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刃先生:振荡中医药性和用药心得
1. 震荡中医创始人:韦刃先生;具体内容上百度搜几近家喻户晓。
2. 振荡中医特点:不论疾病状态组成因素多么复杂,只要纲举目张,弄清气液阴阳的虚实及各种基因组合的具体状态,随机辨证施治,即可达到扶正整体功能态的目的。
几大优势:①掌握9种单因脉即可,比之传统脉法精简易掌握。②脉药对应,什么脉用什么药,简单易入门,疗效好。③药量小,每味药0点几克,不用煎煮直接含服。符合现代人生活,容易开拓市场。3.本文概述:文章主要详细讲解振荡中医里面常用药的药性和用药心得,以及一些拓展的特效药。篇幅所限,振荡中医其他的脉法和调脉内容后面一一讲解,介绍。
常用药药性及脉药对应丨脉-药精解一、补气类;
①人参:
【性味】甘、微苦、微温。
【功用】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用于挽救气虚欲脱之危证(如休克、虚脱)及肺肾虚喘、脾虚泄泻、消渴等气虚重证。
【脉证】脉势不刚、虚缓弱、元气虚、尺弱。
【用法】研粉吞服,每次0.3~1~3克。
②党参:
【性味】性味 性平,味甘、微酸。
【功用】补中益气,健脾益肺。用于脾肺虚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虚喘咳嗽,内热消渴。
【脉证】脉势不刚,中气虚、补中气、关弱。
【用法】每次0.5~1.5克
③黄芪:
【性味】甘、微温。
【功用】
(1)补气升阳,固表止汗:生用能固表止汗,治虚证自汗、盗汗。炙用能补脾益肺,治疗清气下陷及气虚出血等证。配当归(名当归补血汤)治气血俱虚。配白术、防风(名玉屏风散)治卫气虚弱之自汗不止。配升麻、柴胡,治中气下陷。(2)托毒排脓,利水消肿:用于痈疮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及脾虚水肿,常配白术、防风、茯苓。【脉证】右寸缓弱。
【用法】每次0.3~1.5克。
二、补液类
①枸杞:
【性味】甘、平。
【功用】滋补肝肾,益精明目:用于肝肾阴虚引起的腰膝酸软、阳瘘遗精、头晕眼黑、视物 模糊等症。配菊花、地黄可平肝明目;配杜仲治肾虚腰痛。
【脉证】脉体不湿,右尺虚空寒。
【用法】每次3~6粒。
②熟地:
【性味】甘、微温。
【功用】
(1)补血调经:用于血虚头晕、心悸及月经不调,常配当归、川芎、白芍(名四物汤)。 (2)滋补肾阴:用于肾阴虚所致的潮热、盗汗、消渴、腰酸等症,常配山药、 山萸肉、丹皮、茯苓、泽泻(名六味地黄汤)。【脉证】脉空、阴虚。
【用法】每次0.2~0.5。
③当归:
【性味】甘、辛,温。
【功用】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肠燥便秘。酒当归活血通经。用于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损伤。
【脉证】右尺空寒。
【用法】每次0.3~1克。
三、祛寒类
①肉桂:
【性味】热、辛、甘。
【功用】补火助阳,引火归元,散寒止痛,温通经脉的功效。
【脉证】左尺寒。
【用法】0.3~0.5~1克。
②补骨脂:
【性味】味辛、苦,性温。
【功用】元阳衰损,有补肾助阳、温脾止泻的功效。临床常用于肾阳不足,命门火衰所致的腰膝冷痛、小便频数、遗尿、阳痿、遗精等症。
【脉证】右尺寒。
【用法】0.3~1.5克。
③附子
【性味】辛、大热、有毒。
【功用】
(1)回阳救逆:有较强之回阳作用。用于畏寒、肢冷、脉微欲绝之虚脱,常配伍人参,或干姜、甘草)(2)补益阳气:附子辛热,其性走而不守,能通行十二经,故凡阳气不足之证均可用之,尤能补益肾阳。补肾阳常配肉桂(3)祛寒止痛:本品大热,祛寒力强,故能治寒邪内侵之胃腹疼痛、泄泻,以及寒湿阻络之痹痛。【脉证】沉寒郁动。
【用法】生附子有毒,多用熟附子 0.3~1。
④巴戟天:
【性味】辛,甘;微温。
【功用】补肾阳、壮筋骨、祛风湿治阳痿、少腹冷痛、小便不禁、子宫虚冷、风寒湿痹温右尺,补骨脂替代药。
【脉证】右尺寒。
⑤吴茱萸:
【性味】辛、苦、大热。
【功用】
(1)温中止痛:用于寒证之胃痛、腹痛、疝痛。(2)降逆止呕:用于胃寒恶心、呕吐、 吞酸。如吞酸偏于热者,可配黄连。(3)引火下行:治 口舌生疮。【脉证】沉寒郁动。
⑥干姜:
【性味】辛、热。
【功用】温中逐寒,回阳通脉。治心腹冷痛,吐泻,肢冷脉微,寒次喘咳,风寒湿痹,阳虚吐、衄、下血。
【脉证】右关寒弱。
⑦肉苁蓉:
【性味】甘、咸、温。
【功用】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道。主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阳痿;遗精;白浊;尿频余沥;腰痛脚弱;耳鸣目花;月经衍期;宫寒不孕;肠燥便秘。
【脉证】左尺空寒。
⑧葫芦巴:
【性味】苦、温。
【功用】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用于肾脏虚冷,小腹冷痛,小肠疝气,寒湿脚气。
【脉证】右尺寒凉。
⑨白芷:
【性味】辛温。
【功效】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祛风止痒。
【脉证】右寸寒。
⑩桂枝:
【性味】辛、甘、温。
【功用】
(1)发汗散风:用于风寒感冒。配白芍治风寒感冒有汗者。配麻黄增强发汗作用,治重症无汗的风寒感冒。(2)温化水湿:用于阳虚不能化气之水湿痰饮停滞,可配茯苓、白术(如五苓散)(3)温通经脉:用于阳气不通或寒邪凝滞之胸痹、风寒痹症、闭经等,可配附子、当归、川芎。【脉证】左寸寒。
四、清热类;
①连翘:
【性味】苦、凉。
【功用】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脉证】左寸热。
②薄荷:清浮热
【性味】辛、凉。
【功用】
(1)散风热,清头目:治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头痛、咽痛。配菊花、白芷治头痛;配桔梗、甘草治咽痛。(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情志抑郁及胸胁胀满,常配柴胡、白芍。【脉证】表郁热,脉郁热。
③黄芩:
【性味】苦、寒。
【功用】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脉证】表热,脉浮动热。
④石膏:
【性味】甘、辛、大寒。
【功用】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脉证】实热,主脉热滑动。
⑤黄柏:
【性味】苦、寒。
【功用】清热燥湿,泻火除蒸,解毒疗疮的功效。
【脉证】脉沉尺实热。
⑥银花:
【性味】甘、寒。
【功用】清热解毒,疏散风热。
【脉证】主脉浮动热。
⑦大黄:
【性味】苦、寒。
【功用】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脉证】右关尺热瘀郁。
五、调郁类
①甘草:
【性味】甘、平。
【功用】
(1)补益心脾:用于心气不足及脾胃虚弱之证。(2)润肺止咳:治肺热之咳嗽、咽痛。 (3)泻火解毒:用于疮痈,配公英、银花。解药毒或误食毒物引起之中毒,常配绿豆。(4)缓痉止痛:治胃腹痉挛性疼痛,常配白芍,名芍药甘草汤。【脉证】主左脉大急,右脉小弱。
②柴胡:
【性味】苦、微寒。
【功用】
(1)解表退热:用于寒热往来,常配黄芩。用于疟疾,常配草果、常山。(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引起的胁痛(如肝、胆疾患)或月经不调,常配当归、白芍。(3)升提中气:用于气虚下陷之证,如子宫脱垂,脱肛等,常配黄芪、升麻。【脉证】主脉左郁轾,以左多筋之故。
③升麻:
【性味】甘、辛、微寒。
【功用】
(1)透疹:用于痘疹或麻疹初期,常配葛根。(2)解毒:用于咽喉肿痛、口疮、牙痛。(3)升提:用于中气下陷之久泻脱肛、胃下垂及子宫下垂等症,常配柴胡、黄芪。【脉证】主脉右郁轾。以右多膜之故。
④桔梗:
【性味】苦、辛、平:小毒。
【功用】开宣肺气、祛痰排脓治外感咳嗽、咽喉肿痛、肺痈吐脓、胸满胁痛、痢疾腹痛。
【脉证】右寸郁动。
⑤白芍:
【性味】苦、酸、微寒。
【功用】养血敛阴,柔肝止痛,平抑肝阳的功效。主治肝血亏虚,月经不调,肝脾不和,胸胁脘腹疼痛,四肢挛急疼痛,肝阳上亢,头痛眩晕等。
【脉证】右脉大急动,左脉小弱。
六、化淤类;
①枳壳:
【性味】苦、平。
【功用】具有理气宽胸,行滞消积的功效。主治胸膈痞满,胁肋胀痛,食积不化,脘腹胀满,下痢后重,脱肛,子宫脱垂。
【脉证】主右关湿瘀郁。
②草寇
【性味】辛、温。
【功用】燥温祛寒,除痰截疟,健脾暖胃。用于心腹冷痛、胸腹胀满、痰间断积滞、消化不良、呕吐腹泻。
【脉证】右关湿淤寒。
③牛膝(川牛膝、怀牛膝)
【性味】苦、酸、平。
【功用】
(1)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2)川牛膝破血通经,祛风湿:用于血瘀经闭及风湿痛。本品性善下行,专治上炎之火及上部出血,故常用于虚火上炎或血热上冲之目赤、咽肿、吐血、衄血等症。(3)怀牛膝滋补肝肾,壮腰膝:用于肝肾不足引起的筋骨酸软、腰膝疼痛。【脉证】主脉左关瘀滞。
④五加皮
【性味】苦、辛、温
【功用】具有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的功效。主治风湿痹证,筋骨痿软,小儿行迟,体虚乏力,水肿,脚气。
【脉证】主左关瘀、尺肤不热。
⑤扁豆
【性味】甘、平
【功用】有健脾、和中、益气、化湿、消暑之功效。主治脾虚兼湿,食少便溏,湿浊下注, 妇女带下过多,暑湿伤中,吐泻转筋等证。
【脉证】右关湿淤。
⑥丹参(紫丹参):
【性味】苦、微寒。
【功用】开通微循环,凉化血瘀,宜瘀滑动有热象的瘀证。
(1)活血祛瘀:用于血瘀之经闭、症瘕及疮疡肿痛。配乳香、没药治瘀血留滞的胸胁脘腹疼痛及肢体痛。
(2)凉血除烦:用于热性病热伤营血之心烦不眠。
【脉证】血淤滑动热。
⑦三七:
【性味】甘、温
【功用】(1)出血证:本品味甘微苦性温,入肝经血分,功善止血,又能化瘀生新,有止血不留瘀,化瘀不伤正的特点,对人体内外各种出血,无论有无瘀滞,均可应用,尤以有瘀滞者为宜。
(2)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本品活血化瘀而消肿定痛,为治瘀血诸证之佳品。
【脉证】血淤有寒。
⑧鸡内金:
【性味】甘、平
【功用】(1)饮食积滞,小儿疳积:本品消食化积作用较强,并可健运脾胃,故广泛用于米 面薯芋乳肉等各种食积证。
(2)肾虚遗精、遗尿:本品可固精缩尿止遗。
(3)砂石淋证,胆结石:本品入膀胱经,有化坚消石之功。
【脉证】右关沉瘀湿淤。
⑨天仙子:
【性味】苦、辛、温
【功用】
(1)具有解痉止痛,安心定痫的功效。主治脘腹疼痛,风湿痛,风虫牙痛,跌打伤痛,喘嗽不止,泻痢脱肛,癫狂,惊痫,痈肿疮毒。(2)脘腹疼痛,风湿痹痛,跌打肿痛,牙痛等:天仙子止痛作用颇著。(3)咳嗽气喘:天仙子能解痉、平喘咳。(4)久泻,久痢,脱肛:随证配以相应的药物。(5)癫狂,惊痫:天仙子还有“安心定志”作用。【脉证】右关沉瘀。
【用法】本品有毒,要注意使用。
⑩马钱子:
【性味】苦、寒
【功用】
(1)跌打损伤,骨折肿痛:本品善散结消肿止痛,为伤科疗伤止痛之佳品。(2)痈疽疮毒,咽喉肿痛:本品苦泄有毒,能散结消肿,攻毒止痛。治痈疽疮毒, 多作外用,单用即效。(3)风湿顽痹,麻木瘫痪:本品善能搜筋骨间风湿,开通经络,透达关节,止痛力强。【脉证】左关沉瘀。
七、利水类;
①茯苓:
【性味】甘、淡、平。
【功用】
(1)水肿:本品味甘而淡,甘则能补,淡则能渗,药性平和,既可祛邪,又可扶正, 利水而不伤正气,实为利水消肿之要药。(2)痰饮:本品善渗泄水湿,使湿无所聚,痰无由生。(3)脾虚泄泻:本品能健脾渗湿而止泻,尤宜于脾虚湿盛泄泻。(4)心悸,失眠:本品益心脾而宁心安神。【脉征】水脉。
②泽泻
【性味】甘、淡、寒.
【功用】
(1)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2)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泄泻尿少,痰饮眩晕,热淋涩痛,高脂血症。【脉征】水脉有热。
③滑石
【性味】甘、淡、寒。
【功用】(1)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2)热淋,石淋,尿热涩痛,暑湿烦渴,湿热水泻;外治湿疹,湿疮,痱子。【脉征】水脉有热。
八、化湿类;
①白术:
【性味】苦、甘、温
【功用】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
【脉征】主脉濡湿、无热。
②山药:
【性味】甘、平。
【功用】
(1)补脾胃:用于脾胃虚弱所致的食少、体倦、腹泻、便溏,常配党参、白术。(2)益肺肾:用于肺肾两虚之消渴证(如糖尿病)及干咳少痰。因其有收涩之性,又能固精止带。配熟地、山萸肉治肾阴虚之遗精、白带过多。配川贝、沙参治肺阴虚之干咳。【脉征】主脉虚濡动热,阴虚湿。
③茵陈:
【性味】苦、微寒。
【功用】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脉征】主脉濡动热,祛湿热。
④薏苡仁(苡仁米)
【性味】甘、淡、微寒。
【功用】
(1)有利水渗透湿,健脾止泻,除痹,排脓,解毒散结的作用。(2)用于水肿,脚气,小便不利,脾虚泄泻,湿痹拘挛,肺痈,肠痈;赘疣,癌肿。【脉征】脉濡湿。
九、化痰;
①半夏:
【性味】苦、辛、温。
【功用】
(1)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外用消肿止痛。(2)湿痰,寒痰证:本品味辛性温而燥,为燥湿化痰,温化寒痰要药,尤善治脏腑湿痰。(3)呕吐:本品味苦降逆和胃,为止呕要药。(4)心下痞,结胸,梅核气:本品辛开散结,化痰消痞。【脉征】主脉濡滑、痰脉、祛寒痰湿。
②贝母(浙贝母、川贝母):
【性味】浙贝母苦、寒;川贝母味淡性平。
【功用】
(1)浙贝母清肺止咳,化痰散结:用于肺热咳嗽及痈肿瘰疬。配知母治肺热咳嗽;配元参、牡蛎治瘰疬痰核。(2)川贝母润肺止咳化痰:用于阴虚火旺或燥邪伤肺之咳嗽。【脉征】主脉滑热,祛痰热。
③牛黄:
【性味】苦、寒。
【功用】
(1)清心,豁痰,开窍,凉肝,息风,解毒。(2)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惊痫抽搐,癫痫发狂,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脉征】主脉滑数动热,祛痰火。
临床用药心得1黄芪:黄芪提升能力强,但是补气没有党参柔和厚重,临床上最好两者1:1结合用。寸脉细,黄芪要少用,随机量也不能大。
2人参:尺脉虚损重,一定用人参,人参厚重走里,尺脉起来,其他都好说,尺脉有根充盈,身体自然趋正能力强。小孩阳气盛,人参少用,党参黄芪就够了。
3熟地:十二经都归,寸关尺都到,滋阴,清热。熟地不仅用于热脉,阴虚脉,阳虚空细一样用,空细略有躁动,用后脉会变热。阳虚本是耗散状态,阳耗多了,阴也会上来,阴阳俱伤。脉比较燥热的情况下,熟地可以用生地代替。生地性凉,但是依然缺少理气的作用,脉刚动不用清热药不行,滋阴药里可以加清热药。
4当归:用全棵,针对右尺空滞寒,即能补液又能理气、润肠,还不容易增湿,滋阴能力没枸杞强。但如果有大便不畅,用当归效果会比枸杞好。可用于湿淤重的脉补液。真正补肾还是枸杞、补骨脂类。
5枸杞:针对右尺,温阳补液,祛寒,但是没有流动性,用多了容易生湿,阻碍气机。
6肉苁蓉:有油性,温润右尺,润肠通便,多用于老年性虚损便秘。
7肉桂:作用左尺,能量往上走,和附子配合,一升一降。
8制附子:归十二经,偏作用右尺,走深层,里层,能祛深层寒湿,一旦脉出现细小空,就要停用,附子用过火,容易伤真阴,附子用多了,脉躁急,尿血,腰痛可以用熟地,石膏慢慢调整。附子不用和半夏配,因为附子本身就有化寒痰的作用,一天量不能超过3克,带药不超过1克。
9吴茱萸:走厥阴经,温通力比附子强,
10干姜:作用在中焦,祛沉寒,
11丁香:走串性非常好,能打通中焦,寒湿重有痰,可以加点丁香,芳香开窍,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有利与化痰祛湿。
12补骨脂:补骨脂使用有讲究,如果脉上部,空热燥,下面用补骨脂量大了就会伤阴上火,这种情况下,只需要一点阳药,阴中求阳,让黄芪,熟地所补充的气液在下焦气化就够了。脚凉用附子比补骨脂效果好。
13巴戟天:补骨脂替代品,吃补骨脂胃不适人的替代。
14葫芦巴:力量比补骨脂小,但是比较平和。
15鹿角:滋阴效果非常好,而且是温的,还燥湿,比补骨脂效果好,适用于尺脉空寒细兼有湿象。
16山萸肉:酸敛,温阳。
17石膏:用于实热,阴虚。有类高血压患者,脉刚急刚动,摸不到热,用石膏一样效果好,脉刚急动,本身就是一种热象,只是能量憋主,热透不出来,这种情况化淤化不掉,理气也不行,脉势板结了一样,用石膏,白芍效果就出来了。石膏和西药抗生素一定程度相通,适合实热证,脉证虚兼实热,最好别用。
18黄芩:用于浮热,大部分脉虚实夹杂,多是浮热,有些像圆珠笔一样,硬,尖锐顶手的热动点,用点黄芩。热面积大的,鼓动的热就要用石膏了。
19白芍:即能补液,又能收敛,收敛力量比山萸肉、五味子大,同时还有行气的作用,多用于脉刚急动、气滞、阳气浮散气机郁集的情况。不一定非得右脉刚动才能用,左脉刚动也可以用。虚细的脉一定用白芍,理气又能补液。
20柴胡:舒肝,提左寸,左关瘀一般是肝瘀,左关小不适合用柴胡。
21桂枝:走上,走表,升阳提左寸,左寸寒、湿用桂枝,兼有液虚配白芍。
22甘草:理气调郁,甘草本身有补气作用,有柔性,和解的意思,引阳入里,浮动脉用甘草可往里走,同时也能把能量和药性往右边引。
23白芷:右寸寒,白芷用的少,黄芪偏温可以代替白芷,生姜温中散寒,也可以代替白芷。
26枳壳:枳壳力量厚重,适用于右脉刚动,理气化淤。可用陈皮代替,力量柔和些。右关郁瘀,有热象,大便难,可用大黄代替枳壳。
27牛膝:从上到下,引血下行,化督脉瘀,兼有清热作用,适用于左关脉郁淤,上大下小。下大上小脉,用牛膝多了,要配合柴胡。
28川芎:左脉郁动偏寒,用川芎。当归走右脉,川芎偏左脉,偏温以补液滋润为主,兼理气。
29草寇:化右关偏寒湿淤。
30白扁豆:化右关湿淤,理气能力不强,性平。
31焦三仙(山楂、神曲、麦芽):化右关燥湿淤(有热象),痰浊。
32鸡内金:右关湿淤偏硬,甚至有沉瘀迹象的,化淤能力强。
33丹参:化偏热的血淤,有中气下馅厉害的,可用丹参代替枳壳牛膝化淤。
34三七:化偏凉的血淤,活血,止血,有血淤如果有出血现象,用三七比丹参好,胃敏感有血瘀的也是用三七,不用丹参。
35水蛭:化很严重的血淤,化淤能力强。
36马钱子:化左关沉瘀,有毒,一天用量不超过0.3克,中毒可用绿豆水解毒,老年人用量0.01—0.02,不可带药。
37天仙子:化右关沉瘀,有毒,一天不超过15粒,不可带药。
38薏米(带皮):性平化湿,湿象不明显时用熟地可以配上薏米(脉的远程预判,预防湿气的出现)。
39白术:健脾去湿,利水,温化水湿,温而不燥。
40苍术:燥湿理气。
41山药:味淡稍带酸味,化湿补气,酸敛滋阴,在阴虚时,人气化能力不好,会产生水湿。
42茯苓:性平,利水,水脉多见于尺脉,常与补骨脂,白术搭配,尺寒水用补骨脂配茯苓。
43半夏(清半夏):稀释粘痰,半夏配薏米,祛湿和化痰搭配,有利于痰湿消退:半夏配生姜,痰湿重本身湿因子多,阳气就不足,配上生姜温阳,绝配。
参考书籍:
本书详细讲解几大点:①临床上单因脉的鉴别要点;②基础药和特效药的使用心得;③调脉规律;④虚损脉的调整规律;⑤药伤脉的鉴别;⑥韦老的心得等内容。一一振荡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