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味的,实用的——听张克勇老师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有味的,实用的
——听张克勇老师讲《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刘向军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辛弃疾这首104个字的《永遇乐》写得好极了,真正是言少意丰,纸短情长。似乎什么都可以不讲,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能明白词意;又似乎什么都需要讲,每一个字都需要教师挖掘一下其微言大义。那么,在一节课的时间里究竟应该讲什么?究竟应该怎么讲?这需要老师做一番思量。对此,张克勇老师做了很好的处理,他在一个课时的时间里,上出了语文课应有的语文味,也上出了语文课应有的实效性。
第一,重视诵读。
这么好的诗词,诵读绝对是少不了的,诵读一次也是很不够的。张老师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读准字音到读准节奏,再到读懂意思,再到读出情感,不同的诵读要求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思想和情感与诗词的、辛弃疾的思想和情感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入选在教科书中的诗词都是经受了时间考验后的经典,它需要学生带着情感走进文本,而诵读正是重要的手段。
第二,讲出韵味。
辛弃疾在《永遇乐》这首词中运用了大量的典故,这是这首词最大的写作特色,也是其阅读的最大难点。结合课下大量注释,学生虽然能够对这首词的思想和情感有基本的了解,但是时空的隔膜,相关知识和阅历的欠缺,使得学生无法更准确、深入地把握全词的情感和思想。此时教师的讲解如同粘合剂、催化剂,有助于学生走进文本,深入理解。独占江东的孙权,金戈铁马的刘裕,志大才疏的刘义隆,大兵南压的拓跋涛,壮心不已的廉颇,每一个人名背后都有一串鲜活的历史故事,都有一个可歌可泣的英雄业绩。补充、生发、联想、类比,张老师绘声绘色的讲解,画龙点睛的点拨,引导学生从生活到典故,从典故到作者,思维接通,情感共鸣,感受着一个博大深沉的辛弃疾。
第三,讲求实效。
语文课堂不能成为老师高谈阔论的“一言堂”,课堂上的语文老师不能成为“百家讲坛”上的主讲人,教师的主要作用是让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主要是指导和组织学生去学习。因此,老师必须要求和指导学生动口说,并且是高质量地动口说;必须要求和指导学生动手写,而且必须是高质量地动手写。
对此张克勇老师有清醒的认识,他要求学生人人说,又挑选若干个学生单个说;他要求学生人人动手写,然后又挑选若干个学生在黑板上写。他指导学生说要说得准确、连贯,写要写得全面、规范。讲练结合,课堂上有强烈的训练意识,这是一堂好的语文课必备的要素。
有思想,有情感,有趣味,有韵味,广参与,重训练,求实效,这是张克勇老师这堂语文课给我的印象。
20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