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150《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

本书适用人群:通常为20岁~70岁的成年人,对那些过早开始怀疑人生价值、意义,思考重复、死亡等议题的未成年人也适用,不分男女。

越来越喜欢刷豆瓣,发现豆瓣是个物以类聚的小圈子。可能我关注的读书类比较多,在豆瓣上见到的都是一天能读一本书而且一年能读几百本的那种,常常惊叹于他们深入的思考以及对待人生的洞见,况且这些认知基本都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认证的,每一次都想着自己也要活成这个样子。

刚看到《重来也不会好过现在》的时候以为是一本鸡汤书,但是看到豆友写的书评之后就改变了主义,一本中年危机自救指南,刚好最近的自己都在思考存在性危机,在思考中年危机,于是就翻开了这本书,结果,一发不可收拾。

这本书,某种程度上治愈了我。

中年危机亦或者说人生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作者集中分类为利己主义者、被缓和性活动占据者、错失者、悔恨者死亡恐惧者以及最后一种叔本华论证过的目标驱动者。每一种具体情况作者都给了充分严谨的论证,同时也在传统的认知疗法之外给了新的药方,在这里我只谈论我感触最大的两个点,也就是我被治愈的两个困境。

关于缓和性活动

我们大部分人所从事活动的价值都是取决于他们致力解决的麻烦、难题和需求,麻烦不存在,这些活动的价值也就不存在,所以这类活动是具有缓和性价值的活动(缓和危害)。就像我现在的工作一样,完全是为了挣钱而做,如果我现在不缺钱、家里提供生活费用的话,我想我是不会把仅有的大学时光拿去做社畜的。

我们有各种需求,因此各种缓和性活动就或多或少占据了生活,让我们只有零星闲暇才能喘口气,但当这些需求不再存在,生活不再被从前那些必须完成的事填满,我们就会发现虚无。很多退休的老年人、抚养孩子长大后的中年人突然会发现自己长久奔波的事情消失了,不再需要挣钱,也不再需要照顾孩子,那生命的意义还在哪里呢?我要如何度过以后的时光呢?

所以我们的生活中应该找一些非缓和性的活动,也就是解释生活到底为什么值得过的存在性价值的活动来做,重要的是,即使生活的这些不幸消失了,这些活动仍然可以继续。疫情期间不就是如此吗?很多人梦想的不用工作的生活来临了,但是你的生命里真的有存在性价值的活动吗?那种不论你有钱没钱、忙碌抑或是不忙碌都想去做的事情?

我开始反思我自己的生活,如今的工作确定是缓和性活动,为了赚钱而做,甚至以后一长段时间也是,那我生活的其他呢?我现在喜欢的徒步、阅读,甚至偶尔喜欢画个画写个字究竟是缓和性活动还是具有存在价值?我喜欢徒步旅行究竟是喜欢在路上的生活也就是徒步本身还是想要这个活动带给我的见识和体验,已达到自我成长的目的?喜欢阅读究竟是单纯喜欢获取新知的过程还是阅读可以帮我解决生活中的困惑以及让我变成熟?如果确定了生活中的一些生存性困难都不存在也就是一切都无用无意义我还会坚持吗?

这对我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那你生命里缓和性的活动是什么?存在性价值的活动又是什么呢?

关于叔本华的困境

这一部分我是要读哭了的。虽然长久的寻找让我已经有了模糊的答案,但还是没能很明确的论证过。

阅读叔本华常常会有一些痛苦,被洞见却又没被解决的痛苦:一切生命注定是痛苦的。你的生命要么有目标要么没有,要么想要点东西要么不想。如果你不想要点什么,你就漫无目的,你的生命就是空虚,就是无聊的深渊;如果你求而不得,那就永远在痛苦的深渊;但如果你的目标太容易满足,满足的那一刻生命的目标就会立刻被夺走,于是生命又缺少了目标,空虚和无聊又会趁虚而入。如此一来,生命就像一只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来回摆荡,而事实上这两者也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叔本华的论述,没有目标的人生是没有意义的,但追逐目标可能是有价值的,但同时也就意味着目标无法再引领你前进。每完成一项成就,你就获得片刻满足,而满足也止于片刻,它同样也带不来多少安慰,这真的是个难以直视的结构性荒谬。

作者把这类可完成的活动称为可终结性的活动,像写书这样的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终结状态,在这一状态下他们被完成然后消亡。有这类可终结性的活动自然也就有一些非终结性活动,像听歌、思考等,你能将这些活动停下来,但你无法完成他们,他们没有界限、没有结果,自然也无法衰竭或者抵达终点。

读到这里的时候我好像突然明白了我每次完成目标的那一份空虚感,骑行结束的时候我并没有很开心,反而心里在害怕,是呀,我完成了我那一年的计划唉,可为什么没有很开心呢?因为我本身就把318骑行这件事当成了一件终结性活动,它存在的意义只是为了消亡而已,很多我生活中的目标都是这样子的,反而实现的那一刻我最无力,原来那种病态感不过是经历太多折腾之后生活的平静感。

如果自己人生意义的来源中有太多终结性活动,那么无论活动的价值是终极的、存在性的还是缓和性的,这类活动的成功都只能意味着休止。我们仿佛在为了摧毁自己生命中的意义而奋战,除非计划多到无法实现或者一直坚持寻找意义。满足永远只存在未来和过去,这样的生活简直没办法过下去。

作者给出的药方是爱上这些终结活动所对应的非终结性活动,在过程而非计划本身寻找意义,其实也就是我常常说的活在当下,在做事的过程中寻找意义。作者还拿佛教的正念举了例子,因为我从未尝试正念,所以这里也不做分析,但是作者的分析着实让我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了正念,也让我找到了我要学习正念的意义。

我现在的生活其实就处于这个困境之中,理智上知道应对这种空虚的解药是什么,可是灵魂深处还并未想通。但我相信,反射弧总会需要一些时间,那是我也真正能坚定做一个活在当下的生命体验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