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道教发源地之一的汉中,有哪些历史故事?
道教策源地
道教源于古代的神仙信仰、方仙之术和黄老学说。汉中是道教发源地之一。在道教创立前,传说和史载的道教早期人物如汉阴老人、李八百、杨王孙、唐公房、郑子真等的活动,都与汉中有关,甚至还有兴元(今汉中)北逢山老君观“是老君行化之所”(唐·杜光庭《道教灵验记》卷一)的记载。据杜光庭《洞天福地岳渎名山记》记载和今人樊光春《西北道教史》论证,汉中有嶓冢山、斗山庐、濜口化、天台山、紫柏山等道教名地。在《道教灵验记》中,就有“兴元北逢山老君观验”、“洋州素灵宫验”、“三泉黑水老君验”等出现在汉中的道教灵验故事。汉中还有曾诸如唐公房“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褒女死后尸体离棺飞升;陈世安濜口得道升天;徐佐卿化鹤飞仙;张卓洋州遇仙,夫妇飞升;陈休复有“少君之术”,招李当之女亡魂;进士吕群褒斜道遇鬼;关下酒妇骑龙上华阴山;张玉兰腹出金经,葬后尸解飞升;城固斗山张氏食茯苓而举家成仙等道家逸闻。
飞天
杨王孙为汉中成固(今城固)人,当汉武帝时,潜心学黄老之术,家累千金,讲求养生。临终时嘱其子曰:“吾欲裸葬,以返吾真,必勿易吾意。死,则以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杨王孙的要求,即是道家理念的体现。唐公房亦祖籍成固,为汉中郡郡吏,得到其师李八百①的传授潜心学道。据《玉堂闲话》、《舆地纪胜》等史料记载,西汉王莽居摄年间,李八百尚在洋县北鄙寒泉山和城固斗山传道。他与唐公房相约,来到湑水河畔,将仙丹授予公房,言服用此仙丹即可具神异功能。当时,汉中郡府设在西城(今陕西安康市西北),距成固七百余里,但每逢休沐日,公房往来转身即可到达。后公房因琐事冒犯郡守,郡守欲加害于他,命拘捕其妻室儿女。公房惧,抢先回到湑水谷口,呼唤其师李八百搭救。李八百闻风而至,取出仙丹让公房及妻室儿女服用,然后说:“你们可以飞升了!”不一会风起云涌,公房及其妻儿老小、房宅六畜悠然同飞九霄,地上犹闻云中鸡鸣犬吠之声。为纪念唐公房举家升天之灵异,城固人建了唐仙观,刻石记其事。
略阳县东南飞仙岭
东汉末年,汉中张修的五斗米道(天师道)与钜鹿(治今河北宁晋县)张角的太平道、关中骆曜的缅匿道,是黄老道的三个重要分支。五斗米道的创始地和创始人,传统的理论是东汉顺帝时由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张道陵创立于西蜀鹤鸣山(一说鹄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而任继愈在其主编的《中国道教史》中指出,张道陵创立道教之说源于其孙张鲁在汉中掌握权力以后人们的迎合附会,而实由张修在东汉中平元年(184)之前创立于汉中,道教早期的重要经典《老子想尔道陵注》亦由张鲁在汉中所注而托名张道陵。著名暂学家汤一介和日本学者大渊忍尔亦认为《老子想尔注》成于张鲁之手。
张道陵像
张修、张鲁在汉中传布五斗米道,健全其组织系统,教人诚信不欺诈,有病则处静室思过,“有小过者当治道百步”,犯法者可原谅三次,然后再加惩办。张修死,张鲁自号“师君”,以汉朝廷授予的镇夷中郎将、领汉宁太守为掩护,割据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不设置长吏,皆以祭酒管理民事,得到百姓拥护,“雄踞巴、汉垂三十年”,使汉中“户出十万,财富土沃”。一千多年后,中共领袖毛泽东将张鲁“置义米肉,悬于义舍,行路者量腹取足”(《三国志·张鲁传》)等措施诠释为人民公社的“历史来源”(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毛泽东读文史古籍批语集》)。
建安二十年(215)曹操收降张鲁后,道教在汉中和西北地区仍然得以传播。张鲁在白马塞(今陕西勉县西走马岭)建立的天师堂(张鲁治),被奉为道教二十四治之一;传说留坝紫柏山张良庙的前身即为张鲁为其追认的祖先张良所建的天师堂,至清末成为全真道十方丛林。此外,洋县白云山等地亦修建有天师堂;而勉县的武侯墓、祠建起之后,也逐渐涂上道教色彩。南北朝时,今城固老庄镇古城北石穴中建杜阳仙人宫(即今洞阳宫),更是盛大的道教场所。故唐人在《隋书·地理志》中曰:汉中“崇重道教,犹有张鲁之风焉”。
留坝县张良庙的道士 石翊摄于20世纪30年代
隋唐宋各朝许多皇帝崇信道教,隋炀帝曾拜道士为师,唐代统治者自称老子之后,宋徽宗则册封自己为“教主道君皇帝”,这些行为,带动了各地兴建道教宫观之风,汉中出现了奉旨而建的道教场所。唐杜光庭《历代崇道记》载:“(天宝)十五载,(玄宗)帝幸蜀,混元现于汉中郡三泉县黑水之侧,帝亲礼谒,遂命刻石像真容于所见之处”,并建老君祠于下,地在今宁强县代家坝老君铺。唐代汉中著名道观还有洋县的兴势观、罗公观等。宋代道风更炽,许多山峰洞穴,被披上了厚厚的道教外衣。汉中南部的米仓山被称为仙台山、玉女山,《太平寰宇记》卷一三三对其有生动、具体的记述:“仙台山,一名玉女山,在(南郑)县南一百九十里。上有古城,三门,不可登。山下时闻钟磬之声。《道家开山经》云:此山仙人玉女所居之地也。”在宋代的地理总志中,汉中道观目不暇给:玉女潭、龙溪、斗山、五穴、女郎山、检玉观(浕口化)、九真山、九仙观、灵寿院、延祥观、鹤腾山、玉井洞、石观音、灵泽祠、素灵宫、龙华园、寒泉山、崇道观(老君洞),等等。
明清时期汉中新建重修道观之风未减。明初重建了城固洞阳宫,隆庆元年(1567)建丰都庙,万历四十三年(1615)修建天台山道观。天启、崇祯年间,瑞王朱常浩在汉中大修道观。武侯祠、留侯祠也先后重建。从明嘉靖《汉中府志》清康熙《城固县志》、康熙《洋县志》、乾隆《南郑县志》和嘉庆《汉南续修郡志》等地方志中看,汉中的道教场所遍布城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