让人无语。上文提到的虞诩,在如何镇压羌乱的问题中,便提出:“今凉土扰动,人情不安,窃忧卒然有非常之变。诚宜令四府九卿,各辟彼州数人,其牧守令长子弟皆除为冗官,外以劝厉,答其功勤,内以拘致,防其邪计。”主张任命凉州当地人士为官,朝廷最终“善其言,更集四府,皆从诩议。”尽管如此,朝廷对大量任命凉州当地豪强仍有戒心,这些“冗官”某种程度上看更像是人质。然而,虞诩的建议毕竟开启了任用凉州当地豪族镇压羌乱的开端。

东汉时期的凉州

凉州豪强的大规模崛起的标志是第二次大羌乱。在第一次起义之后,羌族人由于东汉政府的分化与镇压而暂时蛰伏,但是汉政府凉州官员的“天性虐刻”又引起了羌人的再度反叛。从公元140年(永和五年)开始,先零羌诸部又与杂种羌胡联合,再次叛乱大规模侵犯关中三辅地区,这就是著名的“永和羌乱”曾数次大败羌人的征西将军马贤战死,汉军损失上万,关中地区哀鸿遍野。延熹六年(公元163年),凉州几乎全部被羌人所占,长安城周边地带大量居民内迁,西北的大量边郡也陆续迁徙关东,关西之地眼看即将沦陷。不得已,东汉朝廷只得大量征用凉州本地人士,镇压叛乱,这其中,最著名的便是“凉州三明”,凉州三明的出现,也标志者西州集团开始走向前台。

羌乱地图

所谓“凉州三明”,“凉州三明”是指东汉末期同属古凉州人的三位杰出的军事将领:皇甫规、张奂与段颎(jiǒng)。皇甫规字威明,张奂字然明,段颎字纪明,因为三人的表字都有个“明”字,都是凉州人,又都在治羌中立功扬名,故而在当时被称为“凉州三明”。 三人起家凉州,被朝廷任命为将帅,在平羌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并身居高位,如延熹二年(159年)至建宁二年(169年)间,段颎担任护羌校尉,戍边征战十余年,与羌人作战先后达一百八十次,斩杀近四万人,最终平定西羌、击灭东羌。凭借功勋,受封新丰县侯。建宁三年(170年),入朝为官,历任侍中、执金吾、河南尹、司隶校尉等职。皇甫规历任中郎将、度辽将军等职,官至护羌校尉,在凉州三明的指挥下,此次叛乱终于逐渐被镇压下去。例如,《后汉书》卷六五《段熲传》载:“永寿二年‚桓帝诏公卿选将有文武者‚司徒尹讼荐熲,乃拜为中郎将。击窦、举等大破斩之‚获首万余级‚余党降散”。《后汉书》卷六五《皇甫规传》载:“公车特征规‚拜太山太守。规到官‚广设方略‚寇贼悉平”。《后汉书·卷六十五·皇甫张段列传第五十五》:永康元年春,东羌、先零五六千骑寇关中,掠云阳。夏,复攻没两营,杀千余人。冬,羌岸尾等胁同种复抄三辅。奂遣司马尹端、董卓并击,大破之,斩其酋豪,首虏万余人,三州清定。”,不过三人并非铁板一块,其关系和做法有明显区别,三人中的皇甫规、张奂主张以安抚为主,而段颎采取种族屠杀和灭绝政策。在政治上,皇甫规、张奂对宦官嗤之以鼻,段颎依附宦官。因此,段颎为一派,皇甫规、张奂为一派,互相争斗甚至互相拆台。对于羌人,段颎曾扬言“臣以为狼子野心,难以恩纳,埶穷虽服,兵去复动。唯当长矛挟胁,白刃加颈耳”“匈奴、种羌,并擅其地,是为汉疽伏疾,留滞胁下,如不加诛,转就滋大。”大搞“三光政策”,使得汉羌矛盾越来越尖锐。其本人也没有好下场,光和二年(179年),受累于权宦王甫案,坐罪下狱,饮鸩而死。由于凉州三明都忠心于朝廷,又彼此有矛盾。且在叛乱后不久就被调回朝廷,故而虽然在叛乱中获得了巨大的威望和实力,但并没有酿成什么不良后果,然而,此时,凉州集团的壮大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一旦为野心家利用,后果不堪设想。

凉州三明 张奂

在凉州三明相继去世后不久,184年,著名的黄巾起义爆发,东汉朝廷无暇西顾,使得一些别有用心的凉州豪强开始蠢蠢欲动,184年,北地先零羌等外部反叛,遂立北宫伯玉、李文侯为将军,杀护羌校尉冷征,185年3月,凉州豪强边章、韩遂等以诛宦官为名,联合羌胡,率数万骑入寇三辅,侵逼园陵,并火并北宫伯玉等部。灵帝遣左车骑将军皇甫嵩及中郎将董卓征之,不克,而边章、韩遂等大盛,骚动天下。这次叛乱与以往不同,其不是单纯的羌人叛乱,而由当地豪强领导的汉羌联合大叛乱,其影响极其恶劣。当地豪族与羌胡的联合,究其原因则是由于羌胡长期跟随凉州武将及汉族士兵在一起作战,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双方的隔阂和对立,得以联合起事,并具有一定政治经验和较强的战斗力。例如,护羌校尉手下,就不少羌胡从骑,(于是月氏来降,与汉人错居。虽依附县官,而首施两端。其从汉兵战斗,随势强弱。……其大种有七,胜兵合九千余人,分在湟中及令居,又数百户在张掖,号日'义从胡”’。)不久,中平四年(187年)四月当时凉州刺史耿鄙任信奸吏,导致汉阳人王国 ,以及氐、羌等民族造反。不久,耿鄙被部下李相如杀死,耿鄙部将马腾(马超的爸爸)则联合韩遂等人,与汉阳人王国合兵,自号“合众将军”,共同推举王国为主帅,率领其部众,寇掠三辅。汉王朝称其为三辅作乱。不久,两人废王国,自任首领,屡次击败汉军,朝廷对此无可奈何。
这时,董卓的崛起又给了东汉朝廷的一个致命一击,董卓可以说是凉州三明的延续,董卓字仲颖,陇西临洮(今甘肃省岷县)人。出身底层官吏,在凉州生长。属于西州集团的一员。史书记载“(董卓)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后归耕于野,而豪帅有来从之者,(董)卓与俱还,杀耕牛与相宴乐。诸豪帅感其意,归相敛,得杂畜千余头以赠卓。”董卓武艺高强,为人豪爽,立有军功,得到段颎的推举,后来又先后在张奂,皇甫规的侄子皇甫嵩手下担任部将或副将。在镇压羌乱中虽无大功,但也没有犯错,累积了不少声名和实力,也拥有了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然而,由于在平叛过程中与皇甫嵩不和,皇甫嵩上书朝廷请求剥夺其兵权,朝廷决定调离董卓,“玺书拜(董)卓为并州牧,令以兵属皇甫嵩。”卓复上书言曰:“臣既无老谋,又无壮事,天恩误加,掌戎十年。士卒大小相狎弥久,恋臣畜养之恩,为臣奋一旦之命。乞将之北州,效力边垂。”于是驻兵河东,以观时变。与出身凉州上层,接受了系统儒家教育的凉州三明不同,董卓由于出身下层官吏,与羌胡杂处,崇尚武勇,难以融入士大夫圈子,故而其本人行为乖张暴力,对朝廷和皇权的忠诚度极其有限。

董卓董太师(义父二代目)

东汉末年,宦官与外戚的斗争十分激烈,出身外戚的大将军何进决议剿灭宦官,愚蠢地引外兵进京,招四方豪杰进京,不久事泄被杀,这个愚蠢的决定使得董卓得以发迹,董卓悍然带兵进京,“时(何)进弟车骑将军苗为进众所杀,进、苗部曲无所属,皆诣卓。”董卓又引诱吕布杀害执金吾丁原,吞并了吕布等并州人的军队,袁绍,曹操等不愿与董卓为伍,逃亡外地,其部众很有可能也被董卓吞并,如此董卓掌握了洛阳的所有军权。董卓悍然废帝,立献帝刘协为帝,卓为人残暴,手下又多是“羌胡士卒”。“卓纵放兵士,突其庐舍,淫略妇女,剽虏资物,谓之“搜牢”。人情崩恐,不保朝夕。及何后葬,开文陵,卓悉取藏中珍物。又奸乱公主,妻略宫人,虐刑滥罚,睚眦必死,群僚内外莫能自固。卓尝遣军至阳城,时人会于社下,悉令就斩之,驾其车重,载其妇女,以头系车辕,歌呼而还。”对洛阳城造成了毁灭性打击,不久,董卓又迁都长安,“尽徙洛阳人数百万口于长安,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卓自屯留毕圭苑中,悉烧宫庙官府居家,二百里内无复孑遗。又使吕布发诸帝陵,及公卿已下冢墓,收其珍宝。”其暴行令人发指,董卓之乱,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后果。讨董大军的四分五裂,互相攻打,使得东汉朝廷基本名存实亡。不久,在王允的离间计下,董卓被吕布杀死,部将李傕,郭汜在贾诩(贾诩也出自凉州,贾太尉实属带恶人)的劝说下引西凉兵攻打长安,王允被杀,吕布逃走,李郭把持朝政,不久又互相残杀。在此不做冗述。
值得一提的是,董卓派人与韩遂,马腾等曾做过某种程度的联合,标志着凉州集团在董卓的领导下有合流的趋势。由于两者同属凉州,有共同语言,因此联合非常顺利,《后汉书·卷七十二·董卓列传第六十二》:初,卓之入关,要韩遂、马腾共谋山东。遂、腾见天下方乱,亦欲倚卓起兵。”但两人尚未到达。董卓被杀,李傕,郭汜入长安,不久自相残杀。两人一开始也采取联合韩遂,马腾等人的行动,不久又因琐事攻击韩遂,马腾,,“腾、遂败走,还凉州。”,之后,凉州集团在不停的互相猜忌,自我残杀中走向衰落,最终于建安晚期被曹操尽数消灭,马腾,韩遂被杀,马腾之子马超率残部先后投奔张鲁,刘备,使得西州集团在蜀汉发挥出最后一点光芒。

虚假的马超

真正的马超

三国全面战争中的西凉铁骑

总结:东汉一朝,由于各种内外原因,使得羌乱此起彼伏,屡禁不绝,而东汉初期被地提防的西州集团随着羌乱而发展,最终在野心家的领导下反噬东汉朝廷。可以说,东汉“实亡于羌乱”当一切尘埃落定,随风而逝,历史翻过,留给我们的,只剩后人的嗟叹。

参考文献

1 《后汉书》

2 《资治通鉴》

3 《争霸西州——匈奴,西羌与两汉的兴衰》薛小林(著)

4《试论东汉中后期羌乱中的凉州武将群体》薛海波

5 《浅谈西汉治羌方略》李万军

6 《两汉王朝与羌族关系研究》王力

7  《略论汉代陇右地方势力的兴起及其与羌胡的关系》杨永俊

8 《竺可桢文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