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书思:新市历史文化的大贵人
请点击以上“张明儿”关注我,获取更多内容 (注:本篇部分插图来自于网络)
在新市北宋末年间,也就是著名的“若愚法师”进入觉海寺的那段时期,新市受官方委派,来了一位“监酒使”,他入驻哪座宅居不知道,但他的名字,在史料上记载得很清楚,这便是大名鼎鼎的葛清孝公——葛书思先生。这位先生才学非常了得,是当时新市,没人可以与他相论才学。他来到新市,踏踏实实工作,为新市历史文化开启了新风,他是新市历史文化的大贵人,可以称得上,是一位新市文化里程碑人物。
作为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文化人是一个重要标志。北宋以前的新市,几乎没有任何记录,能够证明产生过重要的文化人。虽说陆修静是文化人,但其在新市史书记载,语焉不详。而真正能够具备史证的文化人物应该从葛书思先生起。这同时,觉海寺的若愚法师也出现了,这两位顶级式文化人,共同肩起了新市文化发展的重任。两位能够同时出现在十一世纪末,像是冥冥之中的佛祖安排:新市,要开始大变了。
如果说,西晋“朱泗治水”为新市创造了“水陆环绕,舟楫通利”的人类宜居生存环境,让新市“岁久成市”,迎来了新市百姓生活层面的“文明启蒙”。那么,葛书思先生与若愚法师的到来,却让新市开始接触外来先进文化,迎来了理念与思想层面的“文化启蒙”。若愚大师以宗教文化形式,开创了当年新市最时尚的普世文化。而葛书思先生以官方派驻的身份,带来了社会管理的文明手段,深刻影响着新市百姓精神文明的变化。
史料记载:葛书思先生,字进叔,号虚游子,出生在江苏青阳的一家书香门第,从小就接受良好的教育,葛书思先生在四十二岁(1073年)时,登科第,成为一名进士。后来在他五十七岁左右,到新市担任司户参军监镇。在新市任职期间,他主要是负责官酒的生产监督,负责本地治安,关心当地文化建设,重视和理养纯朴民风。职级为正七品官。
葛书思先生到新市来任职,有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孝亲故事,成为美谈。葛书思先生非常孝敬父母,他认为,在“孝敬父母”与“外出做官”的选择上,他必选择前者,当官不离亲,或者弃官而侍亲。葛书思先生考登进士时,父亲已经是六十多岁了,母亲已经去世。当年他先调任建德县任“主簿”,写信给父亲,让父亲到建德来养老,但父亲坚辞不行,葛书思先生心想,“孔子弟子曾子,一天也不忍心离开父母身边,我怎能因为贪图官俸,而轻易离开父母呢?”他便立即辞官,回到了家乡侍候父亲。
回到家乡后,他就悉心照料父亲的生活起居,与父亲相依为命,一待十几年。这期间有很多朋友劝他,他都不愿出来做官。后来,他的孝心感动了朝廷里的几位大臣,联名上表皇上,请求他出来做官。结果,皇上看到奏表,了解他的孝亲之事,非常感动,下诏给葛书思先生,让他出来做官。葛书思先生在回复皇上奏表里,言辞中示愿效忠,为国尽力,但又表达了自己的心愿:恳请皇上允许他带着年迈父亲一同赴任。最终,皇上允许了他的请求。所以,委派他去湖州新市,担任“司户参军监镇”一职。葛书思先生就带着年迈的父亲,一起来新市赴任了。
葛书思先生来新市工作,作为一位文化人,他积极引入社会管理理念,开创文化公益,筑庙宇,修公寺,完善对公益性建筑的文化管理,利用闲暇之际,邀文化名流来新市商讨和交流,开启文化新风。新市,自北宋太平兴国978年起,朝廷报准批定的“新市镇”军事机构设置以来,至葛书思先生来到新市以后,才正式走上作为一个区域文化运行的开始。
从新市史料上看,历古以来真正踏上新市土地上的,葛书思先生才是第一位进士,真正称得上有学位的第一个“文化人”。据记载,新市本土最早的进士,叫“太史章”,是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登科成为进士,这与葛书思先生登科比,晚了十二年。两者相比,无论从家学的渊源看,还是从个人的才学成就看,差距很远。
葛书思先生到了新市之后,与本地百姓相处极好,清廉爱民,积极参与公益建设,创导崇学良风。这段时间也是觉海寺改名不久,急待发展的时候,若愚法师对觉海寺的管理改善蒸蒸日上,寺誉与日俱升。葛书思也会经常往觉海寺,与若愚法师共商发展大计。葛书思先生身为一地政要,自身既是文化名流,又是家道出身显赫的人。所以,墨妙亭的建设,必定会征求葛书思先生的建议,必定有葛书思先生一份智慧献策的功劳。
葛书思先生一生写了很多诗作,在新市这么多年,也必定有很多诗作,可惜,他自己写的《安遇集》十卷,已全部散佚,现在只留下三首诗存世。他在新市所作的“仙潭杂咏”,刻在石碑上,当年放在了“墨妙亭”内,可惜,随着墨妙亭的毁佚,这些石碑都全部散佚了,成为新市历史文化的一大憾事。
葛书思先生家学渊深,声名辉赫,重视家学传教,被称为“宰辅门第,江阴望族”。家族五世荣登科第,父亲葛密、儿子葛胜仲、孙子葛立方、曾孙葛郯,这五世中登进士第的就有十三人。他们博学而又多才,经学渊深,致位通显。他们做官守廉执清,勤奋务实。他们在文化事业上,更是苦心孤诣,卓有成就,作文清深醇厚,汪洋恣肆。
葛书思先生在新市这一段时间,看似沉寂平淡,却暗暗开启了文化新风,让新市从传统意义类似于先秦农耕时代《击壤歌》所言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生活社会形态里,开始转变,转向开明的、有理念的、有大爱的新时代文明社会。
请扫描以下二维码,或长按二维码,关注更多精彩
文学让人懂得高贵,心飞辽阔。
诗歌 、美文、民俗、儿歌。 |
博客:新浪(七十二座桥) http://blog.sina.com.cn/byjn 博客:新浪(浙江儿歌原创) http://blog.sina.com.cn/u/2298091104 |
我煮时光之茶等你,你携来红尘之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