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变化万千,如何坦然面对?
前几天聊了聊奇书《鬼谷子》(又名《捭阖策》),我们现在看到《鬼谷子》最早的版本见于明朝嘉靖乙已钞本,被列在《四库全书》的子部杂家类中。
中国古代典籍分为经、史、子、集四大部。经就是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属于价值观、意识形态类,最高;史次之,就是历史书籍,但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历史并不一定是史实,史包括文学,叫文史相通,《史记》也是文学作品,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子就是百家之言,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各种思想、杂说,《鬼谷子》是这类;最后一类就是剩下的其他书籍,编辑成集,相同的放一起。
聊《鬼谷子》那期,有朋友留言让我聊聊《易经》。
《易经》在古代典籍中属于经,地位非常高。这就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我们怎么去认识这本书?今天主要和大家聊一聊我在这方面的认识,只代表我个人的理解,也不一定对。
2
相比较《鬼谷子》而言,我对《易经》更熟悉。上世纪八十年代《易经》热的时候,我还很认真地学过邵伟华的《周易预测学》。当然不是想当算卦先生,主要是好奇,好奇是最好的老师。
不过,这些年来也干了一些这方面的事,主要是起名,我给起名的孩子有十几二十个。但真不是我会算,主要还是因为我是老师。当然,古代教书先生一定懂《易经》,是考试科目。
过了这么多年,回头看,我起的名字也很俗,用字也都是当时的流行字。你比如我儿子的名字杨博涵,博和涵都是2000年前后出生孩子名字中的常见字。
到了珠海之后,结识了几位专业人士,就是以预测为生的职业人员,我们都叫他们大师。
接触时间长了发现,这些人都有这样几个特点:
一是善于学习。说句难听的话,他们都比我结识的大学教授爱学习。
二是有超过常人的记忆和理解能力。特别记忆能力,什么新东西听一遍就能记差不多。
三是遇事都比较理性,很少有情绪上的冲动。这对一般人而言是非常难得的,即使是有很高知识素养的人,易冲动、情绪化的人也不少。
怎么看这些大师?
其实,《易经》的应用发展到了今天,他们这个职业群体做的是心理辅导工作,只是与现代心理学的辅导方式不同。他们是通过预知的结果论来影响人的心理。其实是现代心理学中的心理暗示,通过心理暗示调动人的情感因素,发挥积极的作用。
当然,我说的是非常职业的算卦先生,而不是江湖骗子。
职业人士与骗子的区别是,职业人士有底线,这个底线是基于专业认识和职业道德的,骗子没有,有利可图就好。
《易经》在《论语》、《庄子》、《左传》等这些比较早期的文献中称之为《易》。
《易》据说有三种:《连山》、《归藏》和《周易》,合称三易。《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周易》是唯一有传至后世的文献。
司马迁《史记》中记载“囚羑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说是” 周文王当年被商纣王囚禁在羑里这个地方,周文王演《周易》。
《周易》的成书时间历来颇多争论。传说远古的伏羲创八卦、夏禹将其扩充为六十四卦,六十四卦被记载在《连山》一书,《连山》以“艮”为第一卦。到了商朝,六十四卦的次序被重新排列,被记载在《归藏》一书,以“坤”为第一卦。
可见《周易》无论是谁编的,都不是原创,是对以前经验的继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讲《连山》、《归藏》是否失传是没有意义的。
所以,现在讲的《易经》指的就是《周易》。
3
那么,《易经》到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
一种说法是古代占卜之书;一种说法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典籍,其哲学的基本思想依然影响着世界的发展。
这两种说法都成立,并且并不存在相互否定的关系。
现在有人说《易经》是算卦的书,搞易学研究的人生气;有人说《易经》是哲学,老百姓说是骗子。
这既是二元化认识的体现,也是情绪化的体现。
在古代,《易经》就是一本算卦的书,一点没错。
《易经》的地位之所以高,因为古人在完全没有能力认识自然的情况,占卜在生活中的地位非常高,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都这样,这是事实。
占卜是借由所谓超自然或以术数运算方法来推测未来或探究事物本质的神秘活动。
中国古代的占卜是龟骨卜。卜的意思是用火烤,用火烤龟壳、动物骨头,看上面出现什么样图案,主要看长裂纹和短裂纹的分布,然后通过解释裂纹的含义来指导社会上的各种活动。
当然也不是事事都要占卜,还是遇到人主观无法判断的事才占卜。
而《易经》就是这些裂纹的说明书。
所以,《易经》是一套符号系统,这个符号系统有两个基本元素——阳和阴。一个不断的长纹是阳,断开形成两个短纹为阴。
这两个元素在电出现后被赋予了通电和断电两种状态,变成了另一个和数学相关的符号体系,那就是二进制的数——0101001,也就是芯片的基本构造。
那么,这套符号系统结合使用说明书《易经》能不能预测未来?
当然不能。
没有任何一种学说能预测未来。在古代社会中《易经》只是提供一个选择的选项,和我们现在投硬币没什么区别。
只不过《易经》不是一个简单的体系,就是所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由基本的八卦两两组合成六十四卦。就是2的平方、立方、4次方。
《红楼梦》第三十一回有一段史湘云说阴阳。
湘云和丫鬟翠缕说:“天地间都赋阴阳二气所生,或正或邪,或奇或怪,千变万化,都是阴阳顺逆。多少人一生出来,人罕见的就奇,究竟理还是一样。”
翠缕道:“这么说起来,从古至今,开天辟地,都是阴阳了?”
湘云笑道:“'阴’'阳’两个字还只是一字,阳尽了就成阴,阴尽了就成阳,不是阴尽了又有个阳生出来,阳尽了又有个阴生出来。”
翠缕道:“这糊涂死了我!什么是个阴阳,没影没形的。我只问姑娘,这阴阳是怎么个样儿?”
湘云道:“阴阳可有什么样儿,不过是个气,器物赋了成形。比如天是阳,地就是阴,水是阴,火就是阳,日是阳,月就是阴。”
翠缕听了,笑道:“是了,是了,我今儿可明白了。怪道人都管着日头叫'太阳’呢,算命的管着月亮叫什么'太阴星’,就是这个理了。”
可见古人对这套体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远远不是我们现代人的对错、好坏判断。
从这段对话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易经》是解释存在与变化的一套理论,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哲学思想。
这种思想不是通过符号表达的,而是能过对符号的解释来说明的,也就是这一卦的卦辞和每一个符号的爻辞。
4
《易经》的基本哲学思想就是宇宙万物是变化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东西。也就是说变是唯一的道理,没有永恒不变的真理。
这种观点有辩证性,更有科学性,也是科学的基本原理。这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我比较认同东汉郑玄《易论》里的观点,他认为“易一名而含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说易有三个意思。
一是简易、简单的原理。
这也是现代科学定理的一个原则,这个原则在表述上一定是简单的。你比如狭义相对论中对质能等价的公式表达:E = mc2,能量等于质量和光速平方的积。非常简单。
第二个意思是变易、变化。
这个比较好理解,事物是变化的,我们生存的地球、所在的宇宙时刻都在变化中,其实也包括人心。
第三个意思是不易、不变的。
也就是变化中有不变的东西。《易经》里不变的就是阳阴,也就是事物的两面性是不变。
“简易”、“变易”和“恒常量不变”,基本解释了宇宙间的事物存在的状态:
1、顺乎自然的,表现出易和简两种性质;
2、时时在变易之中;
3、又保持一种恒常态。
这个“恒常态”是什么?
东汉郑玄认为“周”是“周普”的意思,而是周朝。即无所不备,周而复始。周而复始是恒常态。
所以,《易经》就是一本占卜的书,通过一套符号系统进行选择判断,这是古人的生活方式。我们进入现代社会了不再通过占卜来选择判断了,我们通过常识和科学做判断。
同时,《易经》中通过对这套符号体系的解释,总结出了一套认识世界的哲学思想。这种变与不变的简单原理依然能给我们认识世界提供捷径。
那么,《易经》的这种思想能给我们生活提供什么样的参考呢?
那就是老子说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身处逆境的时候不要急,也可以什么都不干,总会过去,逆境总会有变好的时候。
身处顺境的时候也不要得意,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要居安思危。
个人、国家、民族都一样。
再有,古人的这种智慧不是只有中国人有,其他民族国家的人也有。不能一提我们古代典籍的正面意义就骄傲自大,在当下的哲学、科学、社会学、经济学研究上,我们还非常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