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的三个战争实例,告诉我们战场上的瞬间崩溃完全无解
冷兵器时代,两军在战场上对垒时,一方突然崩溃,被称为“炸营”。我们看一看明末的战争实例,梳理一下发生炸营的原因。
先看看崇祯十四年八月的松锦会战。
洪承畴率领八镇十三万明军,皇太极亲自率领八旗主力和朝鲜、蒙古援军,在锦州、松山一带决战。
皇太极截断明军的粮道,松山的粮草只够几日食用,洪承畴决定破釜沉舟,全力出击,速战速决。但各位总兵官认为应该向宁远方向退却。洪承畴大怒,认为一旦退军,一切不可收拾,而拼死一战,还有一线生机。所以决定第二天兵分两路,与清军决战。
当天夜里,总兵官王朴、吴三桂率先带兵奔逃,其他明军各部立刻跟随。清军趁势掩杀,处处截杀。明军完全崩溃,自相蹂践,炸了营。
那个悲惨的夜晚,洪承畴对局面失去控制,但还是放手一搏,留下少数兵力守卫松山,剩余军马冲击清军,结果遇挫。
那一战,十三万明军中只有曹变蛟、王廷臣率领的一万多人跟随洪承畴进入松山,五万将士被杀,其余奔散,损失惨重。
再看看崇祯十五年五月,著名的朱仙镇会战。
明军方面的总兵力接近二十万,对外号称四十万,由丁启睿、杨文岳两位督师和左良玉、虎大威、杨德政、方国安等几位总兵官率领,左良玉的人马是其主力。农民军方面,李自成、罗汝才率领的人马号称一百万。
《豫变纪略》记载,双方激战多日,死伤惨重。官兵缺粮、断水,各部之间矛盾重重。李自成方面的形势也不好,已经开始谋划撤兵。
转折点出现在五月二十二日这一天,督师丁启睿下令第二天决战,左良玉反对。当天夜里二鼓时分,左良玉率先向襄阳方面撤退,他的部下鼓噪奔突,冲向其他明军的营地,顺手抢夺骡马。
各营明军不知什么状况,争相逃走,顿时一片混乱,也就是炸了营。凌晨时分,农民军大队人马顺势掩杀,同时预先派出大量人员,在左良玉必经之地挖出大沟,宽和深各约五米,长约百里。
左良玉的军队被截断去路,后有追兵,顿时大乱,互相践踏。左良玉聪明反被聪明误,精锐部队损失大半,元气大伤。官军整体损失惨重。
最后看看崇祯十六年九月的郏县之战
孙传庭率领明军迎战李自成,正赶上雨季,明军粮草不继,将士们饿着肚皮进军。而农民军深沟高垒,不肯主动出战,同时派出轻骑,绕到汝州一带抄袭官军的粮道。
九月十七日,汝州的官军发生兵变,谣言四起,《豫变纪略》中记载,九月十七日的夜里官军崩溃,兵找不到将,将找不到兵,各自奔逃,各营之间产生连锁反应。李自成全力追击,官军一天之内奔出了几百里。
上面的三例,都是一夜之间的崩溃,都能归入炸营,其中的原因,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是在双方势均力敌、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将士们士气低落,稍有风吹草动,便会发生炸营。前面三例中,都是大敌当前,松锦大战和郏县会战中,明军都有粮草的危机,朱仙镇的明军也有缺粮、断水的问题,而且三例当中,高层指控之间严重分歧,很容易引发崩溃。
第二,是在形势混沌不明,信息传递不畅的情况下。前面三例的炸营都发生在夜晚,士兵来源不同,分属不同的将官,居住不同的营地,互相之间沟通不畅。一有异动,在形势不明的情况下,军纪不严的那部分最先奔逃,然后恐慌情绪快速传染。
第三,有序的行动往往引发无序的炸营。松锦大战中,王朴、吴三桂率先南撤,是有计划的。左良玉在朱仙镇率先撤离,也是有预谋的。但是,他们的有序运动却给友军带来困惑和疑惑,引发混乱。这种混乱反过来冲击了那些有序的行动,加上对手的冲击,导致无法挽回的混乱。
于左 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