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D】知道-理解-能够做:这是有着实践意义的模型
【最终结论】
K-知道
U-理解
D-做到
按照这三个层次撰写目标、设计活动、指导教学
都是非常方便好用的
【引子】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是原来华为公司的
昨天和他闲聊
谈及目前美国对于华为的制裁
他说这个制裁对于华为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我说华为不是还有海思吗
他说海思是芯片设计
但是,不是生成芯片的
生产芯片的是海积电这些
然后
他又给我普及了包括关于芯片的知识
大致包括以下概念
EDA软件、EUV、高端光刻机、麒麟芯片
芯片制造、上下游产业链、阿斯麦
浸润式光刻等等
晶圆代工、14nm、7nm等
芯片全产业链等等
在这个聊天的过程中
我基本上就是一个听众
听他讲一个个概念
听他讲一个个名词
这个对话的过程中
从教学的角度来说
我这位懂芯片的朋友
其关于芯片的认知
基本可以分为三个层面
知道【Know】
理解【Understand】
应用【Do】
知道、理解和应用
代表不同的认知深度
比如在这个主题中
老周只是
【知道】有一个华为海思,芯片什么的
【知道】台积电是生成芯片的
【知道】芯片是高科技,最核心的是光刻机
但是我的这位朋友
和我相比
他知道得更多、理解得更多
分析、评估和预测也更准确、精确
【知道】
他知道EDA是什么,有几个大的软件厂家
他知道海思是做什么的,起到什么作用
他知道芯片制造的产业链和上下游
他知道光刻机的核心指标
他知道浸润式光刻
【理解】
他理解芯片的生产过程
他理解台积电不供货意味着什么
他理解美国制裁的厉害之处
他理解这个事情对于华为的影响
他理解中国芯片必须走上自主之路
他理解为什么荷兰的光刻机能够独步领先
【应用】
他可以预测未来华为的突破口
他可以判断未来的芯片格局
图片来自于网络
【知道】这个层面比较孤立
就是一个个的事实和概念
【理解】这个层面开始关联
就是概念之间有了结构了
【应用】这个涉及到了案例情境或者问题
就是尝试解决问题
所以
大家看到了
知道、理解、做这三个过程
如果从教学视角看这个过程
并且理解这个过程
那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认知的基础是【知道】
然后【知道】关联起来就是【理解】
【理解】是【知道】的结构化
而应用则是在具体问题
或者具体情境下的体现
很显然
学习首先要知道
其次,才可能理解
最后,才是应用
这是一个很科学的认知过程
————————————————
【KUD】牛在哪里
第一,这个模型揭示了认知台阶
学习是从具体事实开始
然后不断地进行结构化联结
从而产生意义和价值
以至于能够解决问题
在难度层次上
从少到多
在结构上
从弱到强
在意义上
从无到有
第二,3个词语很精准
作为目标动词或者活动要求动词
精准很重要
看看这三个词
知道、理解和应用
知道就是知道
要么知道
要么不知道、
这个很精准
理解稍微有点不可观察
但是如果基于知道这个前提
那么理解反而变成了可观察的
能做
这个词语是很精准的
这个不用过多赘述
第三,符合备课的过程
我们备课都是从基本的事实和概念开始
要想清楚这里面需要做哪些必要的讲解和输入
然后再促进学生理解
理解的教学要义就是教师选择案例
理解的核心证据就是学生能够举例
通过案例解读概念
通过案例梳理概念
然后练习就是让学生应用
这个过程很顺畅
第四,简单好记
只有这三个词
一下子记住
一辈子忘不了
【KUD】是管用的模型
如果撰写学习目标
如何设计学习活动
就现实来说
有两个极端
一个极端是
让老师们凭借朴素经验去写
然后老师们写得
差不多就是了解、理解、学会、掌握
诸如此类
另一个极端是
则是让老师们对照着布鲁姆不同认知层次
然后有一个动词列表去写
图片来自于网络
我明确地反对上面两种做法
先说第二种
按照动词列表去写
当然写得更准确
但是如果教师没有掌握背后的逻辑
没有真正理解促进认知的关键所在
由此可能反而会被这种形式所桎梏
写出来的目标都不是自己真正会用的
然后第一种
朴素经验的写法
其实
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心理进程
并没有意识到如何依据认知过程厘定学习台阶
那么
教师不确定自己写的目标管用不
也不会对于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
【KUD】是简单的模型
关于目标的层次书写
著名的包括
布鲁姆先生的
玛扎诺先生的
以及
斯腾豪斯先生的
首先,说说布鲁姆先生的分类
坦白说
我觉着布鲁姆先生是伟大的
先生对于认知层次的划分是空前意义的
但是无论六个分层
还是四种学习类型
产生了24种不同的种类
图片来自于网络
这么多、这么复杂
都让这种理论模型对于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
大打折扣
斯腾豪斯基本上是在布鲁姆先生基础上迭代的
也不做过多的介绍了
其次,说说玛扎诺先生的分类
玛扎诺的分类应该说简化了很多内容