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巡捕与北平老巡捕 | 反方向·早茶夜读

文  |  反方向
律师

大家好,欢迎来到早茶夜读。我是反方向。本期共读想要和大家分享《英国巡捕眼中的上海滩》。之所以想读这本书,大概是因为老舍的那篇《我这一辈子》吧,知道了中国老巡捕的北平社会,也想了解下外国巡捕眼中的上海社会。

本书是一本回忆录,于1937年首次出版,记录了作者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滩担任巡捕的经历,作者以一个英国巡警的视角,对上海警务工作所作的观察和披露,内容涉及警务工作的基本演变、打击武装犯罪团伙、毒品买卖(主要是鸦片)、中国的司法、刑罚和处决。这本回忆录除了对警务工作经历,还涉及作者对于当时中国社会和风俗习惯的理解和感受,当然以今日中国人的情感看难免有一点不适,可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未尝不鲜活。

在这位英国巡捕笔下,首先引起我关注的是边界、界道路及管辖权问题。闸北区、公共租界、法租界,这三者各有其明确的范围,地理空间的划分,背后是不同的民族及其情感取向,而故事往往发生在交界之处,以及围绕这三个区域流动而产生的衔接不畅及管理空白,比如双重管辖问题,西捕与闸北区巡警因此引发的冲突,再如河道管理的职责划分(这也为后面作者叙述其卷入的被指控案件埋下了伏笔)。

既然从事巡捕,作者当然不可避免谈到对巡捕职业的理解,以及做好这份工作需要懂得使用的策略和技巧,区分各类人,观察社会。作者的一个观察至今仍有某种现实意义。作者观察到:西方文明与东方文明、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在上海的激烈碰撞。有意思的对比组是,男女的生活观念,在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女性受到的压迫比过去少了一些,但同时也存在家里家外两种模式切换的情形。男人则不存在这种现象,男人们要么彻底西化,要么坚持传统,而很少试图把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结合起来。到今天,女性主义兴起,中国现代女性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日益成为一个广泛讨论的话题,甚至连女性脱口秀都能引发轩然大波。

作者以一名英国巡捕的视角,当然也观察了巡捕房中其他巡捕的特点。当时上海滩的巡捕大致分两类,一是租界的巡捕(包括西捕和华捕),二是闸北区的中国巡捕。前者包括:西捕、日本巡捕、印度巡捕、俄国巡捕和华捕。作者在长期的工作中观察并讲述了自己对这几类巡捕的看法,比如日本巡捕对涉及任何日本人时是好巡捕;印度巡捕简单随和执行力强,一般负责管理交通;俄国巡捕应白俄群体需求增设,但没有自己完成工作的能力;华捕对工作的热情缺乏持久性,应对突发事件值得信任。当然,作者的这种观察和结论是有现实经历作为依据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观察也与当时的政治社会环境相互印证。

作为一名从事刑事实务的律师,英国巡捕笔下的警务生涯很生动。比如他讲到查禁鸦片馆的突击行动,一般通过信封来传达指令,不到行动的最后一刻,几乎没人知道行动的具体地点(当然这里有漏洞可钻,事实也证明即使如此严密信息还是会走漏的)。一个因为“面子”引发的血案。一次突击行动中,阴差阳错之下出动的双方均误以为对方是劫匪,结果误伤了自己人。一个轰动上海滩的武装劫匪的反击而制造的医院谋杀案,因为太过惊悚,也避免公众以为警方太无能,这是他记忆中唯一一次各部门、各租界和中国管辖区的通力合作。当然,还有猖狂的犯罪团伙,以及被犯罪团伙报复枪杀的英国巡长,这不得不使我想起云南猖狂的毒贩和那些牺牲在一线的缉毒警察。

最后,英国巡警的故事在一起扑朔迷离的案件中结束了。他卷入一起死亡案件,最终无罪,而后历尽千辛万苦回到家乡,开始了另一段生活。所幸,在整个案件中他仍体味到温暖,他的女友、一些朋友定期探看。而老舍的《我这一辈子》中,北平老巡警丢了工作、死了儿子,发出最后的哀鸣:“时常我挨一天的饿,时常我没有煤上火,时常我找不到一撮儿烟叶,可是我决不说什么;我给公家卖过力气了,我对得住一切的人,我心里没毛病,还说什么呢?我等着饿死,死后必定没有棺材,儿媳妇和孙子也得跟着饿死,那只好就这样吧!谁教我是巡警呢!我的眼前时常发黑,我仿佛已摸到了死,哼!我还笑,笑我这一辈的聪明本事,笑这出奇不公平的世界,希望等我笑到末一声,这世界就换个样儿吧!”

杨早新书

绿茶新书

邱小石新书

能顺手点个“在看”,感恩
再有个“转发
让更多人看到,就更好了,爱你们
都是勤快人,一起加油
本期编辑:白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