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用四种光扫描《书谱》真迹,终于解开千年谜团!

唐代孙过庭《书谱》流传至今一千三百余年。在中国书法理论史上有着里程碑的意义,书法也被赞为得到王羲之真传。可谓理论与书法双璧,国宝级佳作。

但《书谱》中有很多谜团,一直让历代学者苦思不解。

《书谱》是一次性完成的原始墨迹吗?

如果是多次抄写甚至改写,那么这件《书谱》是完整的吗?

其中多次出现的“节笔”又是怎么回事?

……

为了深入研究分析《书谱》,台北故宫博物院曾与日本东京文化财研究所合作,利用非破坏性现代光学摄影技术,以四种不同光线对《书谱》卷本进行扫描拍摄。最后,他们发现了什么?

一、接缝与骑缝印

《书谱》原本由23张纸接装,后来曾裁切为30张纸接装。检视23纸接缝及骑缝印残印,大致呈现规律现象,多数拼接处,左右幅为重叠的“镶接”方式,行距较宽,接缝贴近右幅。

经过再裁切的30纸拼接,因为是从原迹两行之间裁切,左右幅均为“撞接”方式,行距较密,又因原迹纵行微斜,因此接缝上端贴近右幅,下端则贴近左幅。

高精细彩色摄影。

透过对光线照射方向的控制,能够取得纸质的纤维或质感上的差异,而得到各段纸质的差别。

荧光摄影。

取得素材的构成资讯,进一步明确纸质差异。

反射式近红外线摄影。

透过红外线的吸收与反射作用,来对纸张的重叠与厚度,以及墨色上的不同进行分析。

透射式近红外线摄影。

对纸质的厚薄与重叠极为敏感。

结论:

观察23纸及30纸接缝,显示各纸的行距、接装方式、骑缝印等,大致有一定规律,说明30纸的改装系在孙过庭完成全卷之后,收藏家所为。也确证本卷前后一致的完整性。对于一些学者因其书风差异,而认为本卷是“在一件临本的基础上,经过宋元以后的多次补辑添加而传承下来”的疑惑,提供充分的释疑。

二、折行与节笔

《书谱》卷中有部分用笔纵逸处,在运笔中出现点画凸出的挑笔,形如竹节,日本学者称之“节笔”,并推断原卷为折行而书,“节笔”的形成是因部分横向的笔画,受阻于凸起的折行而出现粗细差异较大的挑笔。

米芾《书史》曾谓:“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比孙笔也。”

这可能指的是这类挑笔的特征,不过当时尚末留意是由于笔画跨越凸起的折行形成的。

高精细、荧光及反射式近红外线三种影像,均显示相同的折线,透射式近红外线影像不明显。

结论:

由于较明显的折行大多出现于每纸的末数行,间距亦由后端渐次略为增加,而折行皆呈现在正面,说明孙过庭是以卷折的方式折压出界行。进一步印证了学者们推测的正确性。

三、前后卷纸的异质

以高精细、透射式近红外线两种影像,分析前后纸质的差异。

前半部分纸质紧密,背面有横帘纹。

后半部分,纸质明显略粗,有明显横帘纹。

结论:

前后两部分纸质差异,清晰可辨。说明后半卷确如现代学者所推测可能是一段时间后,进行改写,使用了不同于前半卷的纸张。

四、题签分析

题签“孙过庭书谱”有重描痕迹,最后一字上下难辨。

影像放大后,题签描补痕迹十分清晰。

在透射式近红外线影像中,下部文字不易辨识。

将下部反转之后,可以确认为下字。原来是后来的装裱拼错了。

“唐孙过庭书谱下”,证实宣和御府收藏的实况。

当然了,摄影图片不止这么多,也单单是为了研究这几个问题。这些珍贵的影像资料,还可以作为更多学者对《书谱》进一步深入研究之用。

其实,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能见到肉眼见不到的高清图片,对于临习《书谱》也应有所启发。

书法日课

有品,有趣,有用。 做有价值的书法新媒体。
48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